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川酒文化翻译研究

2020-08-07张兵兵

青年时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

张兵兵

摘 要:川酒文化丰富多彩,川酒文化翻译工作日益重要。在目的论视域下,译者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针对不同的川酒文化形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努力达到预期翻译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川酒文化;翻译

一、引言

酒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最富有色彩的饮料之一,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与酒相关的诗词歌赋、典故趣事、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酒诗词,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故有“酒是中国文化的酵母”之说[1]。

四川盛产美酒,川酒“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沱牌、水井坊)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白酒品牌。带有四川民族风情烙印的川酒文化,是四川重要的文化名片。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川酒文化与世界产生了更多的碰撞和交流,川酒文化的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目的论最早由汉斯.佛米尔(Hans J.Vermeer)在《普通翻譯理论基础》(Ground 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中提出。目的论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该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2]。在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应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欲达到的目的。因此,作为川酒文化的译者,应对翻译川酒文化的目的了然于胸。

二、川酒文化形式及翻译现状

川酒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酒名

酒的名称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酒名称丰富多彩,或源于诗词歌赋,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冠以名胜古迹。例如百年川酒品牌“五粮液”,最早被四川当地百姓称为“杂粮酒”,后晚因清举人杨惠泉品后感叹:“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更名而沿用至今。“五粮液”意为此酒由五种谷物酿造而成,蕴含着中国“五行学说”的精髓与“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二)诗词歌赋

历史上与川酒相关的诗词歌赋非常丰富。诗仙李白在离开四川后,还对川酒念念不忘,留下了歌颂川酒的名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有似葡萄新泼醋。”鸭头绿是指当时四川一种绿色的酒,诗人以汉水比之,可见对川酒记忆之深[3]。

(三)典故趣事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盛产美酒。与四川美酒相关的典故趣事数不胜数。如大家所熟知“文君当垆”的故事就与四川临邛的文君酒颇有渊源。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临邛富家女文君新寡,因仰慕司马相如,与其私奔到四川成都,开始因文君家人反对不肯资助,二人家徒四壁,后二人返回临邛,卖掉车马,买下一家酒馆,并且让文君站在垆前卖酒。这段故事后来成为爱情坚贞不渝的佳话。

(四)风俗习惯

川酒在川人的日常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人成亲,要邀请亲朋好友“喝喜酒”;生了孩子,满月时,要邀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家有老人高寿,要设宴庆祝,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寿宴酒”……各个传统节日,也必要饮酒增加节日气氛,重阳节饮一杯菊花酒,倍添思念亲人之苦;春节时饮一杯美酒,更添家人团聚之氛围。

川酒文化如此丰富,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川酒文化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15年,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川酒文化的生态翻译(田娜,2015);二是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研究川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翻译(陈昌琳,2019);三是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出发,研究川酒外宣翻译策略(罗玲等,2019)。因此,川酒文化的翻译研究有待加强和深入。

三、川酒文化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川酒文化的翻译也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一)目的原则

佛米尔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与传统翻译标准不同,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应首先了解翻译目的。然后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手段,尽力达到翻译目的。只要译文达到了既定翻译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译。

(二)连贯原则

所谓连贯原则,就是指译文在目标语境中能被受众所理解。换言之,译者在努力实现翻译目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译文语言,使其具有连贯性、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连贯原则是目的原则的有效补充。

(三)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即译文和原文存在某种关系,译者要忠实于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译者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总之,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中,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达到翻译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译文连贯,忠实于原文。

四、川酒文化翻译策略

(一)酒名——音译为主,辅以直译

酒名是是酒的名片。川酒酒名五花八门,但多与制酒原材料、地点、诗歌或历史故事有关。做好川酒名称的翻译,既是对川酒文化有力的宣传,也可为川酒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准备工作。

