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琼:明朝“骂神”的自我修养

2020-08-09

东西南北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王守仁名臣官僚

我们所熟知的明朝“言官”群体,专职任务就是纠察百官,属于典型的“奉旨骂人”,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就可以上疏弹劾,向来是嘴炮无敌,骂人水平之高,足以载入史册。

只是骂人并非言官的专属技能。明代中叶,出现了一位堪称“骂神”的人物.虽非言官出身,但骂人范围之广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连言官都不敢触他的霉头。这个神奇的人物便是王琼。

“骂神”的骂人列表

王琼到底骂过哪些人?如果把他骂过的人放进一个列表,那将会是一份非常华丽的明代名臣名录。

首当其冲被王琼批评的,就是辅佐明仁宗、明宣宗,开创仁宣之治的“三杨”内阁。杨溥、杨荣、杨士奇这三个人,乃是公认的贤臣,但王琼抬杠道,他们虽然“心术纯正”,但主政期间,造成了明朝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积弊,这三个人,根本就不懂如何冶国!

“三杨”是前辈名臣,向来饱受赞誉。对已经去世的名臣都这么小客气。王琼骂起同时代的其他大臣,那更是毫不嘴软。

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就是挨王琼骂最多的人之一。王琼批评李东阳,虽然“负文学之名”,看似饱读诗书,但是能力一般,不会做事,山东饥荒、河间府水灾,李东阳都处理不善,只知道免除税赋,却并没有匹配的其他善后举措。至于军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来一次大规模犯边,李东阳“必束手无策矣”。

同时代的其他名臣,当然也都跑不了。对于李东阳的继任者杨廷和,王琼又换了个角度骂:杨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以塞天下之口”,最后搞得他儿子杨慎发配充军,真是“天道好还,其速如此”,改成大白话就是——活该。

王琼骂人有一个规律——谁的地位高,他就骂谁。这并不是说官小的人他就不骂了,只不过高官他骂的更多。要知道,在王琼眼里,把你单独拎出来骂,都算是给你面子,只有地位够高名声够响的人才能获此“殊荣”。

王琼对于那些看不上的人,甚至懒得挨个骂,而是直接开机关枪扫射——彭泽、靳贵、陆完等人,“皆无济时才”。

“骂神”也是实干家

按理说,不光骂前辈名臣,连共事的同僚也骂了个遍,骂人骂到这个地步,仕途肯定混不下去了。但王琼的官运一直相当不错,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尚书,死后,被追授为明代“三公”的最高头衔——太师。在没有入阁的大臣当中,这基本算是高级别的待遇了。

当然也有人骂过王琼,比如正德年问,就有言官弹劾王琼,说他“贪餐无耻”,应当罢免,但正德皇帝并没有理睬。

另一个批评王琼“奸险狡诈、刚愎自用”的言官高公韶,更是被捋掉官职,直接发配云南。

一边把同事骂得七窍目烟,一边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岿然不动,王琼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原因很简单——个人能力够强。

考察王琼的晋升轨迹,就会惊叹于他强悍的行政能力。起初他在工部主管漕运,负贵京杭大运河的整治、维护,写出一本严谨详实的《漕河图志》。从工部调到户部后,义主管税收、户籍,搞得井井有条。尔后,他在河南任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从河南回到中央后,又被任命管理浙江盐政——古代的官盐管理,那可是人人眼红的肥差啊。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他,足见对他能力的信赖。

到了嘉靖朝,由于边防不婧,已经一把年纪的王琼重新被起用出任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原本烽烟四起的三边,在王琼的治理下,“诸番荡平,两陲尢事”,河西四郡的百姓,都禽不得他离开。

回头看看王琼这条升官路,从漕运工程,到税收财政,再到民政,最后搞军事,全是实打实的工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王琼不仅横跨几大领域,而且还干得都挺好,这在古代,是不可多得的技术型官僚。他确实有很多毛病,你确实看他不爽,但出了事儿要找人摆平,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他。

