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
2020-08-07杨玲
摘 要: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文言文是中华经典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当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衔接小学和高中的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与学更是承载了这样的重任。探讨了两种不同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古文智慧,形成必备品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
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因此学习文言文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寫能力,还能培养其审美的能力及优良的品德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言”教学偏向一隅
一直以来,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模式为:“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这种模式可以将文言知识讲透彻,但往往也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神游天际的情况。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应该是“文言并重”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深入的品味鉴赏。
2.内容艰涩难懂,学生文言知识薄弱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用语,距今年代久远,人们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理解的偏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特有的文字样式、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都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如在时代的演变中发生意思改变的实词含义:《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的“由”,在这里解释为“遵循”;文言文中特有的各种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式等。再往细节上看,“之”有一个释义为“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解释让学生处在云雾之端,完全不能理解。为了扫清这些文言知识障碍,文言文课堂俨然成了语法课,学生仅凭机械记忆和背诵,无法将这些知识及时消化和相融合。
3.考试题型模式化,学习兴趣渐渐丧失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分数值稳定在14分或15分,题型也没有太大变化,一般包括: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文章内容理解。导致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也往往会忽略文言文的“文化”功能,更在乎其词句翻译,答题技巧,用以应付考试。不难想象,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已没有任何趣味可言,更谈不上发挥文言文经典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1.“四读法”文言文教学模式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更可以借助“读”来教学。读透一篇文言文,一般分四个步骤,即“四读法”。即①预读——读顺字音:课前预学,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学常识,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②再读——读通句意:课堂诵读,学生理解大概词义、句意;③三读——读懂文意:自由朗读,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④四读——读透含义:文字背后的意义往往最能打动人,是文化经典价值所在。
2.“线索切入法”文言文教学模式
优秀的小说家写作,需要设定线索串起整个故事,这样人物之间、情节之间才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让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也是一样,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可以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一“主问题”就称为“线索”。“线索切入法”正是一种基于一定思维规则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即在学生知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把课堂或者教学内容当作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整体。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切入,在“点”的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串联探索”活动。通过思考讨论,一步步探索与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纳形成“知识面”,最后在此知识面的基础上拓展提升。
文言文“线索切入法”教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由“线索”贯穿着,内容紧凑,活动充分,探究深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与古人进行思维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桥梁之上,学生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传统经典文化。
三、小结
文言文教学需要站在新视角、新课程的角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既要指导学习掌握文言文系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妙处,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能力和运用言语的能力,从而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要领和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文言文语言语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切实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杨玲(1987.10—),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硕士研究生,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