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某医科大学教师科研胜任力分布研究

2020-08-07李丽

科技风 2020年20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教师

李丽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科研胜任力在广东某医科大学教师群体中的分布状况,提出完善或改革目前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考评办法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专题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等。以广东某医科大学为研究现场,采用普查法和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该校12个教学机构、4个教辅机构及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教师;参考现有量表并结合研究实际,编制胜任力量表测量问卷。结果:本研究最终共回收问卷785份。教学及临床胜任力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科研量表,且各量表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校教师中65.4%的被调查者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自科研,附属医院68.3%的被调查者工作压力来自科研因素。科研胜任力自评得分明显较高的群体有正高、博士、50~60岁,30年以上教龄、担任领导职务者;科研胜任力分布不均,只有少部分教师胜任科研,从科研业绩反映出的胜任比例在20%左右。结论:教师队伍应改变“统合式”管理模式,开辟更多职业发展通道,针对教师不同的能力类型设置不同的岗位及评价标准;科研胜任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要通过培训和动态评估,培养和发现潜在的核心员工,充分发挥资深专家作用,打造科研梯队,保障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胜任力;医科大学;教师

高校教师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但目前该人群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12],主要原因之一是工作压力过大:高校间科研与教学竞争激烈,教师需要承担的科研与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职业紧张和倦怠;其次,不尽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3]。尤其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可能存在着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临床服务工作者三种角色和职能间的相互转换,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然而,目前多数医学院校评价教师的指标都集中在科研方面,科研确实是评价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但是否应“一刀切”,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多数是以构建胜任力模型为主,教育、医学等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已趋成熟,可应用于实践[46]。本研究尝试从医学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胜任力关系入手,重点以科研胜任力为例,通过对教师个体能力结构及科研胜任力分布的研究,找出其与评价体系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据此提出改革或完善目前教师职称管理和考评体系的政策建议,为医学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某医科大学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该校12个教學机构、4个教辅机构及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教师。纳入标准:专业技术职务为高教、研究、医疗系列之一的在编在职人员,排除标准:退休返聘人员、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人员。

抽样方法主要分为普查法和分层随机抽样法:12个教学机构及4个教辅机构采取普查的方法;2所附属医院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在全院各医疗科室具有医疗或高教或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随机抽取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四个等级的人员各2名。本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97份,最终共获得有效问卷785份,有效回收率78.5%。

1.2 问卷设计与收集

根据文献研究及参考现有量表[67],结合专题小组讨论的意见,初步编制胜任力量表测量问卷。初始量表编制完成以后,我们对问项进行了适当的筛选和修改:删除同一个测量维度、重复出现的项目;请人事、科研、教学部门和临床科室专家对问卷结构和条目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了分别针对校本部和附属医院调查人群的两套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及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胜任力要素的自评,为更真实地反映出调查者的主观判断,量表规避了“胜任力”主题,字面上以“工作兴趣”代替。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在访员指导下完成,访员队伍由各单位人事秘书组成,访员利用各科室周会时间发放问卷,通过科室主任召集被调查者集中填写并当场回收,以保证问卷回收率。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汇总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科研胜任力与教学、临床胜任力的关系

2.1.1 均分比较

结果显示,学校量表均分显示教学胜任力量表得分高于科研量表得分,医院量表均分显示教学和临床胜任力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科研量表得分(表1~2)。同时,科研胜任力量表得分较低的人群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临床或教学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学校量表中,科研得分小于均值的人群中临床及教学量表得分大于均值的人有25.5%;医院量表中,科研得分在1/3及以下的人群中还有28.4%的人其临床及教学胜任力得分在1/3~2/3的中等水平,还有6.1%的人在2/3及以上的高等水平(表3~4)。

2.1.2 相关性分析

下表5~6可见,各量表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40~0.787),相关性最高的是临床与教学,相关性最低的是科研与临床,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2 工作压力来源分析

学校教师中65.4%的被调查者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自科研,尚有15.4%的人感到有包括科研压力在内的多重压力;此外,中医药学院部分教师承担了医院中医诊疗任务,个别有感到来自临床的压力(图1)。附属医院医生中,68.3%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压力中有科研的因素,36.1%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科研,25.1%的人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临床,32.5%的人感到有多重压力(图2)。

2.3 科研胜任力自评得分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自评得分在4分(对应“比较符合”等级)以上、4.5分以上、5分(对应“完全符合”等级)的分别占53.1%、222%、3.7%(表7)。

