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弃诗歌的“七个理由”
2020-08-07纪双城周洋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本报记者 周洋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英国诗人雪莱写下如此气势磅礴诗句后的两百多年,学习诗歌如今却成了英国人的梦魇。考虑到新冠疫情对英国中小学教育进度的影响,英国教育委员会近日同意明年GCSE考试(英国中等教育普通证书测验,类似于中国中考),英格兰地区考生可以忽略诗歌方面的考试成绩。这项看似宽松的豁免决定引发当地不少学校老师和社会人士不满。“有7个理由让你不应该放弃诗歌”,在教育部门做出上述决定后,英国广播公司(BBC)4日如此评论。
首先是对于多元化声音的理解。英国诗歌协会一直倡导国民应当去读诗,从中领悟到社会的多元化。此外,通过阅读诗歌还能讨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英国诗歌协会会长帕尔默称,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对于原本坐在教室上课的孩子们来说,困在家中会造成心理压力,而通过诗歌可以帮助他们赶走内心困惑,更好地理解人生。苏格兰作家、教师克兰奇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学生们创作的诗歌作品,她认为10多岁正是大量阅读和写作诗歌的年龄段,诗歌不会也不应成为考试压力,相反则可以帮助孩子们减压。在英国出生的塞浦路斯籍诗人阿纳科斯格罗则提出诗歌的第四种“魔力”:“诗歌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越用越巧妙”。在他看来,英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对诗歌免考的决定“令人心碎”,因为诗歌是文化的核心之一。
英国人认为,诗歌未来仍会是主流的流行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好方式。疫情期间,《权力的游戏》“龙母”扮演者、英国演员艾米莉亚·克拉克留意到一个名为“诗歌药房”的社交媒体网站,该平台面对人们不同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疑问,有针对性地发表诗歌作品。克拉克专门将这些诗歌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读给粉丝听,希望扩大其影响力。为了发挥诗歌的社会影响力,英国一些主持人、作家以及演艺界人士近来都在各自社交平台上做着与克拉克类似的志愿工作。奥斯卡影后、英国演员海伦·米伦在家中朗读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X战警》系列主演、英国资深演员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每天送上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些人中,英国儿童作家兼诗人罗森一度感染新冠病毒,个人体会因此更深刻,他在康复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称赞英国公立医疗系统的诗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BC还制作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诗”为切入点介绍了这位中国诗人颠沛的一生,称其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远不止一个诗人”。
“读诗无法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也不像读散文那样抓住中心思想就可以。很多时候,诗歌表达本身就比它所承载的内容更值得推敲玩味。”中国《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下诗歌面临的困境之一是诗歌和诗人形象的“污名化”——在很多人眼中,诗歌成了矫情、拧巴、贫穷的代名词,优秀诗人难“出圈”,诗歌界无法向公众输出文化偶像。在他看来,中国诗歌不复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生活转向,过往旧的文艺形式不符合当下人们口味,也竞争不过各种新兴的文艺形式,诗歌不过是其中一种;另一方面则是人才流失,“即便是坚守在诗歌这块贫瘠土地上的很多诗人,也常常在稍微有点能力之后就跑去写小说了。整个社会投注在诗歌创作上的时间精力都大幅下滑,这样的创作现实当然不容易产出好作品”。
彭敏说,对于如今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来说,诗歌是有力的提醒——慢下来会发现更多生活趣味和生命意义,“如果想从诗歌中得其三味,就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触摸,去感受,去咀嚼。所谓‘无用之用,大概就是诗歌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