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2020-08-10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开放性手术室切口

孙 霞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是临床中较为普遍的外科手术类型,其手术操作过程中会对患者肌肉、血管以及骨骼等组织形成不同程度损伤,对人体正常血液供应、静脉回流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患侧肢体肿胀、剧烈疼痛以及神经组织缺血性坏死等严重病情,持续进展出现切口感染,降低手术治疗效果[1]。据相关研究指出,在开放性肢骨折患者中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切口感染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顺利恢复具有积极意义[2-3]。本文主要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治疗的9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0.03±9.57)岁;有11例患者为股骨骨折、有13例患者为尺桡骨骨折、有10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有13例患者为肱骨骨折。观察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1.24±9.68)岁;有14例患者为股骨骨折、有10例患者为尺桡骨骨折、有11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有12例患者为肱骨骨折。2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做好抗生素抗感染工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变化情况等。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干预。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其基本资料以及实际病情,对于身体质量较差患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例如营养不良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耐受性;针对患者心理障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原理、配合事项等知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术前准备。由于器官移植、关节置换以及心脏等多种手术类型在无菌操作方面均具有较高要求,一旦发生感染,将会对治疗效果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提供广谱抗生素,实施静脉推注,将药物半衰期设置为药物使用时间,保障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达最高血药浓度,多数情况下均于术前30分钟给药。当患者皮肤处存在毛发时对手术切割、术中粘贴手术薄膜、术后粘连等无影响情况下,则不需要剔除毛发,仅需清洁皮肤即可,最大程度降低细微表皮损伤、疼痛、刮痕等所导致的切口感染。(3)手术用品以及器械的灭菌消毒。手术室中物品以及器械消毒关键在于进行彻底清洗。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手术正式开始前采用酶制剂全面清洗相关器械以及物品,注意避免蛋白质残留于器械表面。目前,临床常用机械自动清洗法,可充分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保障清洗质量。(4)手术室清洁。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都选取一定独立时间内进行手术;对于条件允许医院,可于手术间门口悬挂污染标识;规范手术室内医护人员行为规范,禁止室内无关人员随意流动,严格控制手术间门开启频率。在手术结束2小时内采用空气自净设备反复对手术室进行清洁,使用浓度为5000mg/L的含碘消毒剂或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清洗手术室内墙面与地面。(5)严格控制无菌操作规范。在手术结束后使用高效消毒剂从内向外控制皮肤清洁消毒,消毒棉应大于手术切口范围15cm,实施全面消毒,充分消除盲区。医护人员也应该使用洗手刷以及优质洗手液通过揉搓法反复洗手,改善其手部破损情况。(6)建立有效切口屏障。选用透气性能与黏性功能良好的手术薄膜;术前保障规范使用消毒巾,且消毒巾范围药物足够覆盖切口,当切口位置应铺铺巾4-6层;对于渗出以及冲洗量较大患者,确保铺巾防水性能良好;对于可污染手术患者,需选用1次性铺巾,在手术结束后进行集中焚烧。

3 观察指标:(1)2组患者感染情况。愈合评价标准:甲级:干预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现象发生;乙级:干预后患者切口处愈合,但切口部位出现轻微红肿以及血肿、硬结症状;丙级:干预后患者切口未愈合,化脓,或愈合后化脓症状,需接受其他后续处理。(2)2组患者负面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抑郁主观感受,以中国常规模式上限为界,当SAS标准分>50分,则表明患者存在焦虑症状,当SDS>53分,则表明患者存在抑郁症状。(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满意度,内容涉及基础操作、服务态度等,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观察组甲级愈合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6.81%(P<0.05);观察组丙级愈合率4.26%、感染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17.02%、19.15%(P<0.05);2组患者乙级愈合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感染情况对比(n,%)

5.2 2组患者负面情绪对比:干预前,观察组SDS评分(56.72±6.19)分、SAS评分(61.36±8.44)分,对照组分别为(56.51±6.20)分、(61.02±8.97)分,组间比较无差异显著(t=0.164、0.189,P=0.435、0.425);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50.02±5.24)分、SAS评分(43.82±5.69)分,对照组分别为(52.76±5.18)分、(49.11±5.37)分,组间差异显著(t=2.549、4.635,P=0.006、0.000)。

5.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27例、满意17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3.62%(44/47);对照组为非常满意16例、满意21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度为78.72%(37/47),组间差异显著(x2=4.374,P=0.036)。

讨 论

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当其中血肿逐渐吸收后多伴随体温异常升高,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休克,对其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4]。因此,临床需及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目前主要治疗形式为手术纠正,可明显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但由于术中对切口周围组织肌肉形成损伤,引发血液流动以及组织供血不畅,且术后微生物极易在切口处大量聚集与繁殖,均加大术后感染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已成为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不仅延长手术切口愈合时间,还会降低预后质量,加大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5]。因此,在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相应护理干预,可促进肢体功能早期恢复,减轻患者治疗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手术室护理作为近几年逐渐普遍起来的新型优质护理模式,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分别从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干预,为患者提供贴心、全面、优质护理服务,综合服务质量提高[6]。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感染发生率、甲级以及丙级愈合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手术室护理可明显改善切口感染愈合情况,降低切口感染几率,缓解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手术室护理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等3个阶段进行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即采用简单易懂语言与患者保持有效沟通,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向其普及疾病形成机制、治疗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对于各项医疗工作均保持高度配合,保障各项医疗措施均能够顺利进行[7-8];术前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以及抗感染工作,要求主治医生与护理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规范洗手、消毒工作,以无菌状态执行各项手术操作,避免由于医护人员与创口接触引发感染;定期清洁检查杀菌手术室环境以及其中物品、器械,当发现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或清洁;术中医护人员每项动作对于患者术后是否会出现切口感染均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手术进程与操作,平时可通过专业知识培训等不断丰富自我综合素养,为手术成功打下基础[9];术后反复冲洗创口,建立有效切口屏障,全面预防切口感染。注意治疗与护理期间考虑患者亲身感受,通过询问其意见及时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对护理干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有助于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10]。故本文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62%,对照组为78.7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放性手术室切口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揭开面纱,审视三角形开放性试题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好奇心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