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画卷
2020-08-04李敬寅
李敬寅
一
这是一幅反映渭北普通山村脱贫攻坚、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壮丽画卷,这是一位党刊记者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農村认真调研的真实故事,这是一部展现渭北瓜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经历的艰辛而欢乐的大型交响乐,这是一幅描绘农村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各样鲜活感人事迹的清明上河图,读来令人感慨,备受启迪和深思。
在蒲城县和大荔县交界处的龙池镇重泉村,是一块适宜于种植西瓜的宝地。历史的风烟和改革开放的热浪在这里交织碰撞,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在这里交相辉映,脱贫攻坚冲刺阶段的冲锋号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战鼓在这里奏响。这里是洛河中下游,洛河将大量的沙土和淤泥冲积于此,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又是典型的沙土地;这里的土壤黏性高,下渗慢,保水保肥能力强,不仅粮食长势好,尤其适宜种植西瓜;这里的西瓜又大又圆、又沙又甜、余味无穷,历史上闻名关中的同州西瓜就包括重泉村一带的西瓜。
看似一群普通的村干部和普通的农民,重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满仓,驻村第一书记李鹏,村治保主任兼村合作社经理张三明,村产业园“三剑客”孙存良、孙兴铁、梁振民,等等。他们将自己的热血、辛勤、汗水和智慧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希冀和幸福都深深地播种在这块土地里,是那样执着,是那样豪气冲天,是那样百折不回,是那样脚踏实地;他们的行动和脚步就像关中农村正月里的社鼓,一锤一声重响,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正在以昂扬的斗志行进在美丽新农村建设和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重泉村致富带头人孙满仓,他从早到晚总是忙个不停,村中千头万绪的事都要找他,有时忙得走路都会跑起来。好在孙满仓性格开朗,心中不搁事,有时被一群毛头小伙围住谝上几句,你看他的眼睛、声音加手势好像马上就要叫板唱一段秦腔戏一般。
驻村第一书记李鹏,原是县上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干部,他来村上两年多了,一心扑在重泉,给村上办了不少事。他政策性强,思维敏捷;他帮助村上将产业、党建、扶贫等工作搞得井井有条;他和孙满仓配合得很好,他很懂得在村上拿捏分寸;他谨记第一书记的职责,该建议的建议,该督导的督导,该协助的协助。他常对大家说,组织让我来,是帮助村上发展好,要把村支书当核心,这样哪怕换再多的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都是硬邦的。
孙满仓说,10年来我最大的愿望是把村中的巷道都用水泥铺了,把瓜地里的竹竿拱棚换成钢筋拱棚。这一愿望如今早就实现了。现在村上在瓜地里建立了两个产业园。第一个产业园建起27个无柱钢架棚,气派极了。第二个产业园更为壮观,更为风光,品种更为时新。且不说那吊篮西瓜了,光新添的甜瓜最新品种,什么金香玉、玛德麟、西州蜜啦,什么羊角脆、玉玲珑啦,什么金红脆、五月雪啦,光一听这富有诗意的名字和一看这清脆欲滴的外形,就足以令人馋涎欲滴,这些新品种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二
谁也别小看种植西瓜和甜瓜,这是一项既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又需要吃苦耐劳的力气活儿。整地、拉毛管啦,铺地膜、栽瓜苗啦,吊绳子、打芽子啦,通风、缠蔓、授粉啦,每道工序都要及时周到、一丝不苟、马虎不得,每道工序都关乎着瓜的产量和质量,关乎着瓜农的经济收入,对瓜农来说,这就是天大好事。
就拿通风管理来说,西瓜蔓长到六七个叶子的时候,就需要一次大通风,降低棚内温度,促进雌花分化、孕育,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刚刚开花后孕育的西瓜雏形能不能长在理想的节位上。
再如,现在的吊篮西瓜和原先传统的直接在地上爬蔓的西瓜不同,能多栽出一倍,一亩可栽种800株到2000珠,那各种工序和活路自然就多得多了,产量自然也就非常可观了。
又圆又大、又香又甜的西瓜和甜瓜产量上去了,如何迅速及时地销售出去,又能卖个好价钱?销售渠道中的代办、网售、电商随之兴起。村中脑子灵光的的孙磊、梁小利、张三明都成了销售、代办、网售的高手。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凭借各种现代化手段,了解市场需求,洞察质量价钱,抓住各类商机。
为了承揽生意,搞好销售,这些电商代办都挂着醒目的招牌,都有像模像样的办公室,备有气派的老板桌,电脑、沙发、饮水机、茶叶、纸杯、果盘、水果刀等一应俱全。他们在电脑中随时和全国各地的商家联系,在办公室热情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村中的瓜棚中随时了解西瓜甜瓜的长势。这些经过严酷的市场行情训练出来的电商代办们深有感触地说,做生意嘛,一定要先看市场。好些人,一辈子只知道闷头在地里忙,卖的时候提前不动脑子,不看市场行情,只靠运气,那肯定是要吃亏的。
