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道路建设中土地生态修复措施

2020-08-06刘旭峰

国土资源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刘旭峰

文章编号:1672-5603(2020)02-61-4

摘 要 城鎮化建设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对土地造成破坏,如何避免这种破坏并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是当前摆在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城镇化道路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以及表现形式,选择生态修复方法对土地进行修复,同时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列举了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进行土地生态修复时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土地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道路建设;土地破坏;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Road

Liu xu fe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five in one general layout.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ill inevitably cause damage to the land. How to avoid such damage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repair it is a subject in fro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struc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land caused by the urbanization road construction, select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thod to restore the land,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ists the comm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the precautions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lan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land rest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Guide.

Keywords: urbanization road construction; land destruc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表现为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以及大面积铺开的交通路网。分析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城镇化规模自2010年开始基本是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9年末整体累计投资规模约为20万亿元;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比上年增加7.31万公里,公路密度5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了0.76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和各级道路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石料、水泥、混凝土等资源,在城镇周边形成大量的取弃土石场和高陡岩石边坡,这些往往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土地是由各种有机矿物质、水、微生物、岩石颗粒、微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粘结力,能稳固植被和水土的地表疏松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周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1]。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态既造成污染性破坏,又造成侵蚀性破坏,对这两种破坏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进行修复,因为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一分少一分。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分析了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的优势,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列举了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和进行土地生态修复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希望能为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开展土地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1  土地因基础设施建设遭受到的破坏

土地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污染性破坏和侵蚀性破坏。

1.1 污染性土地破坏

基础设施工程在修建过程中会向周围土地排放废水、废渣、废气等,从而造成土地污染性破坏。

污染性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因为这些废水、废物等浸入土地后,难以被检测和发现,甚至会通过污染地下水、通过农产品的吸附作用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

污染性破坏很难修复,因为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地环境后,会与土地组成元素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金属和微量元素污染物会与土地有机质结合,最终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沉积在深层土地中而得以长久保存。

污染性破坏具有长期性,因为这些污染物难以短时消除,或者根本就不易消除,因此土地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恢复。

1.2 侵蚀性土地破坏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物质,这些物质融入土地后,会对土地造成剥蚀、破坏、分离和沉积等各种侵蚀性破坏[2]。

侵蚀性土地破坏,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沿线及周围沟壑加剧、土层变薄,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或者土地肥力降低,造成作物减产或寸草不生。

2 土地遭受破坏后的表现

土地无论是遭受污染性破坏,还是遭受侵蚀性破坏,都会对建造在其上的基础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2.1 地基或路基产生裸露岸坡面或不稳定边坡

稳固的地基或路基对于维持房屋、道路的长久、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各种基础被破坏之后随之而來的就是房屋或道路塌陷、道路断裂等各种问题。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地被破坏,会造成地基或路基周围因为没有植被保护而失衡、失稳,造成岩土层变形甚至边坡不稳,最终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质量。

2.2 基础设施周围区域水土流失

基础设施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土地产生侵蚀性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久而久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诸如楼房或道路坍塌、路基滑坡等问题,同时还会造成生态破坏,甚至会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2.3 基础设施周边生态景观环境遭受破坏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破坏,长时间得不到修复,会造成该工程周围区域不适宜种植各种绿色植被,甚至影响其他动物的栖居,从而导致自然栖息地的逐步退化,生物多样性的日益丧失。

3 土地修复的原理及方法

土地极易遭受各类建设工程的影响而被破坏,破坏之后要及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修复,否则破坏会越来越严重,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

土地修复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很多发达国家制定并执行了污染土地治理与修复计划,德国颁布了《土地保护法》。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成迅猛推进之势,根据《土地整治术语》规定,土地整治包含对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内容,新《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土地修复的内容,土地修复日益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重视。

从根本上说,土地修复的技术原理可以概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地中的存在形态或与土地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2)降低土地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目前,土地修复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以及生态修复法。物理修复法是利用热力学原理、无线电波技术等方法将土地中的污染物与土地颗粒分离并改变其存在状态从而使其离析出来;化学修复法是通过向土地中添加化学元素引发与污染物的反应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生态修复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增加植物覆盖率等方法改变土地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最终恢复其结构与功能。

