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安吉密码”:“安且吉兮”的和谐之城 柴燕菲赵晔娇施紫楠
2020-08-06
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诗经有云,“安且吉兮”。这,便是浙江安吉县名的由来。
“历史上,有一个和谐的安吉;现在,我们在建设一个和谐的安吉;今后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安吉。”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安吉的期待,亦是全安吉人民的期待。
浙江安吉,从“绿水青山”中走来的美丽县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代展示美丽中国的县域窗口。
“余村经验”:让乡村治理根深叶茂
山清水秀、村貌整洁、村民和乐。余村走出的绿水青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通过坚持生态文明与社会治理同步推进、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一体建设,余村形成了一套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齐发展的治村之道,探索和创造了以“‘两山引领,党建核心,共商共建,三治同行”为基本内涵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
15年前,余村的改变正是发轫于民主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起,余村先后建起石灰窑矿、办起水泥厂,全村280户人家基本都从事着相关工作。该村村集体收入可达3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与“富裕”相伴而来的,是日益被污染的环境。“那时候村子里24小时都响着炮声和机器声,每天村民家里都能落下厚厚一层灰。”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说,关于是否关停矿山,村民意见不一。
通过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余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提出转型升级方案。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余村决定关掉矿山、水泥厂,进行环境复绿和发展农家乐,走生态富民之路。
社会治理的成长过程,恰似破茧成蝶。从那之后,大到全村规划建设、小到每个垃圾桶管理,民主决策,在余村已经蔚然成风。余村更是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县级地方标准和市级地方标准,填补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标准化的空白。实现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有标可依、有据可考、有章可循。
“在安吉,乡村治理有千百种方式,但是标准只有一个。”俞小平告诉记者,余村的转变离不开民主的力量,“关键还是在于大家的事由大家参与、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
如今,信息技术的到来,更是为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村情简介、乡村環境、乡村旅游……余村的“数字大脑”——数字余村综合管理平台凝集了所有村庄信息,并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让前来余村的游客享受到智慧的便捷。
“通过数字化治理,游客可以直接获取空气质量、民宿客房余量等信息,而道路上的监控探头、景点的二维码地图等也可以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俞小平说。
今年66岁的王月仙在余村生活了一辈子,亲眼见证着村庄在有效治理下的蜕变。在她看来,村庄环境越来越美、百姓话语权越来越多,“现在的余村,许久都没有听到吵架声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余村探索的以“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为主要特点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成为浙江乡村善治的典型。
天子湖镇高禹村,地处两省三县交接处,外来务工人员多,村情复杂,曾经是安吉的“北大荒”。在“余村经验”的基础上,该村创新推出“所有决策村民定、所有讨论可参与、所有决定都签字、所有干部不碰钱、所有财务都公开”制度,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7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
在高禹村一幢民房内,村民邹柏青手中拿着村报,正仔细看着第四版的内容,“是村里上个月的财务收支公布表,每一分钱都有记录,这可是关乎我们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
邹柏青感慨,过去村里的钱用去了哪里,只有村干部和领导知道,现在村务完全公开透明,每个村民在无形中都参与着乡村的治理。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然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乡村基层治理标兵。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不断完善、开枝散叶,“余村经验”的成功映射出安吉在乡村治理层面的阶段性成果。
15年来,安吉坚持以民为本、因村施策,走出了一条“在规划中引领,在建设中完善,在管理中加强,在发展中健全”的乡村治理新路,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经验。2018年9月12日,安吉县发布了全国首个《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
到2021年,安吉计划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76个以上,省级善治示范村57个以上,在全省全国率先建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样板区。
乡村善治滋养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润泽村民心灵,就这样,人美村靓的新画卷在安吉徐徐展开。去年12月,安吉入选首批115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名单,“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的安吉乡村治理模式,不断衍生出新内涵,走向新高度。
“矛调中心”:百姓“找说法”最多跑一地
新时代创造新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浙江在政务服务领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眼下,浙江省正将这项改革理念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探索“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快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让更多群众和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就是基层社会问题矛盾纠纷的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有益尝试。
