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某多层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探讨
2020-08-05徐永波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徐永波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广西贵港市的某商业综合体,南北向长200m、东西向宽146m,地上3~4层,地下部分区域为单层地库,部分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10614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5184m2、地下建筑面积 20956m2,建筑高度19.60m。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设防烈度为6度,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 地质资料及地勘岩溶发育程度
场地上覆土层依次为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Q3al+pl)次生红黏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C1)石灰岩。本工程天然地基的持力层为破碎石灰岩和完整石灰岩,其岩性特征如下[1]。
杂填土①:成份以粘性土、淤泥为主,夹杂建筑垃圾、碎石、角砾等,局部可见植物根系,堆填时间大于5年。杂填土成杂色、松散状,稍湿、土质不均匀,结构松散,未经夯实及碾压不能作为持力层使用。
硬塑红黏土②:呈现褐红色、褐黄色、黄色,呈稍湿、硬塑状,局部夹杂少量砾石,韧性中等,干强度高。
可塑红黏土③:呈现黄色,场地内局部分布。
破碎石灰岩④:深灰色、灰色,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岩芯被溶蚀,一般呈碎块状,块径20mm~80mm不等。岩石坚硬程度属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400kPa。
较完整石灰岩⑤:深灰色、灰白色、灰色,中等风化状态。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1.51MPa,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该层在场内全部区域均有分布,为场地稳定分布地层,勘察时未钻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14.7m,平均层厚5.39m。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4000kPa。
④、⑤层岩内分布有大量溶洞,溶洞属空洞或半~全填充溶洞,填充物主要为黄色、灰色黏性土,呈可塑状~硬塑状[1],溶洞形式多样且高度大小不一。
详勘揭露的岩溶发育情况及典型溶洞分布如表1和图1所示。
图1 地质及典型溶洞分布图
岩溶发育情况汇总表 表1
3 基础设计探讨
3.1 施工勘察
根据广西地标《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45/024-2016)及地勘报告的要求,地基基础施工前需进行施工勘察,施工勘察采取超前钻。
与一般性土地区基础设计不同,岩溶地区详勘每根柱子下均有勘探点。设计按详勘点进行基础初步设计,确定每根柱下基础形式,然后由设计与勘探共同确定施工勘探点。施工勘探点的勘探根据《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45/024-2016)的相关规定执行。本工程地基溶洞发育程度为中等,即便是临近约1m,岩石面也有较大差异,为确保施工过程中补充勘探点过大及结构安全,大部分柱下均布置5个探孔,仅对荷载较小的柱下布置三个孔。为避免同一柱下基础探孔的差异性,要求勘探深度截止标准为较完整岩厚度≥7m。
3.2 基础选型及设计
本工程基础持力层为④层破碎石灰岩或⑤层较完整石灰岩,场地溶洞发育程度为中等,无地库区域基础方案为独基或桩(墩)基,有地库区域基础方案为独基或桩基+防水板。本项目大部分柱子的轴力4000kN~6500kN之间,少量柱6500kN~9000kN;持力层为④层破碎岩和⑤层较完整石灰岩。本工程柱子尺寸为 600×600~800×800。
对于无地库区采用独立基础时,因地基承载力很高,基底面积较小,一般在柱边45°冲切锥体范围内,类似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无筋扩展基础,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表 8.1.1注 4提出当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300kPa时,尚应进行抗剪截面验算。《广西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45/003-2015)对于 H/B1≥2时规定了计算方法,而未对2≥H/B1≥1作出规定,本工程在设计时参考了同样岩石性质的《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重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中的做法,本工程已于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至今完好。H、B1详见图2。以上地标基础抗剪截面验算时,均引入与台阶高宽比(相当于剪跨比)相关的系数,公式形式不同,但结果基本相同,当高宽比=1时,系数为0.7,与一般性土的受剪验算公式一致。
图2 无地库区域柱下独立基础剖面示意图
笔者认为,对于岩石地基上的筏板基础,进行基础的抗剪计算是有必要的。
对于有地库部分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基础形式时,独基设计与无地库区域不同。基础设计时,须验算水浮力作用的基础冲切,详见图3。因此在防水板厚度一定的情况下,独立基础平面尺寸由水浮力冲切控制,故独基几面尺寸不能太小,独基厚度由冲切及配筋等因素决定,独基抗剪验算易满足。
