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文化润泽策略例析
2020-08-07黄文秉
黄文秉
摘 要:教师良好的心理资本对学生及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心理资本受学校文化、氛围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案例研究发现,文化润泽是提升教师心理资本行之有效的策略。学校精神文化提炼、教研机制构建、管理理念更新以及价值引领是实施文化润泽策略的主要着力点。以文化润泽和陶冶教师心灵,使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心理资本,才能让教师适应职业压力,为幸福的教育人生奠基。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资本;文化润泽;提升策略
百年老校达濠中学位于岭南滨海名邑汕头达濠,前身“河东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沧桑,人才辈出,学校事业发展起伏变化,几年前曾走过一段发展低潮期。当时学校社会形象和声誉一度低落,在区域办学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教师队伍的自信心、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不足,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百年老校昔日辉煌不再,引起了当地党政、社会各界和众多校友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学校班子坚持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深入挖掘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施文化润泽策略,以文化的力量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奋斗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内驱力和高效的行动力,有效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实现了百年老校的信心回归和形象回归。本文试以该校的成功实践为例探析中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文化润泽策略实施途径。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是超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是加大教师工作投入、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心理资源。以往的研究表明,教师心理资本受学校文化、氛围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李霞等(2011)指出, 组织文化影响员工的心理资本,而心理资本会对员工态度、行为、绩效等产生影响[1]。学校文化、教师心理资本与教师团队工作效能等三者之间密切相连,互相促进。文化润泽是提升教师心理资本的长效策略。实践证明,用学校文化润泽教师心灵,以文化人,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能够更长效地使教师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心理资本维度不断提升,进而为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提升打下良好的心理资本底色。
一、挖掘独特历史文化,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 能激发动机并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的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愿意迎接挑战,能为自己设定较高工作目标,善于自我激励并坚持不懈努力实现目标。学校处于发展低潮时社会声誉和评价往往不高,进而影响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提升,如果再加上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同区域后起之秀的兄弟学校快速发展,便会更进一步导致教师群体的职业信心跌落,士气低落,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出现恶性循环趋势。据此,达濠中学首先从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挖掘和传承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凝练历代达中人所传承的学校精神内核,坚定广大教师的文化自信,增强百年老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确立重塑百年老校教学品牌的奋斗目标,全面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热情,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自我效能等心理资本水平。
1.提炼校训精神,挖掘文化优势
学校原有校训“尊师勤学、守纪爱校”缺乏个性而普适化,未能体现百年老校文化底蕴和特色。经过充分论证,学校深入挖掘“河东书院”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凝练历代达中人所传承的“礼义”文化内核,融合新世纪教育理念,重新提炼校训为“达礼、明义、启智、求真”,彰显传承和弘扬礼义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达礼、明义”源远流长,侧重德育,强调以德育人,传承古训文明;“启智、求真”是智育,突出育人载体和途径,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校训内容前后紧密联系,互相融合,彰显“德育为首、教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校训精神对师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强了教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我效能感,逐步营造出学校的精气神。
2.创作独特校歌,传唱深厚文化
达濠中学办学历史上人才辈出,杰出校友遍布海内外,每一位校友都对母校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和独特的情怀。学校聘请杰出校友郭小东教授倾情创作了独具文化底蕴的校歌《梧桐雨》(清梧桐,春分柳,河东开蒙书院启;东礼门,西义路,人文化成荫福里/梧桐树,三更雨,月照画堂秋思语;田心宫,报功路,垂拱天下红诗许/杨柳枝,翠影齐,启智求真晓色新;青云岩,天公岭,一枝和雨送征衣/梧桐雨,杨柳絮,翻袖展眉攀折戏;濠江水,河渡门,千丝万絮春风起/达礼明义迎客鸟,启智求真有灵犀/河东,河东,承往开来怀远路;达中,达中,心存圣道展鸿图)。这首优美柔和、历史文化韵味浓郁的校歌巧妙融合了校园和当地滨海古镇诸多历史文化印记,表达了对母校过去历史的深切怀恋、对历代达中人的真挚勉励、对故乡人文的眷恋赞美、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深深期许。优美而独具韵味的校歌每天在校园中响起,在师生中传唱,不仅是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也是对学校教师的心灵淘洗,是以文化的力量坚定教师信心和愿景,激励教师产生奋斗拼搏精神的不竭动力。
3.设计独特校徽,承载学校精神
学校聘请杰出校友李伟民教授设计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校徽。校徽采用圓形蓝色线条将书院标记和海浪巧妙融合,寓意学校位居海滨邹鲁,辉煌历史绵延不断,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蓝色校徽还代表着生命、海洋、冷静和永恒,彰显“崇文尚德、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蕴含礼义文化传统,彰显历代达中人崇文重教、追求知识、崇尚美德,历经坎坷而拼搏自强的精神品质。校徽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每天佩戴在师生胸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校精神文化在校园中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精神品质,增强教师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和行为,形成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维持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有效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二、建构共享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韧性水平
韧性是个体能够持之以恒, 从逆境、失败、压力甚至兴奋等情景中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的心理能力。高韧性的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创造力更高, 有持久的耐力对抗困难, 取得高工作绩效的几率更高。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组织文化注重支持和培训,势必会提高员工的自信和韧性。[2]教师职业有着来自各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此,学校把“礼义”文化精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大力建设“合作共享、互补共进”的教研文化,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营造教师互相支持、优势互补、探求教学改进措施的教研氛围,以共享共赢的教研机制培育教师的韧性抗压能力。
1.建立集体备课平台,实现教师优势互补
学校制定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指引,建立健全良好的备课组集体备课平台,对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基本步骤、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具体的指引,使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减轻教师压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实现常态化,坚持做到有固定地点、有分工计划、有中心发言人、有内容记录、有网络共享平台、有考勤管理,充分发挥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教学引领作用,对过去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近期的教学问题和难题进行研讨,对学期和学年教学进行共同规划。教师在这样的“礼义”文化氛围里和相互支持的人文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分工合作的优势,更有利于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便在压力、失败情境中也能够更加快速复原,教师的韧性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2.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提升教师的韧性水平
