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困生文言文学习的困境及策略初探

2020-08-07苏冬梅

青年时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困生

苏冬梅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头戏,却也是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痛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极大的差别,对于学困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学习策略,旨在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困生;文言文学习;学习困境及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量引用古典文献中的经典语句。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从小学到高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加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拓展能力。在广西中考语文中,文言文总分16分,重要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文言文的不可替代性。本文主要阐述初中学困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对应的优化学习策略。

一、初中學困生面临的文言文学习困境

何为“学困生”?这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谓“学困生”,一般指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给予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基于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学困生面临的困境就会比其他学生要窘迫,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读音、句读、语义、语序和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学困生在识、读、记、解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困难。例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需要对“丝竹”“案牍”“乱”“劳”“形”这几个实词的语义掌握好才能进一步了解文章,然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在课本内所学的实词、虚词等可以死记硬背,但并没有深刻理解其含义,一遇到课外文言文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为学生勾画出了重点知识,翻译了全文,完成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却没有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有趣性。

第三,学困生一直接受固定的教学模式,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文言文学习对于学困生而言,本身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完成课堂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能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第四,学困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能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稍弱,往往会采取记忆的方式去学习,但不懂得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不懂得触类旁通。长此以往,学困生会陷入文言文学习的困境中,越陷越深,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放弃文言文。

二、初中学困生文言文学习的优化策略

实践出真知。针对以上提到的四点初中学困生学习文言文的困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验、探究,希望能助力初中学困生,帮助其找到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困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困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再怎样努力地付出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学困生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兴趣是首要任务。在做课题调查问卷时,学困生对文言文的想法普遍是觉得很重要,但又很难很枯燥,学不会。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为语文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一点:文言文实际上和现代汉语一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时代不同,人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别而已。换言之,文言文是古人说话的书面表现形式,但同样具备现代汉语中语气、情感、交流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观念:文言文并不枯燥。它可以描绘大好河山的美丽风景,如《答谢中书书》,可以诉说温馨的家庭生活,如《咏雪》,也可以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如《诫子书》《送东阳马生序》……最后,教师要结合中考语文中文言文的考核形式告诉学困生,文言文的学习重难点以及学习方法。

(二)探索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方面。”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参与度低,个性化阅读习惯欠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缺失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科学提升。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有效的学习策略。

1.以“读”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只有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有停顿,学困生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才有自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先熟悉文本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开展朗读,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受古文的文字之美,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课前朗读不少于五遍,并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不停加深语句在脑中的记忆,可以很好地帮助其理解文义,掌握重点字词句。

2.以“趣”丰富课堂

传统的课堂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所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鼓励学困生提前预习,查找“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的典故,课堂导入时以同学们分享成语典故为契机进入文本学习,这样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对课文背景有所了解,还能积累成语,一举三得。又如在学习《咏雪》和《期行》时,在学习文本之后,鼓励同学们自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注意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在表演的同时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图片、音频等),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重点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考核可以用游戏、抽奖等方式开展活动,既能引起学困生兴趣,也能将重点内容落到实处。

教学模式创新带来的是学困生对于文言文课堂的专注和兴趣,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文言文学习。

3.以“记”培养自学能力

文言文课堂教学在兼具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重点内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重点字词的积累,这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核的重点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掌握某一篇课文,而应真正学会并能合理应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点。

文言文学习及考核有四部分重点内容:实词虚词、文章翻译、特殊句式、文意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将课内积累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总结了几个方法。

在字词积累方面,要求学困生有一本实词虚词积累本,在学习到重点字词时要及时积累,并将例句摘抄下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和“则有去国怀乡”的 “去”对比记忆,部分实词的活用以及重点虚词“之”字的用法和连词“而”的用法。在文章翻译方面,笔者要求学困生按照“留、替、调、补、删”的原则,以直译为主,字字对应。在特殊句式方面,从近几年的考核形式来看,常考的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以句子翻译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特殊句式教学中稍微放慢速度,把握好学困生对句子成分的掌握程度,再对特殊句式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对“何陋之有”的分析要详细。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教师应为学困生讲解有关句子成分和宾语前置句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一句式。在文意理解方面,中考语文考核重在文本理解,包括作者情感、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4.以“练”完成知识迁移

初中学困生的文言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应该在掌握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会为学困生推荐文言文短篇阅读内容(以短故事为主,贴近中考题型),丰富学困生的知识量,巩固知识点。

三、结语

初中学困生在三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内,应该把文言文学习当作一项不断完善的工程,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一步一個脚印,逐步激发学困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解决学困生在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和学困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策略探究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学咨询,2018(10):82.

[2]杨东增.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00(002):4,7.

[3]李宜格.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7(27):68-69.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做好“加、减、乘、除” ,转化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