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医疗数字化何去何从
2020-08-09刘心力
刘心力
疫情逼迫着每个行业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搬到线上,其中当然也包括疫情期间最受人关注的行业—医疗。居家隔离使得大量医疗线上服务迅速普及。利用5G技术的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开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超声检查;微医的“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提供免费咨询和问诊服务;部分城市开通了医保线上服务,政府鼓励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及药品配送。
根据腾讯大数据的分析,2020年2月,对医疗数字化话题的关注度提升了11倍。而这个数字在3月后又迅速下降,不过仍有原来的3倍。
随着内地疫情逐渐平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需要弄清,哪些数字化医疗的需求只是一时应急,而哪些消费者的行为被疫情长期改变。后者之中就蕴藏着商业机会。
波士顿咨询(以下简称“BCG”)与腾讯合作,通过对1492人的调研和腾讯的大数据分析,撰写了《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试图搞清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医疗场景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这份报告把消费者的“数字化医疗旅程”分为4个阶段:了解信息、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这4个场景逐渐深入,付费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多,但除了第一个场景,其他场景的渗透率均不足40%。而人们在线上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购药的渗透率达到31%,超过远程问诊。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吴淳认为,这其中,疫情期间医保的参与起到了不小作用:“以前,线上购药平台基本是百分之百自费的。所以一般消费的是轻症的非处方药,或是家用医疗器械。疫情期间的一大政策突破,是部分城市的医保可以接入线上平台。如果这个政策延续下去,线上购药的受众变大了,留存率也可以增加。”
另一边,在线上问诊这个场景中,医保尚未接入,同时医生资源仍然限制了消费者的体验。虽然疫情期间线上问诊平台一度受到青睐,比如疫情期间,微医平台上有122万人次问诊,但当人们的生活回归到日常节奏时,线上问诊仍未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
当然,渗透率最低的场景就是疾病管理,只有8%。它涉及健康监测、康复指导、用药提醒,本质上是前三个场景的综合体。从逻辑上说,在慢病和重症领域,数字化的疾病管理潜力很大,它能提升医疗系统的诊疗效率,也能改善患者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它的专业门槛很高,消費者要建立信任很难。最多的时候,中国曾经有20 0多个糖尿病管理App,但真正能稳定获得用户的很少。因为一旦涉及到每个患者的具体疾病,对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就极高。
这当中还涉及消费者认知的问题。虽然数字化疾病管理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但是相比之下,重症患者比慢病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自费做疾病管理。因为对前者来说,疾病管理如果做得不好,生存期可能就会缩短。而对于慢病患者来说,疾病管理的时间跨度可能是漫长的10年、甚至20年,很多人可能不那么能意识到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付费意愿也更低。
不同类型的人群对数字化医疗场景的需求也不相同。青中年保健爱好者的核心关注点是修复身体机能,他们对“提升免疫力”“防脱发”“关节损伤”之类的关键词更感兴趣,而他们在信息获取后,也更有可能自费购买相应的保健品和非处方药。
老年人的需求也很明确,他们会像年轻人一样,被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种草”,保健品、血压仪等家用医疗器械是他们后续消费的主要项目。
数据来源:BCG、腾讯消费者调查
相比之下幼儿的父母则更有可能使用线上问诊工具,尤其是孩子出现轻症时,为了第一时间获取解决方案,他们很愿意从网上获取诊断和用药指导,但另一方面,线下问诊仍然是主流。
而对于慢病和重症患者来说,虽然数字化工具理论上可以让他们的治疗更方便有效,他们还是更信任传统的医院、卫生中心等线下机构。他们不选择远程问诊的主要原因,是问诊效果不佳、无法报销、无法检测。
本质上,深度的数字化医疗场景无法普及,根源还是医疗资源的供给端是否愿意、尝试新方法。
不论是医疗信息、问诊、药品购买还是疾病管理,这些场景的核心资源,依然来自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内。医院和医生,是否愿意使用这些数字化工具提供服务,决定了这些服务的品质。消费者的动力,往往也靠医院来推动。比如疾病管理,因为涉及大量专业知识,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接受医院的推荐。
但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深度参与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医院。从硬件上说,目前中国医院之间,甚至医院内部的信息数字化,以及信息互通还很不充分,导致很多理想化的服务没有落地基础。另一方面,对医院来说,数字化工具如何定价,现有的运行方式需要做哪些改变,都要谨慎考虑,考虑的结果往往就是动力不足。
数据来源:BCG、腾讯消费者调查
在挂号预约等环节,医院的改进明显,因为这能有效提升它的运营效率,但涉及到诊断、检测、开药等环节,它们就未必愿意尝试数字化改革。
“中国医疗体系里边愿意花钱买这种数字化产品的,第一还是药械公司,第二是患者本身,第三可能是保险公司,最后才是医院和医生。”吴淳说。
再向上一层,医院和医生有没有改革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医疗管理体系能否对创新更宽容。
而这次疫情,可能就是一次洗礼。至少政府部门、医院和医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专业资源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放大,只要能保证专业、安全,它的体验甚至有优于医院的地方,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付费。
另一方面,对于想要在数字化医疗产业寻找机会的公司来说,它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机会不是取代医院体系,或是威胁它们的利益,而是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按照吴淳的说法,数字化医疗创业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数字化功能附加到已有的产品和服务上,这个更容易实现。而另一种,是为单独的服务定价,不依附已有的产品,这样的数字化产品必须有很强的独有价值,才能吸引医疗机构或是消费者购买。
相比其他市场,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改革,其实基础更好。它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与线上服务相关的应用平台和物流体系也很健全,消费者对于数字化平台都很熟悉,这些都为该领域的创业扫清了障碍。如果专业医疗机构能变得更开放,愿意用自己的资源与技术提供方合作,可以期待,将产生真正能解决痛点的数字化医疗服务。
关于本报告
《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由BCG和腾讯联合撰写,基于腾讯平台的消费者定量调研、大数据分析和腾讯广告行业百宝箱,提供关于数字化医疗的洞察。
关于波士顿咨询
波士顿咨询(BCG)是一家成立于1936年的管理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