客商是很挑剔的,稍有毛病,他们就不要。因而这些电商代办们练就了一双犀利的眼睛和一双灵动的手指。譬如,怎样判断西瓜的生熟?他们先看瓜皮上的纹路花子散开没有,没有散开的肯定是没熟。再拿手摸一下,光溜溜的,八成就熟了,涩涩的,说明还是生的。再看瓜蒂是否变细变干,将瓜翻起来底色发黄、敲起来声音响亮的,基本上就成熟了。
表面上看,全书林林总总、零零散散、星星点点,似乎没有惊天动地的惊人之举,缺少大起大落、大悲大恸的感人故事,也没有高尚无私、催人泪下的画面。然而,这些普通乡村中围绕种植西瓜和多种经营引起的千姿百态的小事,却折射着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重大生产变革,这种变革从人的思想认识、生产方式、文化结构、种植观念,一直到住房环境、子女教育、管理模式、人际交往、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重大变革。
科技在这里开花,文明在这里闪光。
重泉村产业园西瓜高产、甜瓜丰收,县上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县上方方面面的领导都来了,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孙满仓和驻村第一书记李鹏在会场汇报产业园的成果,村中其他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为村合作社主任张三明像变了一个人,他如同鱼儿入水,好似蚯蚓进土,脸上放光,仿佛隔着十里地,都能看见他的兴奋与自信。他像一位国企负责人那样,从容地在各大棚中穿梭,认真讲解,从容应对,完全是一位对未来充满自信的新型农民。
三
谁也别小瞧了这重泉村,竟然曾經是蒲城县建县的第一座县城。据蒲城县志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就在此设县,县名重泉县。因村中有两眼泉水,一高一低,泉水相重而得名。说起重泉村的历史,土生土长的孙金柱老汉可是个能把千年古史说活的不可多得的饱学之士。他不种植西瓜,不照看孙子,一天到晚专讲重泉村的辉煌历史,讲蒲城县的历史名人王鼎、杨虎城、井勿幕、李仪祉,讲唐玄宗泰陵、李旦桥陵,他的任务似乎就是专讲文化自信,而且一开口就十分响亮,掷地有声,村中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叮叮当当”。由于孙老汉逢人便讲,讲必激动,激动必慷慨,因而使村中人和附近的人都知道重泉村昔日的辉煌和荣耀。连上海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战国商鞅方升都是在重泉村铸造的呢!因为在这一国宝上赫然铸造着“重泉”二字及其容器的高低大小和容量、铸造时间,这和历史典籍的记载是一致的。在孙老汉的鼓励下,不少村民还想将这一国宝完璧归赵呢!
在人心思上,现代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农村各种事业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重泉村很早就有私塾,1938年就有小学,最多时村中小学有200多名学生,5个班,前些年村中一个巷子考了4个大学生,人称状元巷。近年来在村中上学的学生逐年减少,有的随父母进城上学,有的设法到市上或省城上学,到后来剩下六七个学生,最后干脆都并到龙池镇小学上学。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371470所,占全国小学减少量的81.3%。近几年农村小学学生有所回流,龙池镇小学从100名回流到400名,这些学生大多是外出打工族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半住校,校外的托管班的质量和管理成了新问题。
《文心雕龙》云:“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鍠: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记者在重泉村住了78天,情满重泉,意溢山水。回到西安,她以极为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本书《我们的村》。我以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一种党刊记者的责任感。如何把党有关扶贫帮困、脱贫致富、美丽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化成一种在普通农村、凡人小事之间的具体理解和行动?如何把当前农村波澜壮阔的产业结构调整、新型产业园建设、土地流转、电商销售、农村医疗教育、留守儿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作者的心血和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参考的。我赞赏编辑部这种深入调研、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勇气!
(《我们的村》是由本刊记者左京撰写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即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