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颇、蔺相如:广为传颂的“将相和”

2020-08-06天一

月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和氏璧赵王邯郸

天一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广为流传,很有教育意义。京剧中有名的《将相和》,就是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设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合传的形式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记述,像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或源自其中。

廉颇、蔺相如生活的时代背景

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疆域包括今天的陕西东北部、山西的中部和东部,以及河北的东南部和河南北部。赵国的国都最早是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战国初期(前425),迁到了中牟(今河南汤阴),公元前386年又迁到了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邯郸是历代的军事要地。

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但到了魏惠王时(《孟子》第一篇《梁惠王》,梁惠王就是魏惠王),东方的齐国、西部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从三面进攻魏国,魏国势力从此衰落下去。后来,齐国和秦国逐渐强大,开始各自向外发展。

秦国地处西部,在战国初期,政治和经济还比较落后。到了秦孝公时(前361—前338年在位),下“求贤令”,欲广招人才,实施改革,以图富国强兵。卫国的公孙鞅(即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信任,秦国由此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增,一跃而成为强国。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先后实行了革新,为的是在战争中不被吞并。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就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实力。

随着秦国的强大,它开始蚕食临近各国的土地,将势力一步步向东推进。赵国在秦国的东面,秦国向东扩张势力,赵国必定会受到侵扰。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次子赵何,赵何就是赵惠文王,此时廉颇、蔺相如就该登场了。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安定国内的形势后,有了东扩的野心,而赵国是他第一个要面对的障碍。当时,赵国的大将廉颇统率着军队。秦国多次组织对赵国的进攻,都被骁勇善战、颇有胆识和谋略的廉颇击退了。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约赵惠文王讲和。

后来,秦国被迫改变了策略,联系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这一次,廉颇领兵一举夺取齐国的阳晋(今山东郓城西),从而一举成名、威震诸侯。摄于廉颇的威名,有很长一段时间秦国都不敢轻易攻打赵国。后来在秦赵的多次战争中,也都因为廉颇的运筹帷幄,使秦国屡战屡败。

由于廉颇多次击退强敌,立了大功,赵惠文王便封他做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上卿作为一种爵位的名称,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意味着得到了国君的青睐)。

完璧归赵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块美玉叫和氏璧,楚厉王、楚武王都不识此玉,还砍了卞和的双脚,直到楚文王时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块稀世宝玉,于是将它命名为“和氏之璧”。楚文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将其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后来,楚威王为表彰有功之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拿出这块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惠文王的侍者缪贤在市场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美玉,经玉工们鉴定,这就是丢失多年的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来,缪贤把和氏璧献给了赵惠文王。

这块和氏璧是各国国君都想得到的宝贝。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动了心思。他差使者送信给赵王。信里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为代价,交换赵国的这块美玉。

秦王的使者到了赵国,把信交给赵王。赵王看了信,顿时着了慌,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他把廉颇和其他多位大臣叫来,共同商量对策。可是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有明确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王,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国就白白地受了骗;如果不送给秦王呢,当时的情况是赵弱秦强,秦国肯定会出兵来攻打。他们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此事,但一时又挑不出合适的人来。

就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缪贤站了出来,向赵王推荐说:“我的家臣中有个叫蔺相如的人,有谋略,有见地,深明大义,处事稳重,不妨让他充任使者,到秦国去交涉。”

赵王听后,带有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事情是这样的。我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跟从大王在国境上会见燕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往燕国的,燕国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甚至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以邀功。我劝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质(古代杀人刑具)之下请求大王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能被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您也开恩赦免了我的罪。因此我私下认为蔺相如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赵王听后,立刻召蔺相如前来,当面问道:“秦王知道我得到了和氏璧,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来换,你认为可以答应吗?”

蔺相如回答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我们不能不答应。”

赵王接着问道:“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肯把许诺的那些城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大王您说得不错。但是,依我看,秦国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趙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了;如果我们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却反悔不肯把城给赵国,那就是秦国不讲信用了。两相比较,我认为应该答应秦国的要求,把璧送去,如果秦国拿了璧却不给城池,就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国没有诚信,秦国就要负失信失德的责任。”

赵王听后,点头称是,继续问道:“那么你看派谁担任使者到秦国去比较合适呢?”

