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惟愿,生命无虞”

2020-08-04张军杜深华

当代陕西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气管医疗队重症

张军 杜深华

“封城后的武漢路上空无一人,当我们穿着统一配发的队服走在下班的路上,偶尔有一辆汽车经过,车里的陌生人会摇下车窗对我们大声喊:‘谢谢!这一幕,时常会在我眼前闪现,又常常让我泪流满面。”

接受《当代陕西》记者采访时,尽管援鄂归来已经一月有余,但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怡仍然难抑感伤的情绪,不断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作为一名医生,作为陕西省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重症救治组负责人之一,张怡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我们这些平安撤回的医护人员其实算不上英雄,只是尽自己所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同行,以及为守护生命而默默付出的人们。

“最多可以说是勇士吧,你是学这个专业的,又是共产党员,还是科室的党支部书记,这个时候最需要你,你不上谁上?”1月中旬,一听说武汉疫情严重,多年从事临床重症医学的张怡就知道,自己要去武汉了。

1月24日除夕这天中午,毗邻湖北的陕西启动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两天后,陕西省人民医院发出援助武汉的通知。“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在深明大义的父母和丈夫、儿子的支持鼓励下,张怡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1月26日晚上10时许,张怡和陕西省其他137位医护人员飞抵武汉,走进这座在夜幕笼罩下一片沉寂的城市。

再快一点,多做一点

初入病房,35个重症患者,每班8小时,3名医生,9名护士,每个人恨不得都让时间慢下来,自己再快一点多做一点。防护服下浑身湿透,护目镜下眼睛红肿,脸上耳朵上的勒痕和水泡都阻止不了我们和死神赛跑的决心,大家为生命逝去泪流满面,为抢救成功欢呼雀跃。

——张怡日记

“刚来前三天,心情非常低落。病人多,其中危重病人也多,死亡率很高。”张怡说,她所在的医疗队援助的是武汉市第九医院,这是一家二甲医院,与省医院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相比,条件差了很多。

“刚开始,大家对病情的认识都还不够,更没有有效的手段,许多危重病人的抢救难度非常大,眼看着有些病人很快发展到多个脏器衰竭。尽管大家这么努力,但病人的情况仍然是每况愈下。”张怡说,感觉到挫败感特别强,心中非常难过,唯一能做的是再快一点,多做一点,不敢休息,不能停下,因为自己深知,这是在跟生命抢时间。

当时,九院的ICU病房是临时改建的,设施设备还不齐全,医用物资匮乏。医护人员没有正压头套,仅戴着防护面屏给患者进行有创的气管插管,张怡说:“这基本上就是‘自杀式插管,面屏不透气,让本来就因穿戴严密防护装备而憋气的医护人员更加憋气。另外,面屏里还会起雾,影响操作者的视线。”

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氧气用量不断增加了,需要及时更换医用氧气钢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护工、保洁等后勤辅助人员是不允许进入“红区”的,运送钢瓶必须由医护人员自己完成。

“几天下来,我们几个还没有钢瓶高的小护士,搬挪起来已经很老练了。大家就一个心思——救人要紧。”张怡说。

“我们是来救命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张怡说。在武汉,当地媒体多次提出采访张怡的要求,都被她谢绝了。同事们发现,张怡在工作一线的影像很少。她说,我们是在与死神抢夺生命的,一分一秒都很宝贵,时间、精力应该更多地留给患者,只有让更多的病人转危为安,我们的付出才值得!

多救一个病人,就多一个完整的家庭

天气变冷了,会不会加重患者病情?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会不会因为引发其他疾病?护理组组长胡藐带着大家在想办法。医疗组经过20天的艰苦奋斗,开展了CRRT(血液体外净化疗法),超声波治疗,靶向疗法日益见效。专家组查房经常在病房一待就是一天!不解决好问题,决不罢休。朱柏老师身体不适从未声张,仍坚持工作。她说:“多救一个病人,就多一个完整的家庭。”

——张怡日记

撤离武汉后,张怡一直在挂念着一位转院病人。

这是一位37岁的重症患者,长时间抢救,却起色不大。时间不等人,团队多次变更救治方案。防护面屏、眼罩容易起雾,张怡围着病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监护仪滴答滴答的声音、视线模糊的画面,在张怡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这位病人2月6日住院,一周后病情陡然加重。接下来,气胸、白血球增高等棘手麻烦接踵而至。“他还年轻,家里孩子还小啊!”家属不停地哭诉、哀求,一定不能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拼尽全力去一搏。