图3 地库区域柱下独立基础剖面示意图
本工程桩(墩)基按当地习惯做法,采用机械旋挖成孔灌注桩,为嵌岩桩。本场地溶洞(沟)主要为属空洞、半~全填充溶洞。溶洞(沟)顶板多为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石灰岩,表明拟建场地岩溶发育程度较强,溶洞顶板的稳定性较差,属于浅覆盖型岩溶。因此在设计时只考虑嵌岩段承载力,不考虑持力层以上桩侧阻力。桩基设计时,须保证桩身全截面进入⑤层完整岩深度及桩下完整岩厚度≥5m。针对施工勘察中揭示的桩基四周分布不同情况[1],如桩位于石芽形芽尖、位于山坡中间、位于山谷中间等情况适当加深全截面嵌岩深度。必要时须补充施工勘察,若出现桩基钻孔后发现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则须在柱周补充勘探,采用两桩或多桩承台。本工程桩下岩层的差异性大,施工、设计、勘探需全程进行配合,设计根据施工勘察及施工修改是本工程的一大特点。
另外溶洞顶盖稳定性计算也是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重要特点。本工程基础下出现溶沟,溶沟上方覆盖层厚度约为5m,独立基础位于溶沟上方,经施工勘察,溶沟深度大于40m,覆盖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结构安全。溶洞的稳定性计算目前分为定量计算和半定量计算,目前《广西岩溶地区地基基础规范》(DBJ45/024-2016)及《重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等规范均推荐了半定量计算方法,但计算前提是尽可能探明溶洞(沟)跨度及覆盖层情况。
图4 溶沟分布图
4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及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
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主要存在的问题:不同位置随着桩下溶洞形式不同,成孔时间不同,成桩工艺各不相同;成孔困难,成孔后孔内塌方,甚至造成场地内塌方;因本场地内④层破碎石灰岩及⑤层完成石灰岩强度高,钻头损耗大,且容易发生滑移,因此桩基施工工艺是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就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①本工程桩基施工采用泥浆护壁的工艺,此种方式带来地下水的变化,特别是后期出现了塌方情况,现场图片及平面范围见图5。
图5 塌方情况
塌方位置处于建筑场地内,采用片石+黏土回填,然后在柱周边增加勘探点,探明柱周边情况后设计两桩或多桩承台。
②对于溶洞高度小于6m的情况,采取泥浆护壁一般能顺利成孔。若遇小量塌孔时采用填充C15,采用抛入粘土、片石后挤压,后进行二次成孔。
③溶洞高度大于6m时采取增设钢管护壁,但本工程场地下岩溶面倾斜角较大,会出现钢护筒滑入溶洞中,甚至套筒不知所踪;采取的成桩工艺是抛片石+粘土、粘土+水泥拌合物、回填C15混凝土然后在成孔,有时需要须填充、成孔多次反复方能成孔。
④岩面坡度较大时,施工中若钻孔位置发生偏移,待上层斜岩穿透后填充片石或C15混凝土后二次成孔。
⑤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顺着联通的溶洞(沟)流走,超灌量达到数倍的情况下仍无法成桩,此种情况下不易继续浇灌混凝土,须补充施工勘探,采取两桩甚至多桩承台。
5 总结
岩溶地区岩层分布差异巨大,而从调研情况看,当地物探技术应用并不成熟,故发展适应于当地岩层情况的物探技术将会给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带来很大便利;而施工勘察是详勘的必要补充和修正,是设计院对每种特殊情况,采取既方便施工,又经济可靠的设计方案的必备条件。
另外,在岩溶地区的基础设计前进行充分调研必不可少。对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各地规范都提供了一些方法,而各地的方法有差异,具体设计时,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工程大部分区域为3层框架,荷载并不大,但占地面积大;规范中提供的充填法、跨越法、注浆法却并不适用,这正是建立在对当地项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得到。而具体设计时,也会碰到当地规范未尽之处,也需要建立在对当地设计调研外加试验的基础之上方能完成。
岩石地基上的独立基础设计与一般性土上的基础设计略有不同;桩基设计须考虑场地条件与施工过程造成的原有岩(土)体平衡状态的改变带来的工艺改变,且需要关注桩基施工全过程。
基础施工也是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本工程已按详勘选择了不同的溶洞样式选择了试成桩,但后期随着土方开挖、地下水的变化等造成施工难度增大,设计须密切关注成桩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桩基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操作,须加强监理。为保证工程桩施工的质量,工程桩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超声波、钻芯3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加大静载试验的抽检比例,从抽检结果看,施工效果良好。
总之,岩溶地区基础设计需充分调研,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配合与调整,方能对每种特殊情况采取既方便施工又经济可靠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