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与大民生
2020-08-06
夏日傍晚,华灯初上,当笔者漫步在郑州的街头,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繁荣。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川流不息。放眼望去,街道两端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乃至锅碗瓢盆、蔬菜种子、服装、五金电器……实实在在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错,这里的繁荣就是在街道的两端摆地摊的情形。无论是在健康路,还是在东风路,抑或是郑东新区大玉米楼下,都热闹非凡。更甚者,天旺广场还专门为摆地摊的商户开辟了夜市广场,这样的繁荣景象在其他城市也日益盛行:摆地摊的,逛夜市的,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好不热闹。很显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开始下滑,为缓解民生问题,地摊经济已经悄然松绑,这小地摊的背后蕴含的是大经济、大民生,不过这其中也有些许酸楚和无奈。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特点一是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二是风险低、投入少成本低,从业者即使失败也不会损失太大;三是价格低、商品物美价廉,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权,能够享受更多实惠。
郑州夜晚街头的繁荣景象仅仅是全国各大城市地摊经济的一角,随着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可控,经济社会秩序正在有序恢复,各地的中小微商户活跃数量也正在快速反弹,代表着城市烟火气的地摊经济也切实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提出要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建议在居民区等地提供限时摆摊经营的地方,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农产品的服务。
日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继四川成都开放临时占道经营后,一些城市也纷纷为地摊经济松绑,浙江杭州、河南郑州及许昌、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地陆续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中央强调“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统筹谋划,规范有序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烟火气逐渐回归,为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看待,摆地摊也同样如此,有利就有弊。摆摊之中,堵塞交通;收摊之后,垃圾遍地。同时,还存在一些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隐患。所以,这就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进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比如可以采取地摊经济准入许可制度,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