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国企能做什么?

2020-08-04一鸣

当代陕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安康劳务贫困户

一鸣

“陕建能满足的就业条件,都给!”3月中旬,陕建集团针对全省7224名“未脱贫、未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成立177个扶贫小组,上门对接就业意愿。

“这次去农村,山路多,大家要注意安全。”3月25日上午10点,陕西建工十二建的安全负责人曾凡东向他面前站着的同事们,将这句话强调了好几遍。

两三个人一组,四个小组依次站好,大家整装待发。这次的任务跟以往工作不同,不是赶往在建的项目上,而是结伴进山进村,“请”贫困户来就业。

刘忠奎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他要去的是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大垭村贫困户刘盼家。

虽然提前做了心理准备,但山路的崎岖显然超出了刘忠奎和同事们的预期。从安康市区到大垭村,足足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到的时候,刘盼的爷爷正端起一碗白水面条,吃午饭。

在全省,和刘忠奎小组同时出发的,还有176个小组。这次行动,目的都是帮扶贫困户就业。

3月中旬,陕西建工集团党委决定,针对全省7224名“未脱贫、未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只要有就业意愿,并且满足就业条件的,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彰显国企担当。

3月24日,集团成立了由32家所属企业和2所高职院校组成的11支帮扶工作队,下设177个扶贫小组,成员553人,赴全省11个地市开展工作。

此前,作为安康扶贫合力团团长单位,陕建结合企业特色制定扶贫措施,从教育、劳务、产业等多方面带动经济发展。

一封通知书带来了喜悦

刘忠奎小组和刘盼第一次打照面,是在她家不远处的空地里。那是春天的一个中午,刘盼正翻动地上晾晒的玉米。

勤快,是大家对她最直观的印象。前一天,他们对刘盼的了解还停留在资料上:2000年出生,自小父母双亡,跟8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中还有个上大学的姐姐。

要说再多的了解,恐怕是出发前向她询问确切地址,拨去的一个电话。“大垭村山顶有片空地,我家就在那附近。”手机那头怯生生的回答,让刘忠奎和同事们有些心疼。

他们难以想象,这个20岁的小姑娘靠着自己稚嫩的肩膀,如何扛起四口之家的生活重担。

直到见面聊天,谜团才被解开。当收银员、在建筑工地上实习,从2019年夏天大专毕业后,刘盼辗转了西安、安康等多地。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稳定工作,收入很难得到保证,直到现在,她们一家还处于贫困线以下。

陕建针对贫困人员的具体情况,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安置就业,将筛选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人员安置到项目技能岗位。

考虑到刘盼年龄小,应该学个可以傍身的技术,而且平时需要照顾老人。因此,刘忠奎一行建议她到陕建在安康的项目上,一边学习资料员的技能,一边实习。每个月暂时发3500元的工资,等到技术熟练后,再调整工资,并且解决住宿问题。

在与陕建签署就业意向书的当天,她就收拾了行李,跟车一起去了新的工作地点。

到4月22日,陕建在全省逐家逐户摸排了3063次,像刘盼一样达成就业意向的贫困户有898人。

另外,针对有就学意向的贫困家庭的子女,陕建所属的技工院校向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免除三年上学期间所有学杂费、住宿费,并适当补助部分生活费,毕业后给安排工作机会。

学习工作技能,提高贫困户的创收能力,是陕建扶贫一以贯之的帮扶思路。截至5月12日,已有56名同学陆续收到入学通知书。

4月10日是曹波接到通知书的日子。那天,18岁的他冒着小雨坐在村口柴火垛上,迎接这份喜悦。

曹波的家在延安市安塞区大佛寺刘家沟村的两个山沟中间,路不好走,平时也很少有人去。得知陕建十三建张军祥一行人要到家里去的时候,他异常开心。

顺着柴火垛往小路上走,路边破旧的三孔窑洞就到了。曹波和父母住在一间屋子里,一米宽的架子床是睡觉的地方,床对面是父母的土炕。

母亲常年患病,年迈的奶奶需要人照顾,家中全靠种地的父亲一个人操持。迫于经济压力,曹波念完初中便辍学在家,但是,对上学的渴望一直深埋在他的心里。

张军祥等人的到来,满足了曹波上学的愿望,陕建所属的职业院校向他敞开了大门,既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又能學习一门技术。

等到疫情结束,学校有序开学后,曹波即将重拾书本,再次走进课堂。

一份工作带来了希望

收到陕建的工作邀请时,将近一年没有工作的郭华群松了一口气。如果不是去年那场意外——截肢,自己现在应该已经到了浙江,开始工地上忙碌的工作了。

今年36岁的郭华群,是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东坝新村人,曾是村里数一数二吃苦能干的年轻人。十年前,他就靠打工赚来的钱不仅供养起父母,还给家里盖起了砖红瓦亮的大房子。

