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潮起潮落
2020-08-09
一眨眼,半年已过。
关于疫情如何改变了,以及未来会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许已经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固定部分—甚至已经深深嵌入其中,比如直播,确切说是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源于淘宝2018年的一个售卖方式创意:在几寸的屏幕里,主播对着手机前置镜头以口头推荐和试用等方式推荐商品,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在环形的补光灯照射下,主播干净的面庞和不断弹出的弹幕对白混合呈现在屏幕上,激发出不可预期的购物需求。
看上去似曾相识?这究竟是一种前卫的售卖方式,还是传统电视购物的移动互联网版本,人们乐此不疲地探讨直播带货该如何定义,并且公认,2019年是不折不扣的直播元年。
这一年的双11,仅淘宝直播就成交200亿元,造血能力超过数家上市公司的总和。这类天文数字再次赚取了不少流量,从而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直播的认知。因需求产生的交易,大概是人类最原始的商业行为,经过了物物交易、现金交易、线下购物、线上电商、移动支付之后,我们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直播时 代”?
疫情肆虐期间的种种现象在不断加深这种认知。参与直播带货的早就不仅仅是从顶流到中腰部的互联网平台主播,从演艺明星、企业家、实体店经理,到知识分子、素人,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2020年上半年,搞不搞直播这个念头,几乎在每一家公司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头脑里盘旋过—我也难以幸免。
就这样,两个月以来,我们的选题讨论会上,持续产生出不同角度的关于直播的话题:淘宝怎么做直播的?快手怎么也做直播带货了?全国各地涌现了几个直播产业基地?另外很原始的一个问题是,到底谁在直播间里购物?这些问题多到,我们不得不把它升级为一个封面报道的题材。
在封面操作初期,我们讨论设计方案,大家一致認为要把直播灯和口红元素加入,这两个事物直观地体现了直播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你现在看到的“买它”,便是书法家用口红书写的。然而,在采访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股席卷中国的直播热潮,已经悄然降温了。
就像任何一个处于高速增长期的产业一样,泡沫必定是存在的。在这个全新而粗糙的消费场景中,充满物质与声色的诱惑,但也充斥着虚假的流量和成交量,以及被“一物一拍”的游戏感直接刺激出的本不存在的购买欲 望。
交互感、游戏趣味、对主播个人的信任,这些元素并未转化为持久的关注度和忠诚度,更没有推升品牌商们最为看重的购买率。相反,从品牌商、平台到消费者,每个直播产业的参与者,都变得更为冷静。
数据上的反馈仍是最为直观的—今年,李佳琦直播间的收视率已从千万级别下降到百万级;淘宝中腰部主播的更换频次也更为迅速。在加速的商业社会,涨潮的速度和退潮的速度正在形成一种正比例关系。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言,新奇刺激了我们的感官,当感官愚钝和疲惫,为寻求更多刺激,我们被迫不断追赶新奇的事物。下一个新奇的事物在哪里?在这个新奇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似乎也无需过于忧心。
最后,要提醒亲爱的订阅读者们,我们在推出2020年2月&3月合刊《新冠肺炎抗击实录》的时候承诺在下半年推出特定主题单行本,以回报一直支持我们的读者。现在,我们来兑现承诺:请翻到本刊第2页,扫码登记,免费获取《2019-2020设计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