2.4 影响科研胜任力分布的个体因素

2.4.1 单因素分析

(1)不同职称间比较:不同职称间比较科研胜任力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表8),职称越高科研胜任力越高,两两比较显示除了中级与初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性别间比较:男性的科研胜任力要略高于女性(P=0.012);(3)不同学历间比较:不同学历科研胜任力有显著差异(P<0.001),两两比较显示博士学位与专科及以下学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硕士和学士学位(P<0.05),硕士跟学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抛开拥有专科学位的老资历的老师之外,也可以发现随着学历越高科研胜任力越高的趋势。(4)是否担任领导职务间比较:是否担任领导职务之间科研胜任力有显著差异(P<0.001),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其科研胜任力要显著高于不担任科研职务的教师;(5)不同年龄间比较:不同年龄间比较科研胜任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了60岁以上的老师其有下降之外,其他年龄段均有随着年龄增高科研胜任力显著增高的趋势。两两比较显示60岁以上组除了高于35岁以下组外跟35~50岁及50~60岁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不同教龄间比较:不同教龄间的科研胜任力有显著差异(P<0001),两两比较显示,除0~5年与5~15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随着教龄的增加科研胜任力也增加的趋势(P<0.05);(7)不同科室水平间比较:不同科室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

2.4.2 多因素分析

从整体多因素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影响科研胜任力的独立因素主要是是否担任领导职务、职称以及学历(表9)。

综合上述医院及学校的分析结果可见,拥有正高职称、担任职务,并且教龄越高的人其在科研胜任力得分上均高于相应因素分组人群。科研胜任力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是60岁后会有下降现象,男性科研胜任力高于女性。多元分析显示科研胜任力均受到职称、担任职务及学历的影响。

3 讨论

3.1 科研胜任力与教学、临床胜任力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对高校教学科研二者关系进行了总结:(1)正相关关系,即教学可以促进科研,而科研反过来又能提升教学,二者之間可以互相增强、相辅相成;(2)负相关关系,即人的精力、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从事教学会对科研带来负面影响,同样,从事科研工作也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3)零相关关系,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事业,从事他们之间的一种不会影响另一种[8]。本研究对三类胜任力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学校科研与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系数r=0.696,医院科研与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系数r=0.708,科研与临床胜任力的相关系数r=0640,临床与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系数r=0.787,科研、教学与临床胜任力间互为正相关关系。相较而言,科研与教学、临床胜任力间联系相对较弱,这一结果与曾宜等[9]人的研究结果类似。

3.2 科研胜任力分布特征

本研究基于胜任力指标的量表测量结果表明,科研胜任力自评得分在4分以上、4.5分以上、5分的分别占53.1%、222%、3.7%,说明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自己与科研胜任力模型各要素“比较符合”,但“完全符合”的只有少数;此外,胜任力的特征之一是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上述科研业绩分布也大致体现出调查院校教师科研胜任力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校教师群体中,科研胜任力分布不均,只有少部分教师胜任科研,从科研业绩反映出的胜任比例大约在20%,与国内现有的关于科研业绩分布的研究结果相似,也进一步印证了胜任力的自评结果,说明并非所有教师都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和获得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本研究说明科研胜任力在教师群体中的分布符合帕累托定律“二八”分布特征。受到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导向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一方面疲于凑数,忽视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和社会的效益,导致科研异化,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学、临床质量,偏离了医学院校的使命。

3.3 影响科研胜任力分布的个体特征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职称、性别、学历、职务、年龄以及教龄为教师科研胜任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影响科研胜任力的独立因素主要是职称、职务以及学历。从事医学科研活动、取得科研成果的多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正高职称的人其在科研胜任力得分上均高于相应因素分组人群,其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本身的特性。科学研究是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必须要培养和积累科研意识以及科研能力。高层卫生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临床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育等医疗卫生领域,通过长期科研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好的专业积累、较多的科研优势和科研产出,因此科研胜任力会高于其他人群。(2)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群体的科研胜任力普遍优于无领导职务者,其原因可能是高层管理人员能运用行政管理权力获得更为优质的科研资源与平台,如担任学会任职、凝聚优秀人才构建科研团队等。该类人群往往在主观上对于科研工作更为有信心和兴趣,科研产出效率也高于其他人群。(3)随着学历的增加,科研胜任力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安徽医科大学一系列关于科研业绩研究的结果相符[1013]。其原因是,相对于其他学历的教师人群,博士研究生经过多年成体系的科研理论与实践培训,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较强的科研水平,富有创新精神,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高,具有绝对的科研优势,是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14]。

4 结论与建议

4.1 教师队伍应改变“统合式”管理模式,开辟更多职业发展通道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教师
If you have the time, com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Code switching: defi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大伙儿给你一起看
A Feasibility Analysis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看病
A Practical Teaching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