走进这个“信访超市”,“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解忧‘最多跑一地”的标语映入眼帘,公、检、法、司等窗口一字排开。
据矛调中心负责人沈高飞介绍,过去,群众遇上矛盾纠纷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有的甚至“摸不着门”。而矛调中心的建立,将“多中心”集成为“一中心”,打造了一个集来访、接待、受理、流转、结案闭环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平台。
安吉村庄美景
“两山”纪念石碑”
中心入驻部门采取集中常驻、定期入驻、随叫随驻三种形式联合接待,打通调解、仲裁、信访、法律援助各界壁垒,杜绝“踢皮球”情况的发生。群众只需跑到矛调中心挂号,基本可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解忧‘最多跑一地”。
大厅内,市民沈先生正和房地产公司负责人签完协议,长达数月的一场经济纠纷得到化解。
沈先生在安吉县城苏嘉都会坊做公寓房出租生意,2019年年底,某房地产公司在附近开发房产,对沈先生的出租房造成一定损坏。多番协商无果后,沈先生来到了矛调中心。
接待员在了解沈先生基本情况后,为其安排了市场监管局、住建局及属地乡镇部门,对沈先生与房地产公司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了协调。“之前也不懂,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用,在这里一个下午就解决了。”沈先生的话,说出了当下大部分民众的心声。
据悉,矛调中心调解机制大致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其中人民调解案例占到半数。
矛调中心医疗纠纷调解员楼金富从事调解工作多年,是位名副其实的“金牌老娘舅”。谈起心得,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调解时做到公平、公正地维护到双方的利益。
理解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少。如今,基层这个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正逐步成为疏导矛盾的“茬口”。
据统计,目前矛调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6000多人次,化解矛盾1700多个,矛盾化解率达95.3%,市级以上群众上访率明显下降,真正做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当下,安吉正积极完善县、乡、村三级矛调中心建设,编织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一张网”,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孝丰镇综合治理大厅(以下简称“综治大厅”),便是矛调中心在乡镇一级的“浓缩版”。6个窗口整合了政法、司法、信访等资源力量,每天除了一名信访干部、法律顾问、职能部门干部外,还有一名镇领导班子成员接访。
“有没有法律依据帮助物业公司收取物业费?”近日,孝丰镇北街社区主任欧爱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综治大厅。大块电子显示屏上,值班领导“董春亮(党委委员)”的名字引人注目。
“镇领导班子成员都在这里值班,一下子就让人有了信心。”欧爱红说,领导班子有威信,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同与信任,再加上有着充足经验的工作人员,矛盾纠纷自然迎刃而解。
“除了‘领导干部坐班制外,我们还实行‘夜访制,将干部下放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孝丰镇社会治理办主任曾红星介绍,在工作中,孝丰镇领导班子不仅轮流在综合治理大厅坐班,还要利用晚上时间下村,了解百姓需求。
正如沈铭权所说的那样,“我们要真正把矛调中心打造成为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村级服务站、镇级停靠站、县级终点站,扎实推行综合窗口‘无差别全科受理调解,做到社会无死角。”
“协同发展”: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边界治理历来都是大难题。
近年来,安吉除了不断修炼“内功”,加强和创新自身基层治理模式外,还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加强边界县区间的治理联动机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安吉地处两省三市交界处,多年来毗邻乡镇民间交住密切,矛盾纠纷不可避免。
“往年,涉及两省的矛盾调处和案件处置,常常由于指挥衔接不顺畅而出现‘挂空档、存死角、协调难、处置慢等现象,给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安吉县政法委副书记喻南这样说道。
而这一现象,在浙皖两地共同构筑“365”治理体系、搭建起一条省际边界的“和谐走廊”后,悄然发生改变。
“‘3指党政共建、平台共管、边界共治;‘6为会议联席、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案件联打、活动联谊。”喻南介绍,这一系列举措,最终是为实现“矛盾调解无边界、平安护航无边界、治理管控无边界、护绿护水无边界、联谊联创无边界”这“5”个目标。
“365”治理体系的形成,就如同给两个正处于矛盾纠纷中不辨方向的村民配备了指南针,能够快速找到处理问题的准确方向。
位于安吉县西南部的杭垓镇,全镇辖区面积266.56平方公里,共有8个行政村与安徽省6个行政村交界接壤,涉及两省14个行政村共计人口3万余人。
近年来,杭垓镇与安徽省中溪镇、梅林镇、卢村乡、四合乡共同制定边界治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工作清单等,明确各方职责;同时建立和完善“边界‘最多访一次信访代办管理系统”等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化办理平台,与边界接壤村共管共用。
“百姓有纠纷就联系村里代办员,代办员将信访诉求录入系统后,根据时间节点要求,我们在3个工作日内必须进行受理并组建调解方案,7天内完成调解并给出反馈结果。”安吉县杭垓镇社会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严牛牛这样说道。
近日,来自安徽广德的工人便因为欠薪问题,与杭垓镇某建筑公司发生经济纠纷。杭垓镇立即启动调解程序,在镇村多方介入下,短短几日便将矛盾顺利化解。
杭垓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施艳云表示,数十年来,镇上各边界村与安徽在民间一直都有联动,而开通“边界‘最多访一次信訪代办管理系统”,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延和外伸。
“‘365治理体系和‘信访系统的打造与运行,既是边界村结合特有的地域特色,也保证了两省边界能够天天平安。”施艳云说。
据悉,十余年来,杭垓镇交界地区矛盾纠纷已由2006年的80余起下降到2019年的20余起,治安刑事案件也由2006年的12件下降到2019年的5件。两省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和谐。
“以前因为山林权属、交通事故、工伤纠纷等事情,几个村子之间还会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现在大家有纠纷都会先静下心来好好谈,实在谈不拢就找代办员解决。”安徽省阳山村村民袁志明说,近些年,不仅是联姻的家族,全体边界村村民都已经融为了一个大家庭。
正如袁志明说的那样,由“乱”到“治”,由“繁”到“简”,昔日边界的“矛盾线”,已经变为促进平安的“和谐线”。
积极挖掘自身优势,注重突出区域特色,当下,安吉正努力在百舸争流中抢得发展先机、站立时代潮头,争做县域治理先行者和排头兵。风正劲,帆正起,打造“最美平安县域”,安吉一直在路上。
“和谐”已成为其最亮的底色。
(许月荐自中国新闻社)
矛调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