与生态修复法相比,物理和化学修复法虽然见效快,但是成本比较高,尤其是物理修复法需要研制大中型修复设备。此外,通过这两种方式修复的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长远影响还没有相关明确的研究,且修复后土地短期内无法恢复土地的原始性质。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及企业倾向于采用可以现场进行,费用节省,污染小,修复结果彻底的生态修复法。

4 土地生态修复的措施

对受破坏土地开展生态修复,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4.1 基础设施岩体边坡土地生态修复措施

对于基础设施岩体边坡,分边坡底部平台和边坡腰部两个位置考虑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在边坡底部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V型槽,用于填充营养土,在营养土里一般种植高大乔木,安排人工浇水,实现成林遮挡的效果;在边坡腰部一般采用V型槽加挂网,在其中填充营养土,并设置喷洒水装置,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环境,种植藤、灌、草种等苗木,发挥覆盖、缠绕的作用,最终起到稳固边坡结构、保持水土的功能。

4.2 道路路基边坡土地生态修复措施

道路路基如果坡面设计不合适,在雨季容易受到雨水冲刷,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边坡垮塌、路基塌陷的危险。对道路路基边坡进行土地修复,首先必须设计排水沟渠,在不破坏路基稳固结构的前提下,明沟与暗沟相结合,保障排水沟渠的畅通性,确保能够及时将积水排走,不会影响土地的稳固性;其次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挡,确保沿线坡体稳定和安全,不会因为种植了植被而塌陷或有裂纹;最后应根据边坡高度和岩土层次种植合适的植被,比如在低矮土质边坡或填方边坡可直接喷播灌草种,在高陡土质边坡挂平面网EM3喷混植生,在强风化层挂三维网、客土喷混植生,在弱风化层或局部岩石层,采取锚杆挂铁丝网、客土喷混植生技术;同时要注意,坡面喷混植生基材前,采取挂三维网、EM网、铁丝网、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以及铺椰丝纤维网或植被草毯等,并用锚杆固定。

5 土地生态修复中的注意事项

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关键是种植合适的植物品种,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植物品种的选择和种群的搭配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增肥和浇灌的问题。

5.1 增肥浇灌注意事项

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必须要对植被进行增肥和浇灌,否则不利于植被生长,成不了规模必然发挥不出来效果。

对土地植被进行增肥,可以采用增厚客土层并添加有机料、营养物质的方法,同时配合以粘结剂,营造有利于种苗生长的环境。

对土地植被进行浇灌,对边坡底部的植被可以采用寻找固定水源或打井的措施,利用地下水直接灌溉;对于边坡腰部及更高点的植被进行浇灌,可以利用高压水枪或采用节水滴灌养护系统。浇灌过程中要注意水量和时间间隔的控制,根据植被品种合理安排浇灌时机,既不要浪费水分,更要浇灌到位,防止干旱。

5.2 植被选择与种群搭配注意事项

对土地进行修复,重点是选择合适的植被并搭配合理的种群。选择植被和搭配种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1)按气候规律选择植物品种,如北方应以落叶树种为主,如槐树、杨树等,南方应以常绿植物为主,如银合欢、相思树等;(2)选择的草籽等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地酸碱性,否则草籽不容易长密实,起不到稳固水土的作用;(3)要做好植被品种的混合搭配,一般不要种植单一品种,不利于生态发展;(4)要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共生互补性,不要显得过于突兀,也要注意借助周围景观的生态优势促进植被的生长;(5)选择植物时,需要根据植物品种特点做好固定,比如利用V型槽外侧种植灌木袋苗、内侧种植爬藤植物的方式,既起到了固定根部的作用,又能实现不同物种的搭配生长。

6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各行各业都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树立生态和绿色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体系,通过土地生态等生态修复措施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目标,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

本文重点研究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以及表现形式,比较选择了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的各种措施,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列举了常用的措施和进行土地生态修复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本文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并没有涉及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对土地生态修复产生的促进作用,这些可以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先进做法,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修复措施体系、生态补偿和平衡机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方式发挥民间资本在生态修复和土地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等措施,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总之,只有多方面行动起来,才能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目的,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好生态系统,实现土地等多种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程睿,赖庆旺,徐国钢,等.我国基础建设中土地生态破坏与修复問题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5,07:65-68.

[2] 李兴维.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8:83.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