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2020-08-06刘洪海
刘洪海
摘要:在源遠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笔墨文化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画艺术作品的质量。将笔墨文化元素应用于国画创作之中,对于笔墨文化的长远发展以及赋予国画创作新的活力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笔墨文化元素的有关概念就行简要分析,继而深入探索了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相关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些运用笔墨文化元素进行国画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笔墨文化元素;国画创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74-02
一、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的文学创作之中,笔墨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工具,也是国画创作中非常关键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国画灵魂的表达与演绎。
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笔墨文化的运用并非仅仅指将笔和墨简单地进行结合,需要强调的是,笔与墨的运用深刻地体现着国画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从古至今,艺术形式的发展都受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而笔墨文化和国画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经过这样漫长的发展形成的。
国画作品将写意作为其追求的重点,其实这可以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表达情感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历来严谨,这种严谨亦表现在了艺术形式中对于精神世界的描绘。为此,国画与写实作品相比较,他们对于笔墨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国画讲求的是整体欣赏,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创作作品前,作者要首先把握作品整体的意境,而欣赏者要想体会出其中的韵味就需要先走进作者所建立的写意世界。借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国画创作之中运用笔墨文化,对创作者的文化底蕴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正如“书画同源”所讲,古代的人们在学习绘画之前需要练习好书法。只有将书法中一笔一划的章法掌握到位,创作者才能将笔墨文化在绘画之中运用得如鱼得水。国画中“点”“线”与“面”的结合与书法中的笔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当“画”和“写”两者相互衬托,国画的独特魅力才能得以体现。书法可谓是国画创作的基础,在书法学习之中学会如何控制握笔力度与方向,在创作国画时自然就可以实现笔墨的熟练运用。
二、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线”与“写”的特点
(一)“线”的特点
“线”既构成了国画的基础构成元素,亦是笔墨文化中的主要特点。同时,国画作品的基础便是“线”。就国画与书法而言,他们中所用到的“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是有区别的,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需要先对书法中的“线”进行吸收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样创作出的国画才是高雅的。各式各样的“线”构成的国画的框架,展现了国画作品的活力所在。当国画创作中的线条运用不到位时,国画自然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表现力,其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国画作者的精神境界。
(二)“写”的特点
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写”都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在国画中,“写”所代表的是“写意”,其中有包括“大写意”与“小写意”,他们对于国画的创作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写”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时使用手腕的灵活与力量,传神地将食物描绘出来。从他们的历史发展来讲,书法和绘画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深远的渊源,所谓“画中有书,书中有画”,意思就书法与绘画从本质上来讲是相通的,对书法擅长的人一般亦能很好地进行绘画创作。
三、将笔墨文化元素应用于国画创作分析
(一)理念的运用
人们习惯于将理念比喻成绘画作品的灵魂。将笔墨元素融入国画作品的创作,既能够提高国画作品的表现力,又能赋予国画作品高雅的灵魂。笔墨元素中的书法可谓是不拘一格的,在国画创作中对其加以灵活利用,能够突出作者想要表达意境、更好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线”的运用
“线”是国画创作中应用的非常基础的元素。在创作国画的时候,“线”可以帮助创作人员来描绘意境以及整个画面的轮廓,进而增强国画作品对于相关意境的以及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书法亦或是国画,线条都构成了其基本的形态,尤其是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创作人员通过对线条的灵活利用来完成对画面意境的表达,通过对线条浓淡、长短、粗细的改变,对于事物的描绘也将会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整个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留白”的运用
空白区域也构成了国画作品的一部分,留白区域对于整个画面的情感表达存在重要的意义,留白区域可以激发观赏者对于作品之外的想象力,主动的想象将会加深观赏者对于画作的理解与领悟,从而使得观赏者更好地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艺术能够在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构起一架沟通的桥梁,创作者在画作中创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以有效、形象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内心要抒发的情感传递给画作的观赏者,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水平。其实不仅是画作的创作者,观赏者同样需要一定量的国画相关知识,具备深入探析国画的能力,这样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精神实际,感悟到整个画作的意境,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赏者由于其具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同的思想境界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眼中所呈现出的画作亦是有所区别的。倘若能通过画作走进创作者的写意世界,对于观赏者来讲必将是非常享受的一种体验,而这也正是留白区域存在的理由。
(四)“点”的运用
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点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点”又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不同大小方向的点会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观赏体验,创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同大小、方向的“点”的灵活运用为观赏者呈现更加完美的画面以及更加具体的意境。
(五)“章法”的运用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中国的文人都有桀骜不驯的特性,在表面看来他们的形象似乎是不羁的,但是我们深入地进行探究就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骨气与傲气,同时他们也拥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外表和内心存在反差通常都是中国文人最普遍的特点。这一点同国画作品中笔法与线条走势的随意性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国画讲究的便是写意,因而对于国画意象的表达通常是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的,像或是不像向来都不是评价画作质量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觉得国画的评判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其实不然,对于不同的画家来讲,他们的创作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笔墨元素的结合与使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思想、创造的精神世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独特性”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情感经历。由于不同的画家尊崇不同的创作方式、模仿不同名家,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国画流派,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六)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描绘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作来讲,创作者往往最追求表达自己心中的意境,抒发内心的情感,通过对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来实现对于意境的描绘、对于精神世界的创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都影响者国画的创作,因而国画力争表现的是一种人与大自然一体化的状态,在国画中常常渗透着“道”的哲学思想,“道”既是华夏民族对于人生进行思考的哲学基础,亦是其对社会和宇宙进行思考的基础。同西方画作不同,国画不追求逼真的刻画,正是因为“不逼真”,国画作品才能使观赏者主动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图,而观赏者亦能产生自己对于画作的独特理解。
四、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自古以来,国画创作者在进行国画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心境或意境为基础,从我国古代的众多优秀国画作品来看,国画通常都表达了画家真实的内心情感以及当时的主观感受,而这种表达在一定程度来讲又具有相应的随意性。特别是从宋代以后,众多的文人墨客在国画创作的过程中都追求逸笔草草这种笔墨文化的情趣。不论是画家在创作中所表达的意境、所抒发的情感亦或是自己独特的创作态度,我们在这里不予以评判。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能够呈现现代生活的气息,贴合实际的生活。就创作手法而言,国画的创作手法既不是“抽象”也不是“写实”,而是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它为观赏者带来的感受既不会欺世,又不会过分的俗媚,而这又正是国画作品的高明之处。
国画是意象艺术的一种,其中的意境又深刻的体现着中国的审美艺术。自古以来,任何画家都是用笔墨来描绘大自然,同时还要根据所要勾勒对象的特点,将笔墨形态通过概括、转变而创作出一幅能够表达画家内心的思想感情的画作。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之中,笔墨并非简单的“点”线”“面”,其既能表现出画家的性格与独特的气质,又能抒发出其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而言,笔墨是一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它将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了观赏者。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中应用的根部在于其审美价值,没有笔墨文化元素,国画的审美价值就无从说起。在如今的艺术创作中同样如此,创作者需要透彻地掌握對于笔墨结构的运用,以期在国画创作中将笔墨文化元素合理、巧妙地运用,进而使得画作更加富有内涵和韵味。
五、结语
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而笔墨文化元素又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当代,创作者在创作国画的时候,应当将笔墨的工具性更多、更好地发挥出来,为国画赋予全新的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国画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