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三单”设计探索

2020-08-04谢晗

课外语文·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如梦令深度学习策略

【摘要】“三单”,是基于班级学生特征分析,围绕某一学习主题,针对学生学习前、中、后三个阶段所设计的具有整体性、方法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课时学习任务链。由预学诊断的课前单、引导挑战的课中单和巩固拓展的课后单组成。文章旨在以《如梦令》一课的“三单”设计为视角,探讨如何以“三单”为载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促进每一个个体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深度学习过程的策略。

【关键词】三单;深度学习;如梦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0490(2020)21-0055-03

【本文著录格式】谢晗.基于深度学习的“三单”设计探索——以《如梦令》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21):55-57,59.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6年启动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在曲折前进的“学共体”理论学习和探索实践中,我们初步实现了学教的翻转,但却碰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内,如何避免学生的思考停留在浅层,让真实有效的深度学习在他们身上发生?经过实践了一系列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课例后,笔者寻求到了一条以“三单”的合理使用为支撑,指向深度学习教学的突破之路。

一、深度学习的困境与“三单”设计的价值

何玲、黎加厚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阐释了深度学习概念,“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这就意味着这一种学习形式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单纯反复地记忆。

陈静静、谈杨的《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课堂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从而陷入了‘学困生的死循环。”缺乏方法及挑战性不足的教学,使得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音,学习仅留于浅表,无法迈入深层次,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要真正改变这样的课堂,就要把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中解放。笔者受张作仁《“三单”实验:基于作业优化的深度学习研究》研修项目的启发,课堂教学站在利用课前单诊断学生学情的出发点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展开教学,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借助课中单内的学习任务积极思考、讨论和探究,突破重难点,最后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课后单,强化拓展。这样的课堂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用价值,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二、“三单”设计在促进深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发挥高品质的“三单”设计的价值,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以下将结合《如梦令》的“三单”设计,展开具体探索。

(一)课前单

1.温故知新激趣味

《如梦令》是一首有关“藕花”的词,而花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六年级学生对此有一定积累,可利用课前单巩固。上课伊始,教师用“飞花令”的文字游戏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丰富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花”这一意象的感悟理解埋下伏笔。除此之外,通过日常考试中常见的否定式选择题,快速引导学生回顾前不久学习过的《西江月》,启发学生联系旧知思考词的特点。

一、记:

1.我记得这些含有“花”字的古诗词句。

2.在学习《西江月》后,我记得以下关于词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词牌名                      B.每行字数不一定相等

这首词是作者的晚期作品,词中作者追忆了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反映了她无忧无虑的闺中生活,也暗藏着淡淡的伤感惆怅。该词基调究竟是欢愉还是悲情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深层次问题,而对于作者生平的了解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兴趣,在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查:我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作者李清照。

2.因文而设展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笔者曾设计了“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常规性预习步骤,初用成果喜人,但长此以往则逐渐收效甚微,流于形式。可见常规性步骤固然重要,万不可贪多,可根据文体来巧妙选择。

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利用课中单去探索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挑战性问题”,在设计《如梦令》一课的课前单时,通过突出预习单中“读—注—说”三个方面的引导,促进他们对古诗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了解,缩短了在课堂上“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时间。

三、读:

1.我能把“兴”“尽”读准(    )(    ),并将“兴尽晚回舟”连读三遍。

2.我能用“/”给这首词加停顿,并练习读三遍。

四、注:我能借助工具书,还能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将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来。

(1)常记:(2)溪亭:(3)日暮:

(4)沉醉:(5)兴尽:(6)回舟:

(7)误入:(8)争渡:(9)惊起:

五、说:我能结合上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缘由。

3.质疑问难拓思路

学前单的设计除了侧重于个体学习,解决字词等基础性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尝试,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对学生而言,提出疑惑是他们走入文本,促使自身发展并成熟的必由之路,旁人无可替代。对教师来说,预习单是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挖掘学生阅读时遇到的障碍以成为合作学习重点研讨内容的客观依据。

根据课前单诊断,通过进一步预学,学生基本已掌握词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文本内容在预习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如梦令》词牌的了解少之又少,特别是对文本表现出的情感的了解仅停留在浅层。《如梦令》课中单原本设定的冲刺点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词的意境,进而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上。笔者不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内容,适时进行了调整,补充了“了解‘如梦令词牌的表达特点”这一知识点。

六、疑:我在预学过程中有这样的发现,也有以下疑问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解决。

(二)课中单

1.微课入境奠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大数据时代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数据分析的工具,不同的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同,而教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相应不同表达方式的课堂资料提供给学生选择。

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梦令”词牌的表达特点,笔者利用自制微课《词牌之“如梦令”》,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新颖灵活地将词牌教学重难点进行浓缩展示,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目标和空间。短短三分钟微课的播放配合课中单第一题的完成,使学生充分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来历与特点,起到激发学生智慧潜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为后续深入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奠定思维基础和情感基础。