学校管理层十分重视引领教师以自信、开放、合作、共享的胸怀面对校际交流与办学竞争,与当地的兄弟学校从无序竞争转变为互补共进,密切开展联合教研。制定实施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从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育人模式、教学教研、学生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学校管理协同规划、教学教研交流合作、学生培养协同优化、教师培养联动互助”四大行动计划,建立教学质量阶段检测跟踪联考联评联析机制,对教学质量实行全程跟踪比较分析,提供较为充分的教学改进策略的数据和依据,实现百年老校和区域龙头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学校管理优化、内涵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校际联合教研交流中,让教师开拓视野,看到相互之间的进步、长处、不足以及彼此碰到的实际困难,促进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的互补提升,从而增强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信心,提高教师的抗压能力和韧性水平。这样,教师更能够以良好心理状态和心境面对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就算在各项教学评比、检测和考核中遇到暂时挫折或领先优势,也能从逆境、失败、压力甚至兴奋等情景中迅速复原并超越,以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三、实施人本管理理念,优化教师的希望品质
心理资本的希望维度,是指个体能设定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目标,自主寻求实现目标的路径,通过意志力去达到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水平高的人,会有实现目标的决心,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自行调整,继续寻找方法,不放弃,直到目标实现。因此,学校坚持实施人本管理理念,致力多途径构建开放、合作、人本的新型教师文化,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提高教师希望水平。
1.以管理文化引领教师自主发展
学校要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为核心,指导教师系统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形成追求卓越、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学校管理者制定形成教师自主发展指导管理机制,指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分析,寻找最近发展区和最擅长的领域,诊断和确定优先解决的个性化问题,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谋求个人的最大发展。学校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各项保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行理念引领,提供技术支持,满足成就需要,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强,面对教育教学各种困难和问题也能够有多种选择路径去解决问题,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希望品质也就水到渠成地提升了。
2.以学习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文化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是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校特质文化。学校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师,以书香校园熏陶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知识和文化根基。在教师中倡导“和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创设开放、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校通过举办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等学习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学习中对话,在争鸣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从而使个体充满活力,使整体富有张力,为教师的全面成长搭建平台。学习途径和发展路径多样化,教师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自行调整,继续寻找方法直到目标实现,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希望水平。
3.以科学教学评价提升教师教学品质
拥有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教师个体的经历和注意力才有具体的興奋点,个体的能力才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高效率地实现目标。如果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全部,那么必然有不如意的情形,或者效果不明显的时候,那么就会有成就感低的消极体验,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在高中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和方法,为教师设置科学的教学品质提升目标,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师生教学品质,注重以德立人,思维品质提升和综合素养评价。让每一位教师深切感受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让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有效提升教师希望品质。
四、注重正确价值引领,培养教师的乐观心态
美国积极心理学开创者C.R.斯奈德提出培养乐观心态主要有包容过去、珍惜現在、寻找未来机会等三种策略。教师是一份劳心劳力的神圣职业。中小学教师往往因为来自各方面压力和工作困难而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和职业倦怠。达濠中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校教师从文化的高度认识教育、教师和人生理想等问题,培养教师的乐观心态,提升教师心理资本,避免教师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
1.价值引领,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
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教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最伟大最持久的幸福,源于人类具有神圣意义的最崇高的活动。只有个人具有神圣的气质,他才会追求神圣的活动。”[3]教师的神圣气质来源于根植其内心的职业幸福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此,学校密切结合学年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紧贴教师生活实际和心灵深处,发动组织教职工开展讲述“人生故事”“团队故事”“自己成长故事”等活动,引领教师领略故事哲理、体察社会、切己反思,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深切反思教师生活和教育生涯怎样度过才更丰富、更有品位;引领教师既仰望教育星空,又脚踏课堂实地。唤醒教师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身教育生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成为“四有”好老师和学生的引路人。
2.凝心聚力,激发教师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
教师凝聚力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培育教师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管理者应极力营造平等、尊重、互敬互助的人际氛围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使教师在工作与生活、精神与物质、高尚与世俗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达濠中学在实践中推行“凝聚力工程”,便为提高教师心理资本铺设了情感基础,教师普遍感到学校生活舒心、称心,增强校园生活的幸福感,从而使教师个人的信念、感情、行为及专业发展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事实证明,当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时,乐观心态将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师的内在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内心灿烂了,才能把阳光洒向学生;教师感激生活了,才能把热情献给事业。
总之,文化润泽是提升教师心理资本行之有效的策略。学校精神文化提炼、教研机制构建、管理理念更新以及价值引领是实施文化润泽策略的主要着力点。以文化润泽和陶冶教师心灵,使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心理资本,才能让教师适应职业压力,为幸福的教育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李霞,张伶,谢晋宇.组织文化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0-127.
[2] Harland,L.,Harrison,W.,Jones, J. R.,Reiterpalmon, R.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Subordinate Resilience [J].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5 (12) : 23 -28.
[3]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