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作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

2020-08-07郑金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读写结合

郑金平

摘 要:写作任务群是学习任务群的一种,是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探析“以写作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的方法和路径:整体把握,确定单元写作目标;研习文本,发掘每篇课文适切的写作方式;读写结合,设计写作任务群;评价修改,升级成作品成果。

关键词:写作任务群;单元教学;单元写作目标;读写结合

统编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非常重视读写能力、学习策略和习惯的培养。大单元教学提倡以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找出单元的共性,组合这些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进行单元整合?教材以及配套的《作业本》等只有不多的一些提示和指导,这也是留给我们自主教学的空间。

学习任务群是大单元学习的新的组织方式,而写作任务群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用高阶的学习来统筹带动低阶的学习。以写作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尝试,下面就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来阐述。

一、整体把握,确定单元写作目标

把握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人文主题、文体特点、写作方法和综合实践等,将单元放在课程目标体系中来考量,进行选择和剪裁,提炼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读写策略,确定大单元的写作目标。

1.宏观把握整体内容

进入八年级,逐渐由七年级烂漫诗意、自然亲情、体会成长等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逐渐走向对社会和现实、情感哲思、志趣情操等的关注。本册第一单元新闻,第二单元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这些文体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强调真实客观,关注社会现实层面的转变非常明显。

本单元四篇文章:《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前两篇为回忆性散文,是教读课文;后两篇为传记,是自读课文,而且四篇均写人,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

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2.确定单元写作目标

七年级写作方面学习基本的写人记事和表情达意,八年级开始强调文体训练和对象化写作。同样在写人记事方面,牢牢抓住本单元作为回忆性散文和傳记与之前写作的不同点。

从语文要素方面来讲,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文体特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描写,选择典型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和适当的修辞,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借鉴和运用。

根据教材单元提供的三种写作实践,分别是给自己、同学和亲人写传记。学生在讨论中首先排除给自己和同学写小传,在这十三四岁的年龄,还谈不上生平事迹,大多数人也还没有影响人生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而且难免陷入主观。

至于其他名人,学生并不熟悉。本单元中有两篇文章是写母亲的,从成长的角度而言,母亲平凡而伟大,熟悉而又陌生,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母亲,以及如何看待理解母亲,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人生。根据讨论确定选择给母亲写传记作为单元写作目标。

二、研习文本,发掘适切写作方式

深入研读单元各篇课文,发现每一篇课文的独特性以及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意义,弄清楚每篇课文与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发现各篇内容之间内在的关联点;发掘单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切的写作方式。本单元要求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单元内各课的文本特质和行文风格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1.写作方式一:仿写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长相和眼睛,语言典雅优美,作者驰骋想象和联想,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极尽铺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不需要太多的讲解,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揣摩后,引导学生仿写,运用联想描写人物的外貌。

2.写作方式二:改写

《美丽的颜色》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将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过程通过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填补了传记中事实的空白,令读者身临其境,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让我们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可以抓住其镜头还原情境的写作手法,据此修改自己原来的作文片段。

3.写作方式三:编写

《藤野先生》作者精准地选取了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典型事件,饱含深情怀念藤野先生并叙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选取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是本文重要的写法,可以结合学过的作品,选取事例,为鲁迅先生编写传记。

4.写作方式四:自写

《回忆我的母亲》质朴平实娓娓道来,记叙了母亲大大小小的很多事情,但都围绕“勤劳”等品质展开,这种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学习传记如何组织那些纷杂的事例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各篇文章所学,给母亲或其他亲人写一篇传记。

逐一分析单元各文章文本特质,有利于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写作方式为下一步设计写作任务群做准备,可以做到互补统一却又不重复浪费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些分析发掘更加廓清了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确保单元学习紧密围绕写作目标开展,防止孤立化、片面化,为单元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让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素养深处。

三、读写结合,设计写作任务群

1.读写结合

统编教材更加重视读写的结合,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迁移;每个阅读单元对应配套安排一次写作活动。阅读和写作两条主线贯穿始终,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线索清晰,分布合理。[1]读写结合从单向走向彼此双向,都是主体,互为策略,写作知识作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也从隐性走向显性。教材已经构建了读与写的衔接体系,无论是文体上的衔接,还是写作活动上的衔接都是紧密的。

关联整合读写资料,学习支架。统编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推荐拓展阅读的文章和作品。配套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中的一些预学、导学和学习任务。其他單元的学习资源,单元之间的勾连和延续。比如写母亲传记需要采访,那么第一单元有关采访的各种学习支架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还有名著阅读,比如本单元《朝花夕拾》为编写鲁迅传记提供了素材;《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的采访艺术,就能帮助学生更有深度有针对性地采访。

2.设计单元写作任务群

从每篇课文适切的写作方式出发,将单元课文与《作业本》、名著及其他单元知识进行整合,读写整合,构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单元写作任务群。