一、看微课,完成下列选择题。

1.词牌,也就是词的格式,词有(    )种。

A.4   B.8   C.一百多   D.一千多种

2.《如梦令》这一词牌多蕴含着(    )的色彩。

A.快乐   B.愤怒   C.悲情   D.恐惧

3.以下人物与《如梦令》词牌无关的是(    )。

A.李存勖   B.曹操   C.苏轼   D.李清照

4.以下关于词牌《如梦令》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要嚴格遵守格律   B.属于33字小令

C.共七句               D.压五仄韵和一叠韵

2.有所选择明任务

如何让学生想象诗词本身画面和文字背后的意境,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梦令》一词由三幅画面组成,倘若课堂上一幅幅讨论未免太过冗长,于是教师大胆放手,每一个小组在课中单引导下仅选择一幅画面来讨论,最后在通过倾听其他组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想象另外两幅画面,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协同能力。

笔者精心设计了清晰易懂的课中单题目完成提示,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学习经验展开想象。旨在让学生课前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课上在学生自身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进而在公共分享中补充前两步骤未思考到的或是重要、或是独特的发现,并利用大字报的圈画、批注,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意涵多元的字眼,丰富学生想象的画面。最后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启发学生将三幅画面串联,成为一幅流动的画面,体会到词人往昔生活的欢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与文本、与他人对话,每个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二、轻声读词,把你眼前浮现的三幅画面分别根据原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并选择其中一幅画面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是看到、听到、闻到、感觉到、想到的,还可以用上成语和诗句)

3.冲刺挑战搭鹰架

读懂内容并想象画面感受词句的精妙之处仅是词作教学的第一步,领悟作者内在的情感才是更重要而又有挑战性的一步。林莘校长在《基于学科本质的文学阅读理解环节块状设计》的讲座中建议:在学生个人寻求帮助,小组共提疑难,全班再次回文寻找有效线索后,教师可提供背景资料,再次回文探究新的发现。

纵观全文,这首词描写了李清照少女时期难忘的一次郊游,景色清新别致,境界优美怡人,词人情感轻松活泼,可以说,《如梦令》是词人少女生活的一个缩影。但是正如南宋词论家张炎在其著作《词源》中所讲,读词“一字一句闲不得”,一个“常记”意味深远,表明作者是在回忆难以忘怀的往事。在磨课过程中,孩子的思维通常到这里碰到瓶颈,据此笔者在课中单的第二题下方补充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以及节选自王瑞雪《一唱三叹〈如梦令〉,百转千回李清照》中的一段关于李清照人生经历的描写,为协同向上攀登搭设了鹰架。学生结合创作时期和资料袋中作者的人生经历回读文本,这首词所蕴含的悲情色彩便慢慢显现。曾经的快乐与现实的凄惨的对比冲突,引起了学生强烈心理反差,撞击着学生的内心深处,无须指导,再读时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畅谈所感。

三、词牌为《如梦令》的词感情基调多带有悲情的色彩,这一首词是否另当别论呢?有没有哪一 个词语给你带来悲伤的感受呢?请结合后面资料袋的内容说一说你的感受。

4.联系生活开视野

从建构主义来说,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基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知,只有贴近生活,教育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想让学生更理解、更掌握《如梦令》的格式特点和情感内涵,就需要将练笔挑战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

本环节的课中单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形式上按照《如梦令》词牌的特点创作,还提醒学生从实际经历出发,写出带有自己情感体验的作品。这让学生对于情感的体悟不浮于表层,又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四、根据你的生活经历,结合今天学习到的有关《如梦令》词牌的知识,试填一首《如梦令》。

(三)课后单

1.融入场景分层次

笔者延续“花”的意象,创新性地变课后单为“花园”,将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场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有意识设计了不同层级的题目,充分关注了每一个学生。不同难度系数的作业选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让他们在挑战中收获快乐。

【作业花园】

一、将《如梦令》扩写成一篇小散文;

二、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事物,藕花象征着少女的“天真活泼”,在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那晚春时节即将凋谢的海棠花又代表了什么?二者所表达的心境有何不同?

三、搜集整理李清照其他词作,了解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词风格以及婉约派与豪放派之间的风格差异。

2.承前启后有延伸

作业1是课堂中“想象画面”这一情节的延伸,旨在引导学生课后及时串联归纳所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那即将凋谢的海棠花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藕花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但二者所代表的意义和表达的心境是不同的,所以作业2的设计与开头的“飞花令”游戏相呼应,有利于丰满学生对“花”这一意象的理解。作业3意在启发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知李词人、词人的作品和宋词的不同派别,将本课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联系到课外的拓展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这一种集巩固课中与指向课后功能为一体的延展性课后单设计,深化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知,激发了他们今后学习、阅读中国经典诗词作品的兴趣。由此,一首《如梦令》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一首词,学生更广阔地走向了诗人,走向了李清照的作品,走向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宋词的文学世界,达到课虽终,兴方始的效果!

三、收获与反思

综上所述,对比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发现在以学习共同体“三单”设计为依托的创新教学方式中,教师逐渐将主导位置转移,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学习,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也大大提升,“深度学习的模型”初步建立。此外,在该策略的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完整的学习历程并调整“三单”给予回应,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转型,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2]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Z2).

作者简介:谢晗,女,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如梦令深度学习策略
如梦令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如梦令,长相思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