“这位病人倾注了我个人、我们团队极大心血,如果救不回来,对大家打击非常大。”张怡回忆,棘手问题一一缓解后,病人情况渐渐好转。 3月18日张怡撤离时,病人已经恢复到自主呼吸水平。交接时,陕西医疗队出动10余位医护人员,把病人护送到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本土团队手上,并且整理出完整、细致的病程报告郑重移交。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陕西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的全体同志!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获知儿子成功转运,尚在隔离期的患者父亲给医疗队发来致谢短信。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气管插管是为呼吸衰竭患者博一线生机,气管切开就是为长期插管的危重症患者脱离呼吸机争取最后的希望。

局麻,切开皮肤,暴露气管前壁,气管切开,气管套管顺利的置入气管,气道里的分泌物也没有外溅。张怡和同事配合娴熟默契,整个操作迅速精准、干脆利落。每当看到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攀升,生命体征平稳,是张怡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无论是在ICU,还是在普通病房,张怡喜欢跟病人交流,很多危重症病人无法说话,她就握住病人的手,等待病人回应。

有一个气管插管的病人,神志是清楚的。由于病痛,一再示意医护人员不要再给他打针了,让他走吧。张怡不断地鼓励他:“老陈,你握住我的手。”患者很有力地握了一下张怡的手。“你既然到了这里,咱们就是一家人,你放心,我一定对你负责,一定会治好你的病!”

“多救一个病人,就多一个完整的家庭。不管是在武汉还是在陕西,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地方治病救人,做好医生护士该做的事。”张怡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她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那些沉默寡言,或者脾气暴躁的患者,在出院时争相与医务人员合影留念,再三道谢,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些最可爱的人。还有那些失去了至爱亲人的患者家属,在悲痛不已、放声痛哭的同时,仍不忘给她们这些医护人员深深鞠个躬,表达感谢之情。

摸索陕西方案,贡献陕西力量

“陕西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军团”征战主战场、争当主力军,凭借“日夜鏖战、冲得上去、豁得出来”的战斗精神,在救治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系列化的“一人一策”诊疗方案,以及总结出“查房十要点”等具有针对性的“陕西方案”,在战“疫”中贡献出不可或缺的陕西力量。

——张怡日记

“身心同治,处处注入人文关怀是重症救治的‘一体两翼,不能偏废。在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同时,也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查房时,张怡每天都会对几名危重患者重点“关照”一下。

有位病人一直擔心住在同一层轻症病区的老伴,“上班前我用手机录下了她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放给她看,她的心里就踏实了。”

“这里不仅是战胜病痛的医院,更是帮助患者重拾信心的‘家。”面对普通病区部分患者出现的焦虑、悲观情绪,张怡通过建立医患微信群沟通、面对面心理辅导,全方位了解患者身心治疗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在武汉50多天的时间,张怡一直战斗在重症病患救治的最前沿。作为重症救治组的副组长,除了亲自投入抢救治疗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管理协调工作。

面对新冠肺炎,每一个踏进抗疫战场的医护都是“新兵”。如何整体对接,如何迅速筛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如何提高救治率,张怡摸索出的答案是“科学管理、创新模式”。

一到武汉,凭着在重症救治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张怡连夜拟定《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流程》《新冠肺炎病区值班制度》等一批有针对性的医疗制度。各项新制度实施后,医疗救治有条不紊运行到现在。减少了医护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救治效率。正是有了她前期的准备,在正式接管病房后,重症组的工作效率很高,收治效果明显好于预期,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点赞。

为了提高患者治愈率,重症组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查房十要点”。张怡将其归纳为,一听患者主诉;二测生命体征;三悉(知)患者呼吸情况;四看有无心慌;五知病人营养摄入;六查患者所有检测结果,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七核病人核酸检测结果;八对(比)患者前后CT检查结果;九看患者有无遗漏检测;十为舱内外医生双对照,确保患者治疗万无一失。

在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的50多天中,陕西医疗队ICU病房共抢救了117位危重患者,治愈出院65人。截至3月18日医疗队撤离时,转出的大部分患者病情在持续好转中。这让张怡深感欣慰,也更觉自己重任在肩。她说,援鄂这段时间,让她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作为医生,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把理论搞扎实,把专业做强,只有这样,在党和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神圣的称谓。

猜你喜欢

气管医疗队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气管支架助儿童畅快呼吸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应用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