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亡与重生
——西兰卡普的发展状况研究

2020-08-08吴金燕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西兰卡普织机

吴金燕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 鄂州 436000;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引言

追根溯源西兰卡普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巴国,在《华阳国志·巴志》《大明一统志》《来凤县志》《龙山县志》《永顺府志》《后汉书·西南蛮夷传》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历史的车轮印证了西兰卡普源起于秦汉,成型于两晋,成熟于唐宋,巅峰于明清的历史轨迹。从秦汉时期的“斑布”“賨布”,到唐宋时期的“溪布”“峒布”“峒锦”,亦或者元、明、清土司时期的“土锦”“斑布”“花布”等,学术界均认定为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土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西兰卡普即记录了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信仰、民俗等文化要素,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艺术。

二、传统西兰卡普的垂亡

受文化生态的改变、现代思潮的冲击,很多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悄无声息地消逝、变异,传统民间文化生存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诸多信息无据可查,极容易形成传承断裂,即使是当下最著名的传承人也很难论证其家族传承的历史渊源。

(一)精神内核不足

土家族没有文字,勤劳朴实的土家族人民将对美好的渴望编织在西兰卡普之中。西兰卡普的纹样体现了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知的想象、对民族信仰和社会秩序的遵守,是农耕时代土家人精神世界的本真表达。同时,西兰卡普起源于乡土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审美姿态和“尚俗”的气质。西兰卡普的精神内核和当下主流思潮背道而驰,精神内核的凋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文化价值流失

文化价值是西兰卡普受到大力保护的一项重要缘由。西兰卡普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局限在精美独特的视觉效果,更是土家民族多年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开发需要通过长期的接触与感悟,而这并不适应于当下快节奏的氛围,传承过程中“短平快”造成了文化内涵的流失,文化符号变得陌生,工艺上缺少“灵韵”,造型上缺少“符号性”,在情感上缺少“乡愁”。在众多土家族旅游景区的纪念品上,消费式开发有着很好的体现,虽然可以取得短期的经济价值,但长远来说这对西兰卡普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本真的模糊,是一系列现状的主因,却又是当下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三)实用价值降低

传统农耕时代西兰卡普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刚需,服务于日常生活是其发展的原始动力。土家族人擅于编织,编织贯穿着土家族人的一生,新生儿出生时要准备西兰卡普的花盖裙,为婴儿挡风、遮光和保暖。结婚时,土家新娘以此作为嫁妆,要用几年的时间进行缝制,精致程度成为衡量女性能力与品行的重要标准。女性百年之后更是使用生前最满意的作品作为陪葬,这无不反映着西兰卡普在土家族的重要性。而受到现代纺织品的冲击,传统织造的西兰卡普费时费力、耐用但笨重、触感粗糙等缺点日益凸显,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受需求关系与现代思潮的影响,土家族对姑娘是否掌握西兰卡普织造技艺已无要求,已不再通过织造西兰卡普技艺来评判一个姑娘的好坏,西兰卡普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无法凸显。

(四)技术效率低下

> 图1 传统斜织机

> 图2 立式织锦机

> 图3 土家织锦智能织造机前后

传统织机因支架与地面呈50~60角度倾斜,以及腰部的配件而得名斜织机(图1)。斜织机主要依靠花筒与下面的踩棒两个配件的共同作用对经线进行分层,费时费力、操作繁杂且不精准。经过改进后的立式织锦机(图2)机身直立,不仅省去了腰部的配件,操作者还可以在机器以外直立编织花,不仅提升了操作的舒适度,技术上,织造的分层原理更是对传统斜织机的重要革新,经改进后的织机在分层上更容易操作,准确性更强。但整体来说,不管是传统斜织机还是改进后的立式织锦机在编织西兰卡普效率上都十分低下,难以适应市场化、产业化需求。

(五)传承艰难

农耕时代西兰卡普的传承以家庭为单位,在单一的生活环境中,编织既是劳作也是娱乐,通过口传手授,在实践中成长,传承在自然而然中发生。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加之各种各样的娱乐化信息的充斥,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同时,西兰卡普繁琐的技术、低下的经济效益、高强度的劳动与现代快捷化、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形成反差,自然愿意传承此项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传承人因此急剧减少。除去一些受扶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已鲜少有人愿意学习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三、探索中重生

