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策略
2020-08-06郭安平
郭安平
摘 要: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主要是老龄化、工作量大、外出学习机会缺乏、专业指导不足等,而改变现实困境的策略和思路应围绕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加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年轻教师等展开。
关键词: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困境;策略
农村高中教师作为教师的主体,其专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把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探讨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思路。
一、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
通过我实地调查走访的几所农村高中学校来看,农村高中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所以极大地限制了新教师的来源。据调查显示,农村高中老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一部分新教师无法取代他们。
2.教学工作量大,外出学习机会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农村高中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已经身心俱疲,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不定期的教学常规检查,使农村高中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极为艰难,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更是举步维艰。因此,许多农村高中教师只能应付教学工作,没有外出的学习机会。
3.工作环境简陋,发展条件有限
新课程改革要求农村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多媒体,以提高教学质量。农村高中教师大多不能及时地改变教学观念,对多媒体教学也是漠不关心。对于年青的农村高中教师来说,他们也有希望利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愿望,但是当他们上课时教室里除了普通的黑板什么都没有。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农村年青的高中教师灰心丧气,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4.没有“吹哨人”,身边缺乏专业的指导
农村高中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供不应求,大部分老师缺乏专业的引导,无法评价一堂课的优缺点,更不能讲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高中教师由于水平相同,没有“吹哨人”,所以没有教研活动的动力。虽然农村高中进入了课程改革,但课堂教学仍是老一套,教师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5.科研创新热情滞后
农村高中教师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滞后,大部分科研活动以评优秀或评职称为目的,很少有教师真正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农村高中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并且很难改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他们很难适应,甚至无法适应。
二、针对以上情况,为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策略和思路
1.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劲舞”
面对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没有进步、没有热情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实施教师素质的提升工程,促进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合作,如:组织县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缺乏沟通、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并让他们及时、准确获得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其次,建立农村学校之间的教研网络,实现教研互动。再次,定期举办农村高中教师基础教学技能大赛,并提高获奖比例,以增强荣誉感,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的发展。
2.加强教师培训
为了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重视各门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培养。培训内容与各门学科专业对口,力求简明实用。要解决农村高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观念和教育思想上给予新的启示,在技术上给予专业指导。认真落实培训工作,杜绝舞弊现象。各学校应该选送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参加相关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以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3.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教师来源和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年轻教师,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
合理优化和平衡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很多优惠条件,如:提供教师公寓、发放山区津贴等来吸引大多数优秀毕业生或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優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整体战斗力。
4.以人为本,激发活力
要突出校长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按岗位的设置,根据实际需求,依据公开招聘、平等竞争和择优聘用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和共识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应当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和相应的工作报酬。在就业期间,完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施优秀教师优先分配政策,对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有显著业绩和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对优惠的绩效工资或奖励。农村高中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正确导向,将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力、取得的成果等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且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考核挂钩,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其权重,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从事科研教育。
总之,要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必要转变思想,加强理论学习,引进新的教育观念,构建起适应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研究模式,创建一个新形势下农村高中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新局面。
注:本文为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研究课题的成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