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提升自我
2020-08-04于文慧
于文慧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馈赠。经历了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打磨炼与自然的甄选淘汰,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观看《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我对诵读经典,对中华民族有了全新的认识。
古诗词,作为国学经典园囿中的奇葩,我们从小就背诵着它一路走来。但一直以来,我对它的认识并不深刻。在我看来,那不过是古人波折生活的满腹愁绪,抑或是志得意满时的豪情壮志罢了。离我们那么遥远,又那么简短,哪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那么多的文化魅力?然而看了《国学小名士》中激烈精彩的诗词比赛,看到了选手们丰富的诗词积累,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看,那三言五言的诗句,在他们的心中,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是实力和智慧的结晶。从晏殊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到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到“天凉好个秋”……诗词,成了他们展示才情的载体;诗词,成了他们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与之相应的,便是诗词中沉淀的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我感受到的是理想的动力;从“吾日三省吾身”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学会了反省和追求;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到“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我懂得了做人的智慧。
国学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它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词,又成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从上古,到唐诗宋词元曲,选手们信手拈来,张口而出,诗词古韵,完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潜藏在他们气质中的最宝贵的因子。国学经典,是历史天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是浩瀚的文化之海中那座最明亮的灯塔。
是的,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诵读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君不见,近几年来,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爱屋及乌,因为热爱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有更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国学小名士》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那样,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国学经典文化。尤其是我们就生活在孔孟之乡——这齐鲁大地之上,我们更应该热爱国学,保护国学,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用历史的璀璨点亮我们人生的美好。
教师点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小作者从观看《国学小名士》拓展开来,展示对诵读经典的认识和理解,认识深刻,感悟新颖,也显示出国学经典对之的熏染。
(指导教师:胡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