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麻醉复苏期间血气分析患者疼痛影响的疗效观察
2020-08-10张凤,姚兰
张 凤,姚 兰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 102206)
全身麻醉目前已经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患者手术结束后需经历麻醉复苏期,在此期间进行血气分析监测而了解患者的酸碱、水、电解质等变化,提高患者的安全性,血气分析取血部位多选择足背动脉、桡动脉等,但动脉周围神经十分丰富,取血过程中患者疼痛明显,会出现躲避和抵触心理,患者肢体动作和心理变换会影响血气分析的监测指标,从而误导临床和麻醉医师的判断,耽误患者的及时干预或采取不当的临床干预,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以我院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时间为2019年1月~7月,探讨护理干预对麻醉复苏期间血气分析疼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时间为2019年1月~7月,男48例,女42例,共90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9.5±7.4)岁,手术种类包括:食管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子宫全切术等,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其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一般选择患者足背动脉或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采集1毫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1)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进行针对血气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血气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穿刺技能,达到“快、准、稳”的熟练程度,尽量减少穿刺次数;2)麻醉复苏期患者可出现低温、躁动、焦虑等不良改变,采取血样前对穿刺部位预热5分钟,使血管充盈明显,使穿刺操作更容易操作;3)穿刺部位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患者疼痛,在进行穿刺采血时可向患者讲述穿刺的必要性与安全性,等待局麻药物起效后再进行穿刺,穿刺时动作需轻柔,拔针迅速,减少疼痛时间。4)患者长时间暴露手术野,部分患者还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或腹腔,苏醒期应做好保温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血气分析保持水电解质微环境的稳定。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为SPSS 19.0,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检验方法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4例,成功率为97.8%,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38例,成功率为8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5.837,P=0.006)。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
疼痛程度 满意度观察组 2.2±1.3 7.4±2.2对照组 4.7±1.9 6.1±1.2 t 4.318 6.299 P 0.007 0.004
3 讨 论
手术患者术前需长时间禁食、禁饮,术中出血等情况容易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因此全身麻醉患者在复苏期进行血气分析十分必要,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患者循环情况和新陈代谢是否出现异常,是临床医师对疗效判定和术后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依据[2],但血气分析需要采集动脉血才可进行检测。临床选择穿刺点一般在足背动脉或桡动脉,这是因为足背动脉、桡动脉位置较为表浅,穿刺成功率高,操作完成后容易按压,动脉走行体表观察不明显,需依靠触摸搏动点才可确定穿刺位置,因此穿刺成功率较低,患者反复穿刺增加了疼痛程度。麻醉复苏期患者刚刚完成手术,麻醉效果逐渐消退,任何刺激均可导致患者疼痛而出现抵触心理,另外疼痛还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术后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动脉血气分析采血过程中降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生命安全[3]。
护理人员因长期从事采血工作容易忽略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强制采血容易导致患者的抵触心理而增加医患矛盾,通过系统的培训,护理人员可提高对疼痛的重视程度,了解导致疼痛的原因,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可尽量避免而缓解疼痛程度,患者因术中的全身麻醉和长时间暴露而处于低体温状态,外周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减弱,采血时进行预热可增加充盈程度,容易探查搏动点,增加血管管腔,降低穿刺难度,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向患者讲解血气分析的必要性可提高依从性,在本项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麻醉复苏期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