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竹段"的造型审美和文化寓意
2020-08-09刘洋
刘洋
摘 要:紫砂艺人不断地临摹学习,也从其他自然题材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于是,紫砂仿生器一脉相承,形成了变化万千、包罗万象的紫砂品类,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细腻的手法,传递出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紫砂作品"竹段壶"正是在大自然中撷取到竹的形象,然后运用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料精心制作而成,一截小小的竹段,一起喝茶的人生,在我们欣赏此壶造型审美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其中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久久难以忘怀。
关键词:紫砂壶;竹段;造型审美;文化寓意
1 前 言
翻阅紫砂艺术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紫砂造型最早的题材和灵感来源就是一件大自然的仿生器。据明末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所记载的内容来看,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就是当时文人吴颐山的小书僮龚春仿照金沙寺之中一棵千年古银杏树的树瘿形态制作而成的,其惟妙惟肖、细节入微的捏塑让世人为之惊叹和称赞。直到如今,紫砂壶"供春"依然是壶友们最为喜欢的一款壶型,也是考验紫砂艺人功力和定力的作品,"供春壶"的问世,开创了紫砂仿生器的历史时代,也让后来的紫砂艺人不断地临摹学习,也从其他自然题材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于是,紫砂仿生器一脉相承,形成了变化万千、包罗万象的紫砂品类,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细腻的手法,传递出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 紫砂作品与竹文化的融合
在众多的紫砂仿生器品类之中,为何宜兴紫砂艺人对竹器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宜兴处于江南之地,宜兴南部有大片的竹海绵延千里、苍翠欲滴。在普通人家的山前屋后,竹子也是最为常见的经济植物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时令新鲜的竹笋,而且还是很好的建筑、竹编等原材料,具有相当的收益。所以宜兴紫砂艺人对于竹子非常的熟悉,于是用手中的紫砂泥幻化出对于竹子的喜欢和热爱。在常见的紫砂竹器之中,有以竹子形态为壶的创作,还有以贴塑竹子形态和竹子题材刻绘装饰为常见的手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杨氏竹段壶"、"双线竹鼓壶"、"景舟石瓢壶"陶刻装饰竹枝并且题刻"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不仅仅蕴藏着紫砂艺术精湛的技艺,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竹的内涵和寓意完美地诠释出来。
3 紫砂作品"竹段壶"的造型特征
这件紫砂作品"竹段壶"(见图1),其灵感来源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之中见到的竹的形态,有的时候静若处子,挺拔耸立;有的时候随风摇曳,宛若仙女。尤其是夏日来临,我们宜兴人总喜欢去竹林里边乘凉避暑,微风习习,好不惬意。于是我一直希望用紫砂的题材来制作一件紫砂作品,这把壶就是采用了以竹入壶的手法来表现紫砂壶的造型之美,壶身为传统的直筒形状,身筒形似竹节状,上面的竹节痕迹惟妙惟肖,上长下短的竹节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自然随和姿态,清新闲趣顿然生出,再搭配老段泥黄色的色泽,让然观之赏心悦目;壶嘴采用小竹节形态,小巧可爱,努力上扬,节节伸出,一种寓意节节升高的祝福之感油然而生,从壶嘴底端延伸出来的一截竹枝伸到壶身,上面的竹叶纹理清晰,形态优美,寥寥几片就仿佛让人走进了竹海丛林;壶把和壶嘴一张一弛、前后呼应,竹节形态自然弯卷,端握合适,美观大方;壶盖微微鼓起,嵌入壶口,气密性非常完好,通转特别流畅,没有半点的阻滞之感;上面的壶钮竹节扭转贴合于壶盖之上,带着几片竹叶如飘动状,似乎在随着风在壶顶起舞,和整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此壶端握在手中细细把玩,可以看出泥料是非常的油潤,色泽非常的漂亮,每一处的做工和细节的处理都无可挑剔,使得整件作品看起来充满了大自然的灵动之感,把竹子的形象和紫砂壶的气韵融会贯通,让人在感受到紫砂艺术造型审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竹文化之悠远深奥。
4 紫砂作品"竹段壶"的精神寓意
和宜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写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充分显示出竹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也是国人期盼和向往的精神境界。竹也是"岁寒三友"之一,成为无数文人雅士绘画、书法、诗歌中表现的主角,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心灵共鸣,其傲立风雪、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君子之风激励着多少人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在人生的困境之中笃定坚守,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这件作品"竹段壶"正是在大自然中撷取到竹的形象,然后运用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料精心制作而成,一截小小的竹段,一起喝茶的人生,在我们欣赏此壶造型审美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其中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久久难以忘怀。
5 结 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的题材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我们普通的生活实践而来,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环境中而来,从我们的思想感悟幻化而来,所以会高于生活,升华到艺术的享受和人生的哲理。作为紫砂艺人,学会享受生活,认真观察生活,概括总结生活,才能不断地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创作出一件件精品力作,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志雪.陶竹共舞--浅谈竹型紫砂壶[J].江苏陶瓷,2007(F06):29,31.
[2] 方志芳.浅谈紫砂竹货壶的创作之感[J].佛山陶瓷,2014(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