现代技术与思潮对西兰卡普的保护、传播、生产、传承与研究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物质的丰盈、知识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似乎颠覆了传统西兰卡普的全部意义,成为传统西兰卡普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为切实做好西兰卡普在当代发展状况的研究,笔者拜访了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并参观了她的公司,通过田野实地调研、网络资源整理得到以下几点:

(一)图案的拓展

西兰卡普的传承以临摹为主,图案形式相对固定,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吉祥寓意等。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图案开始向现代风情图案方向拓展。风格上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浓郁的风格交叉性。图案造型上,传统西兰卡普图案以超精炼的抽象图案,将图案的几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现代西兰卡普图案则更为具象,造型上生动而活泼。

(二)价值的转换

当代文化生态下,西兰卡普的价值发生了重建,弱化了传统实用价值的主导地位,转化成审美价值、教化价值、文化价值、纪念价值等多元价值并存的生存状态,这是西兰卡普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西兰卡普制品已经不再满足于现代消费需求,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造物思想的结合“再设计”,开发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的产品,使西兰卡普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焕发生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西兰卡普制品已向室内家纺、服装、日常用品等众多方向延展。

(三)设备的革新

织机的革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针对传统织机的不足之处,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对织造技术进行了不断探索,合作承担了《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级科技项目,促使西兰卡普织造向智能化发展。在保持西兰卡普核心工艺“通经断纬,反面挑花”的前提下,研发出了包括新型立式织锦机、智能织造机(图3)在内的各种新型织锦机。智能织造机更是西兰卡普织造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是西兰卡普织造发展的里程碑。给西兰卡普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打破了传统织机“阔不逾尺”的束缚,克服了效率低下,难以量产的弊端。大型智能织造机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还可以织出大幅面的织锦,使一些大幅面的产品不再是通过拼接而成。大型智能织造机更是可以根据客户的设计效果图进行图案、色彩、技法、肌理等全方位的表现。

(四)多元化的传承

工业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传承模式,现代技术的介入极大地降低了西兰卡普编织技术门坎,设计与织造技术得以分离,从业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西兰卡普的创作与文化研究。伴随着西兰卡普织造技术的下探,家庭传承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日渐式微,传承方式变得多元化,有以企业化管理的市场传承、以传承人为主的传习所传承、以学校为主的正规教育、以政府扶持为主的职业培训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传统传承等等。这些方式不仅主体不同,传承的对象不同,传承的形式不同,在内容与效果上也有诸多的差异。

(五)数字技术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艺术欣赏片《土家织锦》,这是最早的系统性的信息采集,象征着数字技术正式介入了西兰卡普的发展之中。数字技术以视频、音频、图像、论文等形式将西兰卡普的神话传说、艺术魅力、色彩搭配、工艺技巧等文化要素生动、直观、广泛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这对于西兰卡普的推广、宣传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织造上,传统西兰卡普编织者,集图案设计与工艺制作于一身,匠心独具又心灵手巧;而现代西兰卡普的从业者分工明确,设计与生产分离,效率变得更高,虽缺少了一丝指尖的温度,但技术工具的进步为西兰卡普的工业化、市场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也使西兰卡普从业者从繁琐的技艺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对文化内涵、精神素养的提升上,这对西兰卡普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型智能织锦机器的投入生产,打破了传统腰机的“阔不逾尺”的束缚,幅宽得以拓宽,间接促进了现代图案的拓展。现今,更有人提出建立“土家织锦数字博物馆”的设想,利用虚拟VR技术,实现虚拟种棉、纺线、织锦等过程,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地感受西兰卡普的织造过程,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带来震撼的体验感。

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我们在充分掌握当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进行积极思考以突破当下的困境,探索西兰卡普未来的发展方向,营造出适应西兰卡普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织机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卡普它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古织机与丝绸文化
“水改气”究竟靠不靠谱?金斯达有话说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