对于川酒名称的翻译,目前多采用音译法,即直接用汉语拼写翻译川酒名称,如“五粮液WULIANGYE”“郎酒(LANGJIU)”“剑南春(JIANNANCHUN)”等。这种方法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保留了中文酒名的韵律节奏。但纯粹使用音译有时会导致译名太长,阅读困难。如一些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酒名,可以采用“音译+直译”的方法,如“中国郎(CHINESE LANG)”,使用这种方法既传达了酒名的部分含义,又降低了读者的拼读困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川酒诗词——选择最优翻译方法,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川酒诗词往往包含丰富的情感与想象,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要在译文中体现诗词原文之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可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只要达到了预期翻译目的,便是成功的翻译。因此,译者在川酒诗词翻译过程中,应综合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优翻译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如杜甫《草堂即事》“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可直译为“Shu liquor can keep out of melancholy,but without money how can I buy on credit?”既充分传达了原文的涵义,又保留了原文反问的语气,令人一读既感受到作者欲借蜀酒消愁,又无资购买的境况。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中,用“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赞美川酒川鱼之美,这里“蜀酒”是指川酒,“江鱼”指的也是四川之鱼。在翻译时,使用“直译+增译”的方法,译为“The strong liquor of Shu is invincible and the river fish of Sichuan is delicious”,使译文既通顺,又和原文一样工整,忠实传达原文涵义。

(三)川酒典故趣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与酒相关的典故趣事,多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写人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简明易懂,一般不会令读者产生阅读困难。因此翻译此类文本时,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地传达原文意义。但直译有时不足以充分地传达原文涵义,需辅以意译,使读者对原文有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关“文君当垆”的记载:“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这段话内容并不复杂,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但“垆”一词若直译为“Lu”,读者并不能理解其为何物,就可能会产生阅读障碍和困惑。“垆”在汉语中的本意是黑色坚硬的土,这里是指古代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因此,在翻译“垆”字时,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adobe table”比直译为“Lu”更好。

参考译文为:“Xiangru and Wenjun went to Linqiong together.And then they sold all their horses and carriages to buy a liquor store,with Wenjun behind the adobe table selling the liquor in herself.”

故翻译此类文本时,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即忠实传达原文涵义,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四)川酒风俗习惯——直译为主,辅以解释

川酒与川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与川酒相关的风俗习惯也很多。有关酒的风俗习惯的记载,多以铺叙为主,反映风俗习惯的各种细节。因此,翻译这类文本时,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法。但对于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风俗习惯要素,国外读者并不能够全部理解,因而要适当加以解释,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国特色民俗文化内涵。例如,自古以来川人就有用酒进行祭祀的习惯。屈原《楚辞》中,《九歌》开篇第一章“东皇太一”就有描写饮酒祭祀天地之神的场面:“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意思就是用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来祭祀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九歌》体系中最尊贵的至高神。“蕙”“兰”“桂”“椒”都是带有香气的植物,具有高洁的象征意义,因此这句话实际就是指用最好的祭品来祭祀天神,表达祭祀的虔诚和庄重。而翻译中,若将“蕙”“兰”“桂”“椒”直接译为“fragrant grass”“orchid”“cassia”“Chinese pepper”,读者并不能联想到他们是最好的祭品。这时,译者需对这些要素辅以解释,让读者对原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译文为:“Use fragrant grass to wrap the sacrificial meat and orchid leaves to wrap underneath,then offer libations made with cassia and Chinese pepper to the Heaven.(fragrant grass,orchid,cassia and Chinese pepper are all fragrant plants,they often symbolize nobleness and virtuousness in Chinese culture.)”

故翻译有关川酒风俗习惯的文本时,应采用“直译为主,解释为辅”的翻译方法,即有利于还原中国特色民俗原貌,也有利于读者理解我国特有风俗习惯背后的深层文化涵义。

五、结语

译者在翻译川酒文化文本时,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不同形式的川酒文化,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促进川酒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牟红.川酒文化概述[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66-71.

[2]劉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7.

[3]羊玉祥.川酒诗话[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4):13-16.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