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对景写生中的“临场变法”分析
2020-08-06周晓霞
周晓霞
摘要:山水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题材。作为一种素材来源,山水画对景写生的方法和实践素来为很多画家所重视和研究。对于成功的山水画来说,对景写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创作过程,很多前代国画大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创造出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而“临场变法”就是其中之本文就对“临场变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寻山水画对景写生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山水画;对景写生;临场变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65-01
山水画对景写生的“临场变法”,是山水画画家在进行对景写生时所做出的经验总结。在具体的作画时,这种画法主张绘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要求将画家的情感、思想精神融入到作品中,认为这是创作出成功作品的重要条件。
其实,山水画的对景写生并不是最近数十年才有的,这是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传统中国画大师所采用的素材收集方式。成书于北宋的《画史》就曾经记载道,五代时期的画家李成和关仝在画山水景物时,都采用过“对景之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对景写生。根据对现存的这二位作家的作品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他们所描绘的景物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这一方面固然源于我国古代画家的绘画理念较为独特有关(我国古代画家不主张描绘与真实景物完全一致的画,多有夸张与变形)。中国古代画家主张对景写生要“临场变法”,就是要求在对景写生时,更多的去感受、体会大自然的意境,那种充满蓬勃的生机。像元代画家黄公望说的,口袋里放上笔,看到好的或者有意义的景致就描画下来,分外有生发之意”。“生发之意”的意思就是人的感受和景物要交融在一起,从这可知,我国古代画家十分强调绘画时要主客观相统一,要求将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这与现当代画家的单纯记录客观景物的理念是由很大区别的。
我国历代画家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着对景写生作画的原则。如王履在《华山图序》中很明白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在对景作画时,要发挥“心”的作用,做到物我的统一,描绘景物要融入画家的思想感情,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的作用。其实,就是要求在山水画对景写生中要临场变法。
晚清近代以来,西方的写实技法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开始借鉴一些绘画技法和元素,最典型的就是开始如实描绘客观景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年,一些画家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写生。他们对景写生中采用的一些技法在当时及其以后一段时间被画坛关注并采用,这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士大夫寄情山水的题材被打破,人与景物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山水画理念也开始逐步形成,山水画的内容开始简单化,内容和情感思想等不再高高在上,变得易于理解,画笔更多地对准了人们身边的生活场景。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当初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新变化,虽有很多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过于机械的引入西方的绘画技巧,结果造成传统山水画失去了神韵,出现了素描化倾向。学习西方客观描绘之物的画法导致原本应该饱含画家情感的山水画变成单纯的风景画。中国传统山水画虽然有着夸张和变形的问题,但由于强调个人情感的注入,强调人与景物的融合,因此带有很浓厚的意境,这也是中国画的特征,虽是画景,却也充满了人文精神。直到今天,在我国的山水画中,如何解决单纯的描绘景物与写景中融入情感这两种技法带来的问题,认识我们画家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山水画的诸多前辈画家的做法来看,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好的经验。李可染就认为,好的写生就是创作。也就是说,把对景写生看成是一次绘画创作,这样就避免将对景写生弄成素描,或者画成没有情感的景物。这也就是“临场变法”的解释。
但做好临场变法颇不容易,画家要运用这一技法,就需要有着高超的绘画综合能力,以石鲁的《种瓜得瓜》《打谷场上一瞥》等為例,绘画家在取景时,遵循对景写生临场变法的做法,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带入到写生中,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对景写生就有了重点,有了组织,创作出的作品也就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画出的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因为观者也分不清这是写生还是创作,因为一样的饱含感情,一样的物我两忘。
在我国的传统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对景写生的临场变法就是其中之一。其强调将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融入到画中,与画中景物结合到一起,观画如同观人,实现气、韵、神、形与生活的交融汇通。而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要求之一。
★基金项目:2019年度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社科文艺人才调研课题中国画《晨曦》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殷实.中国画的写生·对景创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3)
[2]张向阳.浅析山水写生中的对景创作意识[J].莆田学院学报,2007(03).
[3]张月明.悠悠对景心无穷[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7(02).
[4]李水泳.山水画对景创作的心意状态调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李成博.山水画对景创作的心意状态调节[J].赤子(上中旬),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