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贝后人向中国求援: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

2020-08-04

新传奇 2020年17期
关键词:拉贝海德堡南京大屠杀

一位德国海德堡医院的普通医生,以私人名义给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写信求援,急需一批抗疫药品。吴恳接到求救后,竟然动用了国家力量,满足了这位医生的求助。究竟是什么人有这么大的面子?究竟是什么事要这样特事特办?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疫情只是暂时肆虐,友谊却可以天长地久。“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一句古老的德意志谚语,把一场历经三代人、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永远记录在中德交往的历史长河中。

德国医生求援中国,外交部特事特办

2020年3月底,新冠肺炎在德国肆意的时候,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收到一封求助信。写信的是一位德国海德堡医院的普通医生托马斯·拉贝,他以私人名义给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写信求援,急需一批抗疫药品。他表示,这批药除了救他自己和家人,也想救他的患者,而这种药品是中国企业生产的。

吴恳接到托马斯·拉贝的私人求救后,竟然动用了国家力量,满足了他的求助。中国外交部与国家工信部紧急行动,特事特办,快速找到了生产这种药品的浙江企业。这家企业得知情况后,当即决定免费捐赠,并很快交到了托马斯·拉贝的手上。

不久,南京方面也得知了托马斯·拉贝的需求,南京藥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纷纷行动起来。短时间内,620瓶指定药品、200套防护服、30000个口罩等筹措到位。南京还向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捐赠医疗物资。

这次援助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对外救援中,一次最特别的、最快的紧急援助。外媒评价,这位医生的私人面子和能量,超过了一些国家的政府。

那么,托马斯·拉贝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面子竟能使中国特事特办?

这件事,我们还是要把历史镜头推到80多年前,讲述一个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中国的辛德勒”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始。约翰·拉贝(托马斯·拉贝的祖父)亲自出面组织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被人们称呼为“洋菩萨”。日军在南京市内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和已经放弃抵抗的中国士兵,约翰·拉贝挺身而出,组建了由他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中国难民提供庇护。

约翰·拉贝让无数的中国难民躲在他的家里,他还在院子里挖了防空洞以防日本飞机的空袭。而他自己则堵在门口,用柔弱的身躯阻挡发狂的日军。由于日本人拒绝承认约翰·拉贝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民间组织,因此他自身其实也并不安全。但约翰·拉贝和日本人据理力争,亮出了他的纳粹党员身份,并把纳粹旗帜插在屋顶上。日本人不愿得罪德国人,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约翰·拉贝庇佑中国难民。

南京大屠杀过后,约翰·拉贝回到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约翰·拉贝被称作“中国的辛德勒”。他不仅在当时拯救了25万中国人,还留下了《拉贝日记》这本记录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1946年,64岁的约翰·拉贝衣食无着,为了谋生开始当拆卸搬运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生活艰辛,晚年过得很是潦倒。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2000美金的汇款,落款写着南京人民。

托马斯·拉贝表示,这么多年来,和中国的友情一直在他们的家族延续。托马斯·拉贝曾多次往返于中国与德国。他是业内有名的妇产科专家,曾在北京学习生活,治疗过很多中国病人,也为中国妇产科的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感谢中国人民在我和我的家人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他期待进一步的国际合作,两国研究者在对病毒进行分子和基因分析时将互通有无,在前线的医生也需要彼此的经验。

中国人用行动阐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80多年前的出手相救,我们从未忘却。中国人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感谢约翰·拉贝。

而这次,这场跨越80多年的互助接力更是让人动容。

在全球战“疫”的特殊时刻,中国人用行动阐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一东方理念,也印证了西谚所说的“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中国疫情严峻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众伸出了援手。当疫情在全球多地爆发之时,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提供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同时向世卫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捐款,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中国更是将诊疗方案、防控方案等宝贵的抗疫经验与各国充分分享,赢得多方赞誉。

(《老年生活报》2020.4.21等)

猜你喜欢

拉贝海德堡南京大屠杀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治疗效果观察
忆拉贝
海德堡人:现代人类的祖先
纪念
大咖云集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中国的“辛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