所以,当别人对王琼喊出名言“你行你上啊”时.王琼可以冷静地回答:“我行,我上。”

在这种情况下,王琼自然可以安然无恙,虽然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性格大桐径庭,但他们对这个能干活的王琼,都是相当满意的。

而王琼宦海生涯的另一岛光时刻,就是支持王守仁,平定了宁王叛乱。

宁王朱宸濠的谋逆之心早有预兆。为了恢复自已的护卫力量,以给自己将来的造反增加兵力.宁王在朝廷中搞了不少小动作。在宁王大肆贿赂满朝官员时,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牵扯其中,但王琼却对宁王避之千里。

正德十一年三月,因为正德皇帝一直没有儿子,宁王趁机提议,要把自己的长于过继给正德皇帝,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宁王和正德皇帝的血缘关系,早就八竿子打不着了。这个近乎荒唐的提议,立刻引发了包括王琼在内的一干大臣的激烈反对。

眼见宁王对权力的胃口越来越大,几个月后,王琼为了防患于未然,以江西盗贼频繁为理由,举荐王守仁担任左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不久又让王守仁提督军务。这等于是专门派王守仁盯着宁王的地盘,随时监视其有何异动。

由于预先的防范和准备,当宁王举兵造反时,王守仁立刻行动,率军平叛,而王琼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安排南京全程戒严。并分兵扼守长江沿线的重要城池,严阵以待。最终,宁王之叛得以很快平定,明朝长江一线免遭战火.宁王本人旋即伏诛。

为何非骂不可

按理说,既然有这么强的能力,老老实实_干活,高高兴兴升官,岂不美哉,何必执着于骂人呢?其实,王琼之骂,牵扯到明代政治生态中的一个问题——“技术官僚”与“行政官僚”的区别。

在明代,有着“非翰林不得入阁”的传统,内阁的大门几乎只对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敞开。一般而言,理想的晋级过程,足从翰林院起步,然后进入礼部、吏部等部门,积累年资,一路升迁,最终达到尚书、大学士的地位。因此,从科举开始,读书人都削尖脑袋往翰林院钻。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翰林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写诗作文,提高文学水平。通过这条路径升上来的官僚,几乎没有处理实务的经验,也没有在地方上体察民情的经历,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几回京城。他们也许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替皇帝草拟最符合心意的圣旨,但他们对于国计民生问题的了解,是相对单薄的。在碰到问题时,他们往往提不出真正对症的具体措施,而只能喊儿句“体恤民情”的空泛口号。

如果以一个技术官僚的眼光来看行政官僚,自然觉得对方根本不懂治国。王琼作为典型的“技术官僚”,每一步升迁都是靠着实打实的政绩,当然看不惯这种情况。

所以王琼骂人,骂得相当有目标性,绝不是无的放矢。除了骂杨廷和是因为私人恩怨之外,他骂其他人,基本都是对事不对人的。

他骂“三楊”内阁没有处理好两京的卫所问题,造成兵员积冗;骂李东阳不懂如何平抑灾荒;又批评一干大臣对哈密卫的处置失当。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王琼看不惯当时重文学而轻实干的风气,渴望恢复洪武初年,任用官员“不拘出身何衙门”的传统,让更多的实干家走上政治舞台。

当然,王琼一厢情愿的想法,直到明朝未年都未能实现。“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辈,依然大行其道。强势如王琼,也只能用“骂”求发泄自己的不满,王琼激烈的批评之下,其实隐含的是愤懑与无奈。

猜你喜欢

王守仁名臣官僚
“日化+游戏”双轮驱动名臣健康2020年扣非净利大增近五倍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书生惹上锦衣卫
浅析贾探春与史湘云自卑和中性性格异同
清代州县官的司法追求与躬践
从《叫魂》看清代奏折制度
西尾胜《行政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