高中毕业后他跟着同村的工程队,学了一身的好手艺:抹灰、支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土建方面的活,他样样拎得起来。娶妻生子,眼看着生活越过越好。

2019年3月,右腿时断时续地疼,去医院检查,是恶性肿瘤,“必须截肢保命!”做手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20多万元外债。

失去了右腿,郭华群从家里的顶粱柱变成了拖累,贫困户名单上也“榜上有名”,为此,他恨得直捶那条空洞的裤管。

针对安康地区贫困人口多的实情,陕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集团项目,优先使用当地劳务工人,尤其是贫困户。

得知郭华群的情况后,陕建安排他在安康普方药业产业园工作,主要负责安全教育和土建技术讲解。从他家到项目上,只需要十分钟,如今,他每个月能拿3500元工资。郭华群计划着,等假肢装好后,就去工地上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解决就业,不是眼前之计,而是长久谋划。安康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劳动力是优势,也是劣势。每逢春节之后,许多劳动力如候鸟一般,迁徙去外地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

让外出打工的安康人重新回家,就近解决就业,陕建在出一份力。

2017年,陕建集团向省上申请成立劳务培训机构,专门吸纳安康地区建筑产业工人。利用集团在安康周边的项目多的优势,让劳动力不缺活干,还可以在劳务公司的安排下,无缝衔接进入下一个工作,节省时间。

三年来,通过劳务公司流入安康建筑市场的当地工人有将近4000人。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培训工人技能也是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钢筋、外架、木工、水、电、泥、瓦等17个工种。

劳务公司带来的好处,汉滨区李家嘴村的赵志兵深有体会。

没文化、没技术,赵志兵和许多中年人一样,靠着外出打零工赚钱。随着家中两个女儿的长大,父母年迈,2017年,他选择留在安康边工作,以便照顾家庭。

经人介绍到了劳务公司,刚开始只是卖力气,干普工。后来,他加紧学习技能,成了木工,收入也从最初每天100多元,涨到了300多元。

有发展潜力的工人,陕建给予晋升发展的空间。2018年下半年,劳务公司将赵志兵吸纳到管理层。如今,他又升职了,从管理木工开始,逐渐负责现场调度。

陕建每年度都会举行劳务派遣人员的转正考核,表现突出者成为正式员工。

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赵志兵越干心劲越大。在今年3月的这场考试中,他排名第一。

一个产业带来了发展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当年吃过“牢饭”的何正兴(化名),也能当上老板。

在小城里,风言风语足以让一个人抬不起头,更何况,还坐过几年牢。2017年,出狱后的何正兴,找工作处处碰壁。

而此时,在同一个城市,陕建安装公司的安康大道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高新管委会将何正兴推荐给项目负责人,希望能在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捎上他。

在简单的面试后,何正兴顺利成为一名工地上的普通工人。入职的半个月内,凭借勤劳能干和一定的管理潜力,他就当上了副组长。

工作越干越熟,何正兴能力也提升很多。5月底,施工重點从地面改到了地下通道,两个通道的负责人为了“争”他,甚至在会议上吵了起来。

在项目领导鼓励下,他开始带动村里人一起去干活。2018年夏天,他注册了一个小型劳务公司,手下有40多名工人,长期跟陕建合作。

像何正兴一样,在项目施工中被拉动就业的,不在少数。近几年,陕建在安康投融资70多亿元,安康机场迁建、环城北干道、飞地路网等项目,提供了3000余个工作岗位。

在安康布点成立属地化的陕建十二建公司,项目扶贫成效显著,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上缴利税6600万元,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企业。

陕建投资3亿元在汉滨五里工业区建设的新型材料工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建成。2018年7月,陕西建工(安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安康注册成立,主要生产PC装配式建筑。

这个新型材料产业园主打的PC装配式建筑,不仅减少建筑垃圾,而且缩短建筑项目整体工期的30%,整体成本降低。

安康建筑市场还是传统的建筑生产,产业园瞄准的是安康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空白。此前,陕建已经在全省其他地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为何之前未在安康布局?市场小、利润小,是投资大收益少的活。可为什么又要在安康投资建设呢?陕建的规划是,将安康纳入陕建在陕西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可以配合安康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还可用产业带动扶贫。

即使费劲,利润低,还是要干,这是带动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大事。

2020年下半年,产业园预计吸纳300人就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税收1500万元。

猜你喜欢

安康劳务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的分析与思考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