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8-10郭又荣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旅游

郭又荣

(洛阳师范学院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 471934)

2015 年8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旅游人才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2017年3 月,《“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强调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2017 年6 月,《“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围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培育旅游创新人才。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普遍难以满足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旅游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发展概况

旅游业作为信息资源密集的行业,不仅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更需要互联网将旅游者与企业、政府紧密相连,推动信息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旅游信息化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程度加深,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愈加明显。目前,我国旅游在线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对旅游信息化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景区、酒店等旅游市场的管理、营销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质量,实现提高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

(二)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

“十三五”时期,旅游业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在行业不断深化,即信息服务达到集成化、行业管理更加智能化、市场营销趋向精准化等。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针对游客对旅游信息的查询、旅游产品的预定、旅游过程中的投诉等问题提供综合化、一体化的在线服务。利用高效、智能为特征的信息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第三方平台或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游客信息资源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制造出精准化的旅游产品,提高市场营销的效能。

(三)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目前,民宿客栈、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等热门旅游设施成为了旅游信息化优先和重点发展工程。自助游带动了民宿客栈的发展,而旅游信息化的介入成为民宿客栈快速传播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免费WI-FI 接入服务,网络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网络营销平台,尤其是针对海外旅游。此外,国内旅游市场面对海外客源地时,注重加强与当地媒体、旅游分销平台的线上营销合作。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营销逐渐发生变化,这不仅预示着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改革,同时也对旅游信息化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层面提出了新要求。

(一)具备信息素养以适应新业态发展

当前旅游行业主要依靠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收集信息和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将不再局限于技术操作,还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被称之为信息文化,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1]。如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高效地获取旅游业发展所需信息;准确利用旅游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区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务所需的信息种类,来实现旅游信息的增值,创造更大的旅游效益。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信息素养,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掌握新设备设施以进行数字化管理

旅游业发展需要既有技术理论知识,又能操作新设备设施并对旅游市场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专业人才。社交网络(微信、微博、QQ)及携程网、途牛网等在线旅游平台的出现,成为旅游信息产生和扩散的平台。对旅游人才而言,除要开发旅游咨询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线上旅游软件外,还要熟练掌握其在游客手中如何运作,及后台如何运行。同时,能利用通信、网络技术对旅游市场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给予合理建议,如通过线上旅游产品的销售分析旅游者消费倾向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上酒店或景区的预订做出接待预测。

(三)提供智能化和多样化的旅游服务

当前,自助游客习惯于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搜集信息,自主与旅游供应商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旅游服务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占据旅游市场主动权的关键要素。这意味着旅游信息化人才在提供服务时要做到因人而异,除了要了解传统旅游企业服务模式外,还应借助公共资源信息、旅游数据库,为游客提供快捷、高效的智能化在线服务。如提供虚拟导游、开发基于位置服务的软件方便游客对周边餐饮、住宿等的快速查询、完善支付手段在智能设备上的运用等。

三、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2012 年国家重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从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并划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 年全年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 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0.2%。而截至2015 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及中等院校2307 所,在校学生79.7 万人[3]。可见,旅游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旅游业快速发展还不适应,难以满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建成小康社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趋于雷同,主要是院校培养、校企合作、政府社会组织与院校联合培养三种模式,缺乏差别化的旅游人才开发机制,尤其是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

(二)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观念滞后,缺少明晰的人才培养指向

无论学校、企业还是政府,都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缺乏超前培养、跨域培养、精确培养、融合培养的理念,对是培养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行政管理者、旅游实践研究者还是旅游职业服务者,没有明确定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让旅游人才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但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与企业、行业对接,导致学生难以具备“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所需的信息搜索、运用和整合的能力。

2.课程设置不适应“互联网+”需求,无法凸显信息化特色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行业需要的是旅游海量信息技术、旅游流程全面覆盖技术、旅游中心操控配置技术等[4]。高校虽开设了上机实操课程,但实质依旧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学院式”教学,没有发挥出90 后、00 后学生擅于运用网络获取和收集信息的特点。课程设置缺少旅游信息化技术、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旅游门户网站建设等相关内容,学生缺乏系统的有关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旅游目的地信息及营销系统、旅游商务网站等相关旅游信息化知识的专业学习,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3.多元化资源共享渠道短缺,难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高校除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外,学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旅游相关的学术研讨机会较少,难以及时了解和认识旅游业新业态、新形势。在政府、社会组织和院校培养模式中,尚未形成多方联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格局,没有真正实现行政校企资源共享。另外,在校学生网络信息搜索渠道仅有校园网,对适用旅游行业的相关软件缺乏了解,难以获取在线旅游平台数据,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更无法对当下旅游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这都阻碍了人才培养达到“互联网+”下旅游人才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

4.“旅游+信息技术”双师型队伍缺乏,尚未满足旅游新业态需要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了旅游业在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的指向导游、计调等岗位,复合型人才成为紧缺。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招聘多以学历为主要条件,缺乏具有一定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旅游知识、信息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致学生缺乏如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方式、旅游数据信息在旅游市场中运用、在线旅游服务商的运营等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

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旅游强国的关键,旅游院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旅游信息化人才。

(1)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为教学理念,注重技能培养

高校应积极和旅游行业实施校企合作,以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实现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与旅游信息化人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对接(见图1),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高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战略,将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合作内容,增加旅游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培养“四个一批”旅游信息化人才,即一批酒店业网络营销、预订分析技能人才;一批景区网络营销策划、信息管理技能人才;一批旅行社线上旅游线路设计、网络组团分析技能人才;一批旅游网络中间商电子采购技能人才。

图1:教学过程与岗位对接

(2)以旅游信息化人才的资历架构为指引,实施预就业教学

高校可以通过梳理招聘网站、旅游企业招聘启事的大数据来确定基于旅游信息化的目标岗位;通过与旅游行业高管访谈、管理层问卷调研等方法,建立旅游信息化目标岗位胜任力框架。以旅游信息化岗位所需能力素质为指引,围绕学生能力增长这一目标,从大一开始实施预就业教学模式(见图2),入学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过四年紧跟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学习,不仅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发展情况,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更具有顺利转岗的能力。基于旅游信息化目标岗位的胜任力框架,指引学生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学习,为学生就业后从旅游企业基层职员向管理层发展打下基础。

图2:预就业教学模式

(3)以“线下教学+在线课堂+网上直播”为方式,多手段促教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多样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软、硬环境的教学价值充分挖掘与激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首先,学生可以灵活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在线学习;其次,教师则可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和资源,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最后,可以进行旅游企业环境下的直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真实环境中的信息化问题的解决方法,扎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种“线下教学+在线课堂+网上直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以企业高管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开阔行业视野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技术和旅游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高校可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基础,以“企业高管”为补充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全面培养既能运用信息技术又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旅游信息化人才能以互联网思维掌握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既懂得如何进行信息快速传递、筛选、分析;懂得依靠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旅游信息的传播与营销;又能针对“智慧旅游”平台所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综上,“互联网+”时代促使旅游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旅游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在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认知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摒弃传统模式中的弊端,突破新的方向,为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更多活力,给旅游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才旅游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