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回答:“如果您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把十五座城给赵国,我就把璧给秦王;如果秦王不守承诺,不愿意把城给我们,我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给您带回来。”

赵王听后,十分高兴,对蔺相如很是欣赏,当即下令任命蔺相如为使臣,带着璧到秦国见秦王。

秦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恭恭敬敬地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爱不释手,左看看右看看,又传递给旁边的妃嫔、文武百官,让大家一起欣赏。大臣们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

蔺相如等了很久,就是不见秦王提那十五座城池的事,他逐渐明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来换璧的意思,此前信中的话完全就是为了骗到这块宝玉。于是,蔺相如说道:“大王,这块璧价值连城,确实是个宝物,但是,您有所不知,这块璧也有个小毛病,就是上面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赶忙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手持玉璧,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大声对秦王说:“大王您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以城池为借口骗取和氏璧,肯定不会把城池给我们的。因此,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玉就让秦王您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不能因为一块玉就伤了和气。于是赵王特意斋戒五天,亲自在朝堂上递给我国书,让我拿着璧,送到秦国。这完全是尊重大国威望、表示敬意的意思啊!可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您却不重礼仪,在日常起居的台观接见我,礼节简单,态度傲慢;而且,您得到璧后,随随便便就传给姬妾们观看,这简直是在戏弄我。我观察大王的神色,根本没有给赵国十五座城的诚意,所以我才编了个理由取回宝璧。大王如果要逼我,我的头就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完,手持和氏璧,看着柱子,就要撞上去。秦王生怕他把玉璧撞碎,赶忙说好话,打圆场;随即让人拿来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这不过是再次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根本做不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在我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要得到此物,也应同样斋戒五天。”秦王看玉璧在蔺相如手上,也不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又安排蔺相如一行人到馆舍休息。

到了馆舍,蔺相如便派随从穿上粗麻布的衣服,怀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我实在害怕再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玉璧连夜从小路回到了赵国。如果秦国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立刻会把和氏璧献给您。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刑罚,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商量此事!”秦王和群臣听后面面相觑……有人要拉蔺相如去受刑,秦王说道:“如今杀了他,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破坏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放他回赵国吧!”

蔺相如不惧秦国势力的强大,顺利完成了出使的使命,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回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不辱使命,封他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由于秦赵两国相持不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认为不如先和赵国讲和,以便腾出力量去攻打楚国。就在这一年,秦王派使者到赵国,约请赵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修好。

这下赵王又害怕了,他想推辞不去。大将军廉颇、上大夫蔺相如商量后说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所以,您还是去为好。”

于是赵王很不情愿地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将他们送到边境,对赵王说:“大王此行,算上路程、会谈,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内您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来要挟赵国的念头。”这话听着虽然不顺耳,但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于是赵王答应了廉颇的请求。

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见。酒兴正浓时,秦王对赵王说:“我私下听说您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为大家助助兴!”赵王迫于压力,只好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在卷册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秦王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认为秦王的行为是对赵国的莫大侮辱,十分恼火,于是上前对秦王说:“赵王私下听说您擅长秦地的土乐,请让我为您奉上盆缶,您演奏一曲,也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听了这话,秦王顿时变了脸色,不肯答应。蔺相如上前进献盆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说:“我离大王只有五步的距离,如果您不答应,在这五步之内,我不要脑袋,也要溅您一身鲜血!”意思是如果您不击缶,我就和您拼命。

秦王的侍卫见自己的大王受到威胁,上前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双眼,大声斥骂,侍卫们都吓得后退。无奈之下,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回过头让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们见自己的国君没有占到便宜,又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回复说:“也请你们将秦国的咸阳献出,为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也未能压倒赵王。当时,赵国的大将廉颇率军驻扎在国境上,秦王知道这一消息,也不敢动用武力。

渑池之会是赵国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功臣仍旧是蔺相如。与“完璧归赵”一样,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顾生命危险,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挫败了秦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赵国的功臣,于是封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正是因为这件事,才引发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成就了“刎颈之交”的一段佳话。

负荆请罪

在得知同僚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后,廉颇十分不满,抱怨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出生入死的大功劳,而他蔺相如只不过靠一张嘴立了点功,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现在他的地位居然在我之上,这让我感到羞耻!”并且扬言说:“如果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从此蔺相如就不愿和廉颇相遇。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就称病请假,为的是不愿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低,也避免引起冲突。

一次,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过来了,他便吩咐车夫掉转车头回避。等到廉颇的车马过去了,他才继续赶路。

