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发展团队的跨校“同课异构”教科研模式

2020-08-07邱振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

邱振华

摘 要:“同课异构”是一种逐渐兴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但其存在实施困难、“教研”有余、“科研”不足的弊端。为了缓解这些弊端,通过一种基于专业发展团队的跨校“同课异构”创新模式,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其实施流程及具体内容,希望该创新模式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科研创新之路有所启发。

关键词:专业发展团队;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一种逐渐兴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它是一种针对特定研究问题,以比较研究法为基础,以同伴互助为桥梁,让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构想与教法,达成预期教学效果的新型教研模式。已有诸多文献表明,“同课异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但“同课异构”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是实施困难。若在校内实施,对于一些“小学科”来说,校内教师一般只有1~2人,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对于“大学科”来说,教师人数虽相对较多,但彼此的教学特点与风格相互熟悉,不能充分体现“异构”效果。若在校外实施,则涉及沟通、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是“同课异构”模式“教研”有余、“科研”不足,大量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了教学实践能力,却无法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普陀区采用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模式来引领教师发展。具体来说,由特级教师与高级教师作为领衔人从各校挑选学员组建专业发展团队,以此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特色型教师队伍。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五轮,笔者有幸以学员的身份参与了其中的三轮。在这三轮中,笔者所在的团队均采用了跨校“同课异构”的模式来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实施步骤与策略。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发展团队的活动时间来解决“同课异构”实施困难的问题,并能将其成效提升到“科研”层面。

下面,笔者就结合参加的“第四轮冯老师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中一次数据分析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闡述一下该创新模式的流程与特点。基于专业发展团队的跨校“同课异构”教科研模式共分为三个环节,其实施流程如下(图1):

一、“同课异构”准备阶段——聚焦主题深化理论

该阶段主要通过专业发展团队领衔人导教的方式为各学员“同课异构”奠定理论基础,希望解决传统“同课异构”中研修主题方向偏差及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分为两个环节:

(一)保障研修的“方向性”

“同课异构”一般选择某一重点、难点、热点作为研修主题,主题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研修的内容、目标及最终成效,因此,研修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对学科而言,学科的前沿动态、攻坚难点等都是适合研修的主题。一线教师虽可通过教研活动了解这些信息,但对其了解的深度与内化的层次可能存在不足,这可能会导致研究方向出现偏差。专业发展团队中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这样的专家型领衔人,能充分保障研修主题的高度与深度,使得研修主题的“方向性”始终正确。

在笔者的案例中,采用的研修主题是“数据分析”,该主题便来源于团队领衔人冯老师参加的市级信息科技骨干团队研修活动中的前瞻内容。

(二)找准研修的“切入点”

在聚焦主题后,接下来要围绕该主题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这也是传统“同课异构”中有所欠缺的部分。传统“同课异构”一般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忽视了前置理论的研究,即使有研究,也较难抓住其“切入点”。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理论扎实的专家来统领团队,而专业发展团队中由于有了领衔人进行导教,就为研修主题的理论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充实了“同课异构”准备阶段的科研内涵。

在笔者的案例中,冯老师作为导教指出:当下的数据分析,需特别关注其时代背景,突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大数据分析”特征,让学生在“大数据分析”的模拟情境中,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本质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该切入点的引领下,冯老师做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大数据分析”讲座,为团队学员提供了相关文献书籍。团队学员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了交流,共同完成了“同课异构”准备阶段的科研研修。

二、“同课异构”实施阶段——比较协作实战课堂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主题,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而“构”是核心,是灵魂;“异”是变化,是发展。同一内容不同的设计方能彰显“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呈现课堂的百花盛开。

专业发展团队的成员大都来自不同学校,相比于同校的“同课异构”,其“异”的个性程度更加突出,不仅教师间存在“异”,学校文化、学生基础、学习环境等软硬件方面都存在“异”。因此进行异校的“同课异构”,就应充分分析并发挥各位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特点及优势。专业发展团队在组建初期就制定了学员发展计划,对每一位学员的特点及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在后续活动中,通过校际的交流互访,加深对各校文化特点的了解。这些前期铺垫,都将在后续盛开的课堂中绽放“异”的光芒。

在笔者的案例中,笔者所在的铜川学校是一所中医文化特色学校,于是就选择了“本草香囊”销售方案中的数据分析建构课例;刘老师所在的华师大四附中是上海市节水学校,于是就选择了“家用水费”中的数据分析建构课例;贺老师同时还兼职地理学科的教学,于是就选择了跨学科的“世界地球人口”中的数据分析建构课例。

接下来是“构”的环节,也是“同课异构”的灵魂部分。我们采用以微格分析为手段、以同伴互助为桥梁、以比较研究为方法的策略加以实施。微格分析法是指教研活动聚焦在一个研究主题,引发教师关注现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借助微格分析表对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剖析,以点带面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从而提高教师教研的专注度、参与度,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
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