(1)写作任务一:《列夫·托尔斯泰》——仿写,学习联想描写外貌

①阅读梳理文章结构——先写长相,再写眼睛,并反复诵读精彩部分。

②分析其比喻夸张联想写外貌的手法,并仿写长相或眼睛部分。

③分享仿写,研读课文并对比。发现“脸孔—陋屋,眼睛—小窗,额头—木柴,皮肤—外墙”,课文中这组比喻除了每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有相似点外,各本体之间的关联也恰如其分地映射在各喻体之间,它们属于同一类事物,并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关联让联想的空间瞬间打开,有极强画面感。

④出示《作业本》中“铺陈”的知识卡片和示例,学习如何巧妙借助铺陈让比喻联想更加生动传神,并对仿写进行修改。

[学生仿写片段]

母亲的眼睛安静的时候棕黄色的瞳孔中温柔如水,偶尔微风吹过,掀起小小的涟漪,似乎要将你吸引进去;笑的时候,眉眼弯弯,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花香飞过草丛、草地,进入树林;发怒时母亲的眼睛起了海啸,波涛翻滚,激起层层浪花快速向你奔涌而来……

(2)写作任务二:《美丽的颜色》——改写,学习镜头还原情境

①阅读课文,完成《作业本》中任务二和任务四:概括镜头内容,感受镜头感情。

②补充《史记·荆轲刺秦王》经典片段,学习发挥想象填补事实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镜头法写作技巧。

③修改自己原来的作文片段。

[学生改写后的片段]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家遭遇了一场很严重的车祸。车的引擎盖扭曲,保险杠断裂,安全气囊弹出,当时的我半张脸都被烧得血肉模糊,只会呆呆地站在一边号啕大哭。而那时,我妈站在一旁,紧紧抿着发白的嘴唇,左手托着右手的肘关节,只是极其平静地转向我,说了一句“别哭”。妈妈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泓深潭,仿佛再大的巨石都无法引起一丝波澜。

(3)写作任务三:《藤野先生》——编写,给鲁迅写传记,学习选择组织典型事例材料的方法

①精读文章,借助《作业本》导学一梳理文章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②补充阅读《<呐喊>自序》,梳理鲁迅先生的大致人生经历。

③为鲁迅先生写一篇传记。

a.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鲁迅先生写的或写他的文章和作品,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b.选择这些文章和作品中的事例和材料,给鲁迅先生写一篇传记。

(4)写作任务四:《回忆我的母亲》——自写,给自己母亲写传记,学习围绕人物形象特点挖掘并组织材料和事例

①阅读课文及邹韬奋和老舍《我的母亲》,对比讨论三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上异同。

②完成下面的表格。

③设计采访单了解母亲,并给自己的母亲写传记。

仿写和改写是片段写作,编写和自写是全篇写作,编写是对现有材料进行取舍组织,自写是需要自己通过观察或别的方式去发掘组织材料来写;仿写、改写、编写都为自写一篇传记做铺垫做准备。

以整体联系的眼光关照教材内外、单元前后的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整体中、联系中、比较中学习,帮助学生将学习“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生活体验有机统整,在活动时空上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2]

将单元课文作为实现写作任务的学习载体,各项写作任务组成单元写作任务群。单元写作任务群打破篇章界限,把整个单元课文作为一个单位组合进行教学。传统单篇教学特点在于精细解读,但系统性不够;单元教学注重统筹安排,突出各项目学习的重点,但难以做到局部的细嚼慢咽;这就需要做到有所取舍,明确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学习任务,不追求面面俱到。

四、评价修改,升级成作品成果

1.调整采访方案

发现采访单的问题多多,有的造假,平时生活中太熟悉了,觉得不必采访,有的认为采访母亲有些尴尬;有的只采访母亲,采访对象过于单一;有的采访目的模糊,没有明确每次采访想要了解哪些方面信息;有的采访提问很笼统,缺少深度,“你小时候怎么过的”“你学校成绩如何”……所以写出来的传记内容单调、枯燥。组织课堂讨论,用“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激励大家,去发现母亲——那个熟悉的陌生人。首先,温故《红星照耀中国》,分析学习斯诺的采访艺术;然后,增加采访对象;明确每次采访的目的,精心设计采访问题;重温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提纲等策略,并结合本单元《作业本》中“学写传记”中采访记录表,重新修改采访单,并要求上交采访视频;围绕最想要刻画的母亲形象去进行采访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传记进行第一次修改。

下面便是一个学生调整采访方案,学习了采访艺术后,深度挖掘出母亲职业选择的写作片段。

她其实最爱的是做老师,至于为什么做了记者,那就是因为当时填的专业中文系并不属于师范。毕业后,母亲按部就班去了钱报实习。不服输与执着的性格,让她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凑巧也从其中发现了乐趣,便一直坚持了下去。实习时正好遇上汶川大地震,这也是母亲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虽然在途中有许多有趣或难忘的事情发生,但我记得最牢的一句话,也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感谢新闻这个行业,它让我可以走进别人的故事,让我可以体会到人生百态,我干了那么久记者也像是活了好几辈子”。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读写结合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单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