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浅析

2020-08-07王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王辉

摘 要:“国以才治,政以才兴。”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新时代,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优势和重心,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党管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087-0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党管人才”这一原则,其根本在于这是一个决定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其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党管人才”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最终成效。

一、党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历程

早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吸收广大知识分子为我们服务,我们要尊敬他们。”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决定一切的是要有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肯定了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江泽民同志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2003年“党管人才”原则确定后,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广大知识分子,重要的是团结,同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党的十九大将人才确立为“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将“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明确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两个着力”之一。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工作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党和国家自始至终高度关注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这也为实现各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各地区都做出了一些探索、实践。但由于人才分布的广泛性、背景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实际效果。

(一)覆盖范围有限

目前,对人才進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以组织部门为主,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参与配合,通过开展培训班、国情研修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活动开展的频次低、范围小,多集中于经常参与各类活动“熟面孔”当中。原因在于:部分人才对这类活动参与意愿不高;另外,一些优秀人才没有被纳入视野,部分有参与意愿的人才缺少必要的渠道和参与空间。

(二)平台活力不够

近些年,一些地方通过人才工作平台或社会化机构发挥引领作用,但存在着平台松散、活力不够的问题。例如,北京市成立专业类别的人才协会、浙江省开展海外高层次联谊会等,均为便于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了人才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些平台属于社会机构,多以人才兼职为主,活动范围比较窄,很难充分实现各行各业人才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

(三)工作缺乏实效

在整体推进上,一些地区还缺少定期的、整体的规划设计,在制度设立、机制建立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在工作开展上,大多局限于邀请人才参加各种党内主题活动、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引领手段较少。对此,如何将政治引领与人才事业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同频共振还需要深入研究。

(四)传播内容陈旧

对于海外人才而言,在国外虽然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缺少真实可靠的信息渠道来了解国内创新创业环境、政策需求等,因此对于国内的价值观了解度、认同感都相对较低;另外,人才大都是高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更愿意接受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观念。人才工作如果能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引领而不是单一传播,成效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对策

为进一步增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目前现状,笔者建议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群策群力,明确政治引领主体

1.领导干部要带头发力。加强领导干部与人才的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人才思想状况的经常性了解,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人才交心谈心,定期开展走访座谈,主动了解人才的思想变化动态,及时做好情绪疏导,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听取人才及其单位对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畅通人才发声渠道。

2.组织部门要主动发声。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通过统筹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干部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人才工作的基本业务来研判、服务、引领人才。要重视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注重物色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才,予以重点培养。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任职。

3.单位机构要共同参与。要把孵化器、人才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作为有效抓手,借助他们与人才密切联系的优势,在创业创新、工作服务中融入思想元素。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等教育渠道,积极探索适合人才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专家人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

(二)突出有效吸纳,搭建作用发挥平台

1.搭建人才参政议政平台。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畅通人才参政议政通道,进一步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聘请专家担任政府智库顾问,邀请专家学者参加地方重点规划、重大决策的研讨、论证和咨询,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领导决策中的智囊和参谋作用。试行人才到群团组织兼职机制,为人才发挥才智提供更大平台。

2.搭建人才联系交流平台。探索组建高层次人才协会、联谊会、俱乐部等,并依托其成立党组织,实现协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逐步增强和提升高层次人才政治参与意识和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人才之家”作为人才交流活动的场所,推动优秀党员人才与非党员人才联系交流,增强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搭建人才事业发展平台。积极搭建供专家发挥作用的载体,如聘请专家为行业指导员或观察员,参与政府工程项目的论证咨询;建立专家志愿服务基层制度,增加人才服务基层的针对性,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合作、技术服务等活动;搭建专家服务社会载体,建立党委联系专家信息库,引导社会化服务,推进人才专家合作交流。

(三)突出分类推进,开展差异化主题活动

1.强化“体制内”人才的思想教育。对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中的“体制内”人才,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行点对点式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参与活动。

2.增强“体制外”人才的政治认同。对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的“体制外”人才,重在打牢思想根基,增进政治认同感。注重采取更加开放的人才政治引领策略,对现有“体制外”人才,本着最大的诚意,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在开展人才评选表彰中,适当提高“体制外”人才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落实“体制外”人才相关待遇,增强他们融入实现伟大梦想征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凝聚海外人才的奋斗力量。引进海外人才,关键是要“留住人心”。海外人才不了解我国的党情、国情、社情,但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举国体制、民主政策等方面又很好奇。特别是对非华裔人才,如何帮助他們融入国内社会,认同我们的基本制度,是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创新方式、提供环境,引得来并留得下海外人才参与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融入感。

(四)突出可信可学,培养提升政治认同感

1.注重真理的说服力。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伟大征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运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走向全国执政的壮阔历程,彰显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培训,凝聚共识,引导人才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2.注重精神的感染力。对于人才来说,最容易达到的情感共识就是“爱国情怀”。要大力弘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弘扬以黄大年、李保国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优秀事迹,引导人才主动关心政治,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

3.注重思想的吸引力。加强人才政治引领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需要抓在平常、融入日常,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把政治引领与关心关爱结合起来,特别是融入日常人才服务之中,办好“关键小事”,做到对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增强与人才群体间的情感维系。要积极依托大数据和调查数据的研究方法,把握各类人才的社会心态,促进人才的文化融合和思想认同。

参考文献:

[1]  金更兴.新形势下留学人员政治吸纳及作用发挥研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37-42.

[2]  沈荣华.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J].人民论坛,2017,(5):13-14.

[3]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孙晓梅.创新方式强化政治引领[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04-16(003).

[5]  王雅君.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战略的逻辑与路径[J].领导科学,2016,(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