这些举动让蔺相如的门客十分不解,问道:“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声望和节义呀!如今您的官位在廉将军之上,况且廉将军还说了那么多不堪入耳的话,而您不但不和他理论,反而处处躲闪,显得十分胆怯。这种胆小的行为,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您这样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允许我们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问道:“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接着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当面责让他,让他的大臣感到难堪,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我想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如果我们二人相争,就如同两只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共存。这是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愿意看到的,到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要将国家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将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门客听后,对蔺相如深表敬佩,都打消了离开的想法。

不久,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没想到蔺相如的心胸是如此宽阔,更认为蔺相如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臣和贤臣,他对自己曾经说的话深感自责和惭愧。于是,他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一个门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见到蔺相如,廉颇单膝跪地,承认错误说:“我是个粗野和没有见识的人,想不到您把国家之事看得如此之重,把个人恩怨看得如此之轻。我以前对您很不恭敬,完全是我的过错,还请您原谅。”

蔺相如赶忙将廉颇扶起来,二人重归于好,还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将相和”的佳话从此传开,人们对廉颇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对蔺相如不计前嫌的宽大胸襟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为官操守深表赞叹。

邯郸保卫战

廉颇身为大将军,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特别注重谋略,能够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形势,周密部署作战计划,这也是他在战争中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廉颇的军事谋略,充分体现在邯郸保卫战中。

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由于当时的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一意孤行,不听蔺相如的意见,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经验丰富的廉颇,导致赵国四十万精锐被坑杀,实力被严重削弱。蔺相如也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郁郁而终。

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又纠集大军卷土重来,气势咄咄逼人。此时,赵国已元气大伤,无力独自抗击秦军,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让魏国和楚国一起参与保卫赵国都城邯郸的战斗。

这次赵国的最高统帅是平原君赵胜,具体负责邯郸守卫任务的是廉颇和宫卫统领乐乘。由于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几乎伤亡殆尽,保卫邯郸城的军士除了赵王的卫兵和少量骑兵外,都是老弱士兵。但是,赵国人经长平之战几乎家家有丧亲之痛,所以人人誓死保卫国都,抵御秦兵。

在具体作战部署方面,赵国放弃了野战和小城市,而把兵力和粮草全部集中在邯郸。秦军本以为赵国以老弱兵力坚守邯郸城,不难攻下;但看到邯郸城固若金汤,赵国军士们露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秦军将领隐约感到这必然是一场恶战。

秦军是远来之师,急于攻城,但一次次的强攻都被廉颇指挥的守军击退。于是,秦军不得不改变策略,转为小规模进攻。见此情况,廉颇派出小股精锐,不断突袭围城的秦军,使秦军受到重创,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秦王又大量增兵,发起了疯狂进攻。此时,邯郸城已经被困数月,出现了粮食危机,但在赵胜、廉颇等人的指挥下,士气依然旺盛。最后,魏、楚联军在外进攻,赵国军队在内策应,三国合力,把秦军击退了。

邯郸保卫战后,燕国看到赵国刚刚经过两次大伤元气的战争,就想通过突然袭击来占领赵国的土地。危难之际,赵王再次让廉颇领兵。廉颇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燕军长途跋涉,骄傲轻敌,又师出无名,可以采取分而击之的策略。在廉颇的部署下,赵国军队虽然兵力不多,但士气很高,一鼓作气击退了燕国的进攻,甚至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来求和。这次战役同样彰显了大将廉颇的军事才能。

英雄暮年

其实,在赵孝成王偏听偏信,免去廉颇大将职务,改任赵括时,就注定了廉颇此后的命运会经历起伏。

赵孝成王死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重用奸臣郭开,在郭开的屡次建议下,赵王解除了廉颇的职位。

廉颇愤然出走,来到了魏国的大梁,但魏王并不重用他。此时,赵国由于屡次受到秦国的威胁,就想重新命廉颇为将。而廉颇虽然人在他国,但是报效赵国的雄心壮志依然不减,仍想被赵王起用。于是就引发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原来,赵王派使臣去探望廉颇,目的是看看上了年纪的他还能不能领兵作战。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这位使臣见到廉颇,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铠甲、骑上骏马,意在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以为国效力。然而,接受贿赂的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但是只与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认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于是打消了召回他的想法。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后来在楚国做了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曾感叹地说:“我还是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短短的话语,透露出他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

最后,廉颇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十多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

猜你喜欢

和氏璧赵王邯郸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邯郸在哪里?
赵王骨折
赵王骨折
吕金光
《将相和》缩写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