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凤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08-07张红霞田建华邓淑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文化

张红霞 田建华 邓淑红

摘 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以商洛市丹凤县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丹凤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讨旅游业发展的文化优势和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通过企业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合力,推进丹凤县旅游业乃至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丹凤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120-02

引言

2016年中央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做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经济效应充分发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可见,融合文化挖掘、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要素,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必由之选。

商洛市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丹凤县又成为了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重点主体功能区,发展受环境保护的制约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丹凤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讨旅游业发展的文化优势和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通过企业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合力推进丹凤县旅游业乃至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丹凤县旅游资源现状

丹凤县因南临丹江、北依凤冠山而得名。全县辖16个镇、20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5.8万人。历史上由于“水走襄汉,陆入关辅”,“北通秦晋,南接吴楚”,位于连接陕、豫、鄂三省丹江通道中段,素有“关中锁钥”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70%,被誉为“天然氧吧”。同时,境内有各种中药材500余种,有“山茱萸之乡”、“中国优质天麻之乡”、“核桃之都”美誉,也是全省肉鸡养殖示范县。丹凤县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位于鄂豫陕苏区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丹凤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悠久的历史、众多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见表1)。有商鞅封邑等遗址遗迹9处、船帮会馆等人文景观17处、丹江漂流等景观4处,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丹江漂流、棣花古镇)、国家AAA级景区2个(凤冠山、桃花谷)。

二、丹凤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优势

(一)丰厚的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封地于此;秦末四皓避秦隐居,终老商山;道教南派始祖张紫阳在凤冠山羽化成仙。丹凤地区是秦楚咽喉,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楚两国交战在武关划界;刘邦伐秦从此入关;南宋时期宋金交战在今棣花建二郎庙以志分界;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凤冠山安营扎寨。丹凤地区是历史上商国、商邑、商洛县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有以船帮会馆为代表的十二大会馆建筑群;龙驹古寨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清代厘金两度居“全陕之冠”,素有“龙驹寨、天下寨”之美誉。这里物产南北并蓄,风俗秦楚交融,文化积淀厚重,是全国闻名的“戏剧之乡”。历史上李白、王维、白居易、王禹、徐霞客等一大批文人墨客路过此处题临咏叹,写下了脍炙人口、吟诵千古的历史篇章。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即出生和成长在这里。

(二)灿烂的红色文化

丹凤县是一块革命的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素有“商洛小延安”之称。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龙驹寨特别支部。1932—1946年,徐向前等率领的三支红军和李先念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先后转战境内,创建了著名的鄂豫陕“苏区”和豫鄂陕“边区”,至今还留有许多革命遗迹和传说着鲜活动人的故事,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发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丹凤人民勤劳善良、民风纯朴,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人文传说。散存于民间的民歌、童谣、戏曲、绘画、剪纸、刺绣、雕塑,以及民间礼仪、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通过民间艺人世代相授,至今仍在流传。丹凤县境内现有各种文物古迹231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处,“船帮会馆”、“二郎庙”、“商山四皓墓”被载入《全国名胜辞典》,“四皓古陵”、“商山雪霁”、“武关胜塞”、“昙花胜地”、“龙潭飞瀑”、“鸡冠插汉”被列入商州八景十观。

三、丹凤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企业融合发展

丹凤县文旅的企业融合,一是从旅游景区企业与相关文化企业进行融合,比如把棣花景区的发展与响当当文化企业进行协作融合;二是从业务融合逐步发展为企业融合,比如,丹凤县平娃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开发、收购和包装有商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30多种,先后投放于西安批发地和商洛各大旅游景区,开发草纸、柳条、藤条、冰丝带等手工编织类外贸产品,带动了近万人投入其中。商洛民俗博物馆在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建成了集加工、展销、体验和培训为一体的手工艺品研发基地。博物馆自挂牌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3万余人,开放200余场次,被授予“商洛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通过共享资源与产品传播销售渠道,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市场融合发展

文旅市场融合需要根据产品特点来进行细分,其中增强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的兼容性尤为重要。比如,丹凤的核桃主题公园就是以核桃文化为主题开发打造的旅游景点,实现了市场的无缝对接。通过传播渠道的整合和销售渠道的整合加速两大产业的市场融合。

(三)技术融合发展

从旅游产业角度看,以丹凤县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及设施的开发与完善是丹凤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与团队,引进设计、创作等行业专业人才,通过对丹凤县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提取,主要以二郎廟、四皓碑林园、商鞅邑城遗址等旅游景区为空间载体来进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从文化创意灵感到文化创意的实现,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形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者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比如,棣花古镇景区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的大型古装剧《棣花往事》非常成功,吸引了诸多游客观看。另外,一年一度的“荷塘灯展”绚烂夺目,令游客流连忘返。诸如此类的业务推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产品融合发展

一是通过技术融合形成产品融合。整理分析丹凤县文化资源中古代建筑遗址风格与规划模式,对丹凤县文化的旅游景区通过建筑设计进行创意设计与改造。二是通过企业的业务融合形成产品融合,开发以文化为核心元素的建设和装饰风格的文化主题酒店或民宿,让游客获得富有景区元素的特色文化感受与服务。比如,坐落在棣花古镇西南角的让人心驰神往的棣花驿特色民宿“望山居”就是典型的融合实体。三是通过市场融合开发的文化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具有纪念性、地方性、艺术性、实用性等特点,如以核桃为原材料开发核桃文玩等工艺品,反映了丹凤县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平,白晋湘.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与效应——内蒙古那达慕为个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1):7-9.

[2]  张弘,昝杨杨.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23):182-184.

[3]  白美丽.张家口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模式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1-13.

[4]  薛佳.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分析[J].河南农业,2017,(2):34-36.

[5]  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9):129-134.

[6]  李勇军,王庆生.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3):128-133.

[7]  李振军.吉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旅游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