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0-08-09安徽省池州市教体局教研室胡月华
■安徽省池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胡月华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单一化,“语言知识与技能”比重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过分关注语篇中的重要词、句及语法,从而在课堂上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上。然而,对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过于轻忽。
(二)教学活动碎片化,“整体性、连贯性”有落差
一些教师受时间、精力以及经验的限制,选择借助随书光盘、网络下载等方式照搬照套别人的教学设计;由于素材的质量良莠不齐,加上无法理解原设计者的整体思路,教师满怀期待的阅读活动设计大多变成了零零散散、相互脱节的单一活动;对既有的各种活动也是匆匆走过场。这样,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忙于应付任务,课堂低效,更别奢谈教学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三)教学活动模式化,“核心素养”难提升
目前,多数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流于表面,活动设计也显得机械化、模式化。教材语篇的文体、结构、主题各不相同,设计方式却千篇一律。此外,浅层次的活动设计始终让学生停留在语篇理解的表层,却忽视了语篇背后的意义、价值及情感。这样便无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语篇内涵和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思维难以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二、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之阅读课实践例析
我以一节阅读课为例,通过对同一篇文本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前、后两篇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突出反映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益经验与意义。课例The tree that never falls是一篇描写传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主人公的多才多艺及其典型事迹,凸显其优秀的人物品格,并以此激励学生学习、提升自己。以下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对比:
(一)学习理解类初阶活动的对比与分析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课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为了便于学生有效理解语篇的主题信息,教师应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围绕话题创设真实的语境,简单、高效地完成导入;此外,教师除引导学生基于标题、插图等信息预测文本内容之外,还需依据本课独有的语篇脉络设计相关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验证预测内容,完成阅读体验。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
1.游戏导入,根据提示信息猜测人物名称
2.总结:We can infer the target through relat⁃ed information.
3.快读浏览文章并分析篇章结构。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
1.通过观看阅兵式视频,导入生词
——Do you love these guys?Why?
—— Of course.Because they are our guard⁃ians.
——What are they doing?
——Walking in formation.
2.通过标题预测文章内容并分析文章结构,回答问题How many parts can we divide the text in⁃to?Why do you think so?
3.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回答问题How does the author develop the passage?
【对比与分析】
以上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入与初读部分。《课标》指出:教师在导入部分应该尽可能围绕主题创设真实的语境,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力求简单、高效。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已有提示猜测目标人物,以此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掌握相关信息,以此猜测主人公是谁;接着,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分析语篇结构。
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教师直接利用建国70周年的阅兵视频作为素材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此外,利用阅兵式其中一张图片进行细节追问,从而引出了新文本中的两大生词guardian与forma⁃tion。既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又引入了主题和生词,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二)应用实践类中阶活动的对比与分析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等。因此,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先分析后总结,再进一步运用,最终促进学生逐步将新知识内化为新能力。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
1.在安排学生细读任务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寻找主人公如下信息:Identities→ Trou⁃bles→Solutions→Qualities→Achievements
2.整合已获得信息,完成对主人公猜测的任务。
3.赏析文中的重难点词句,完成填空练习。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
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信息,分析作者写作风格,找出相关信息:What is he?What qualities does he have?Why is he such a person?
2.然后完成信息结构图(见图一),并基于此图完成对主人公其他性格的分析与判断。
(图一)
3.总结主人公的优秀品质,通过当今任正非、屠呦呦、袁隆平等几位优秀人物所取得的成就,突显creativity这一品质;随后,欣赏一首小诗并激励学生发现自身的creativity。
4.分析文本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对人物介绍的作用(见图二)。
(图二)
【对比与分析】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学生直接按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回答,缺少主动性。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教师借助信息结构图重新整合文本零散的信息并使其结构化;然后,借助信息结构图,学生能够推断老人背后的其他性格特点。
如persistent/patient/strong-willed/inspiring/active等。这样,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文,增强了语篇意识,更加熟悉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即Topic sentences and examples。
(三)迁移创新类高阶活动的对比与分析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式、情感态度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推断语篇背后的信息、预测故事情节走向、分析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评价等,最终实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提升。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
1.What is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2.How to describe a great man?
Group work:
1.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2.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tree in your heart.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
1.Discussion:
How to be a tree like this?
Choose the tree from given pictures and tell us why.
2.Do trees have to be such great people?If no,who else?
Group work: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tree in your heart.
【对比与分析】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前,学生对the tree的了解不够深刻,尤其缺乏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性把握,此时学生写作会显得生硬,输出效果不佳。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慢慢从树具备哪些品质过渡到如何成为一棵树。在Discussion环节,让学生进行简单讨论并回答问题:Who is the tree in your heart?And why?学生有了前面内容及框架的输入,加上此时活动中思维上的铺垫,学生有感而发,顺利完成写作。最后,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As long as we have similar qualities,we can also be⁃come a tree.Trees are everywhere!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批判和评价,形成了个性化的解读,获得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活动观并非某种固定的活动模式,而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学习途径。”因此,只要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并转化为技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文化三方面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就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