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科普的文化挖掘与标识体系设计
——以盐城黄海自然湿地为例

2020-08-08高建慧吕慧华

关键词:盐城科普物种

高建慧,吕慧华,周 峰

(盐城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加强科普示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普社会化、大众化的重要举措,是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各界参与、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协不断修改完善《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共有1080家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示范基地。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依托诸多资源载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开放,为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与经常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统的科普宣教过于强调科学的功利主义,对公众个人的主观需求尚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什么是科普、怎么做科普、科普有什么用”这些基本的问题更是缺少应有的深层次思考和讨论。科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发现和弘扬其文化价值应该作为科普宣教的重要内涵,需要我们进行历史的再认识,应该在科普对象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宣传教育载体搭建中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一、湿地保护事业的意义

湿地作为地理上界定上的陆生、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通常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最为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各缔约国普遍接受的《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带有明显的水体存在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这种水体包括静止的或流动的,既可为淡水,亦可为微咸水或咸水,以及低潮水深低于6m的浅海区域。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作为长期水陆交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仅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湿地生态系统独特,有其自身的形成、发育和演化规律,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在改善气候、调节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1],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自然物种的基因库”,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境与景观。如自然湿地是珍禽水鸟觅食与筑巢休憩地、水陆物种生境,可促进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降解,也具有重要的景观美学意义;湖(河)滨湿地具有沉积污染、营养物控制和河岸稳定功能,也是鱼类孵化产卵的区域。

盐城黄海自然湿地被誉为“东方湿地,百河之城”“麋鹿的故乡,丹顶鹤的家园,中华鲟的摇篮”,在2019年7月5日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江苏省首项、我国第14项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区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陆地、淡水、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演替,是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生物学、生态学过程典型代表,在遗产地区域内有17个物种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极度依赖当地的海岸海洋系统。 “生态立市”战略已将黄海自然湿地保护列入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湿地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涵养。

虽然我国的自然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动态特征显著的湿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演变活跃,生态脆弱且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变化敏感。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不合理利用、污染淤积、排水过度等,使得湿地资源功能日益下降,环境重建和恢复相对困难。就黄海自然湿地而言,近年来海岸也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对盐城候鸟栖息地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大型土地利用项目正造成候鸟栖息地的逐渐消失,近海捕鱼量亦已经远远超过维持生态平衡的水平,部分物种数量已经锐减。

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的锐减和功能的退化,直接导致了江河湖泊水质的恶化,直接威胁到饮水水资源的供给安全。近年来,极端气候变化和洪涝、干旱、赤潮、荒漠化等自然灾害共生频发,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湿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急需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湿地知识、认识湿地作用,已成为解决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湿地科普的标识设计

湿地科普宣教工作作为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从湿地演变与功能、物质与生态价值、区域文化内涵、宣教展示空间、民众素质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科普宣教规划体系,不但要在宣教形式、特色建设、规范管理上强化设计,更要注意湿地科普宣教质量。任何科普活动,包括湿地科普,其受众是普通市民与游客,更多的是大中小学生,要在保证科学知识严谨的基础上,通过生动多元的形式和方法,不局限于模式和内容,力求喜闻乐见,易读能懂,将最新的湿地保护理念和技术措施等通过设施、展品、音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承,在共鸣中提升公众湿地生态保护意识[2]。

文化标识系统是体现某一湿地科普基地开展宣教工作的特色以及管理、服务和专业水平的重要设施,标志性、公告性和指示性等类别与特征[3]。一个好的符号性Logo标志性图标,通过色彩视觉强烈冲击和科普主题特色的抽象性图形描述,能够便于识别理解,生动形象且易于引起关注,能够向社会和公众充分传达“生态、人文、开放”的精神理念。如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Logo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图1a)以地域特征汉字“北海”与“滨海”首字母“bh”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巧妙融为振翅“凤鸟”,既体现我国南部沿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含义,又表明志向高远的湿地公园发展态势特征;福建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Logo设计获奖作品(图1b)则为我们呈现了位于武平的平川河、中山河汇流的自然地理特征,汇聚该湿地公园中山相公塔、梁野山古母石以及湿地精灵白鹭等元素,表达出了“让生态回归自然,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设计思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标志(图1c),融合了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诸岛棋布等自然元素与“龙舟胜会”“碧潭网鱼”“竹林挖笋”“清明野餐”等诸多传统民俗的人文情怀。

a 广西北海滨海 b 福建武平中山河 c 浙江杭州西溪 图1 代表性湿地科普基地Logo设计

湿地的文化挖掘与符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湿地作为一种异质性自然体,其形成与演变都是自然结构下的地带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盐城黄海自然湿地成功跻身“世遗”的“第一期”,范围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等,申遗成功以前两个保护区各自的Logo(图2a),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能够自然烘托湿地公园的整体氛围。随着世界自然遗产的获批和湿地科普宣教的新需求、新态势,全新而整体意义上的Logo设计势在必行。在盐城黄海自然湿地logo的设计上,基本要求是要在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元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盐城黄海滩涂湿地独特的东沙辐射沙脊群的自然地理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力求主题鲜明、简洁醒目,但不失视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盐城黄海自然湿地科普宣教文化标识设计首先必须对盐城湿地工作者、政府决策者、周边居民、学生、公众游客、网民等受众进行湿地文化调查分析,掌握各类人群的湿地知识、湿地态度和湿地行为;解析盐城湿地淤泥质滩涂特质、海洋文化及其成陆原因,挖掘盐城湿地在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等领域的科研价值以及潜在的生物资源价值以及后备土地资源价值;确定和选择宣教主题,识别景观资源需求,调查湿地宣教标识的评价和旅游动机,在遵循审美需求和科普性的同时,因地因人制宜规划设计宣教标识系统(图2b)。

a 现有保护区Logo b 可供挖掘文化元素与角度 图2 盐城黄海自然文化挖掘与标识设计

湿地科普宣教基地综合型标识系统应针对整个湿地科普基地概况、游览导图、特色自然与人文景观等对象,力求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特色动植物、生态区域等应该设立主题性解说标识,介绍湿地水文、地形地貌、气候、物种生长习性与特征、物种关系、湿地演变等,服务湿地资源、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湿地文化等内容,体现科普宣教专业水平。辅助文化标识系统中,科学设计有关规范游客行为、警告旅游安全风险等公告性质的标识标牌,则可以辅助公园日常管理,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交通、后勤等服务信息[4]。

四、结语

全新的媒介形态已成为公众获取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的重要渠道。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8.02亿。《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宣发[2003]27号)明确强调,要充分利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紧密结合文化艺术创作,打破科学传播与艺术鉴赏之间思维惯性的屏障,营造科普宣教的浓厚氛围。科技日益进步下,科普宣教的媒介已从传统的图书、杂志、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跃迁到视频、音频、动漫、问答、手机App等众多的业态,其生动性与互动性,更容易为公众特别是新生代所接受,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是媒体宣教的新趋势。在遵循科学为本、严谨准确的原则下,要在宣教内容上突显区域社会文化特色,要在宣教形式上达到实效性、娱乐性、互动性的有效统一,更多地关注民众生存和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使科普内容、形式和过程充满人文情怀和自然哲学。

猜你喜欢

盐城科普物种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科普漫画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