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策略探究
2020-08-07冉晓静郭颖
冉晓静 郭颖
摘 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当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全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及心理健康状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鼓舞他们的斗志,坚定他们的信心,凝聚他们的力量,进一步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083-02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造成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过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成员产生恐慌、焦虑、担忧、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有研究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对心理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价值多元化泛滥,在校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对外界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等做出正确且精准的判断,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如何更深入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基本特点,在“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掌握主动权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立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需要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区域差异等,精准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行为倾向,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从来都不是一元的存在体。在社会意识开放、多样的全球化时代,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意识丰富,再加上其身份背景、个人境遇、家庭关系、经济情况等各不相同,导致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思想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再加上在校大学生心理方面具有明显的幼稚性、盲从性和片面性等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不良负面信息、消极情绪的蛊惑和影响,从而产生悲观心态或过激行为等。因此,尽早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状态考察
笔者针对新疆农业大學、新疆财经大学部分在校本科学生,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探讨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状态下思想政治情况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精准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基本认知,但有待于深化、系统化和平衡。他们的思想及心理状态总体向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假期延长、长期居家、减少外出、实行线上网络教学等措施持赞同、支持、积极参与等态度。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表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祖国真的越来越强大,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能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确实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我感受到祖国国力雄厚,社区管理有方,百姓积极配合管理,举国同心共度难关”;“我感叹祖国的强大,心里很是激动,我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我觉得中国很伟大,党的领导很到位”;“我认为要保护野生动物,珍惜眼前人,有空多陪陪父母”等。但也有部分在校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不同程度的冷漠、忽视、担忧、焦虑、彷徨、无畏等复杂情绪和心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信念易变性突出,社会责任感不强,认为此次疫情与自身干系不大。第二,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授课的学习积极性差,消极对待。第三,部分毕业生情绪低落,担心就业择业的情况。第四,负面的社会信息和舆论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差异
深度访谈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平衡发展现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年级层级看,随年级层次递增而出现内心恐慌、焦虑趋强的趋势,呈现出大一、大二平和,大三、大四焦虑的不稳定现象。从生源地区域看,城市的大学生优于县城乡镇的大学生和农村的大学生。从政治面貌看,党员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政治信仰坚定、心理健康、情绪饱满且积极向上,表现为党员学生优于团员学生,团员学生优于普通学生。从学生性别看,男同学明显优于女同学。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的路径
面对上述现状,大学人才培养心理机制建设应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亟须对大学生采取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
(一)更多关注毕业班、女性、现所在地农村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毕业生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和就业较为迷茫,出现中度焦虑和轻度抑郁的风险提升状况。这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学校应及时关注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现阶段的困难。
其次,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所以高校心理辅导中心要尽早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更多关注女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最后,对居住地为农村的大学生要给与较多的关心、关爱和帮助。由于农村地区基础公共卫生预防能力相对较弱,基础医疗资源不足,又面临生活物资短缺、网络通讯较为受限等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容易听信谣言、产生恐慌、缺少信任感等。因此,要对他们加以正面宣传教育,提高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以赢取他们的信任。
(二)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
把学生党员带动重点同学提高认识作为“一个支部一个目标、一个党员一个任务”来抓,并通过结对互助活动,防止部分大学生受应激的消极影响,减少其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不健康行为,从而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引导他们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部分大学生走出消极情绪,使其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
(三)设立预警研判机制
首先,设立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倾向信息网,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动态研判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通过采取跟帖、评论、互动等方式及时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最新动态。一旦碰到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及时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采取必要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通和思想引导。
其次,针对制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颓废论调和行为以及危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舆论和行径,高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予以回应,以制止谣言。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社交软件、社会媒体,主动的发声亮剑,让广大师生了解事情真相,让谣言不攻自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正能量。此外,对于一些故意造谣传谣的不法分子,要依法进行制裁。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及时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意义重大。全体班主任、辅导员都应加强监测和信息管理,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
[2] 新华网.奋战关键阶段 决胜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引中央部门齐心行动[EB/OL].2020-02-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6/c_1125630904.htm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