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已过17年,为何还没研发出疫苗
2020-08-04
一名疫苗研发者表示,国内开发完成一支疫苗的成本至少上亿,如果要加快速度,成本只会更高。在SARS、甲流等传染病暴发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曾开放过新药、新疫苗研发的绿色审批通道,而一旦疫情结束,绿色通道就会关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断有人问:自2003年SARS(“非典”)爆发以来,冠状病毒已经进攻了人类3次,每一次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可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完成临床试验的冠状病毒疫苗产品?
研发疫苗的速度追不上病毒认输的速度
一名疫苗研发者表示,国内开发完成一支疫苗的成本至少上亿,如果要加快速度,成本只会更高。
事实上,人类研发疫苗的速度追不上病毒认输的速度。
2003年,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曾是SARS疫苗研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当时经过8个月的攻关,完成了一期临床,但正在关键阶段,SARS疫情结束,疫苗二期临床就此终止。
最大的损失,在于为了投入研发丧失的商业机会成本。北京科兴此前研发出的甲乙肝疫苗和流感疫苗,均因主攻SARS疫苗研发而停产。另一支研究团队获得一期临床资格后,由于国家经费迟迟没有获批,因此也暂停了研究。
2003年夏天,SARS疫情基本结束,国内所有SARS相关研发项目先后停摆。据了解,在SARS、甲流等传染病暴发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曾开放过新药、新疫苗研发的绿色审批通道,而一旦疫情结束,绿色通道就会关闭。
疫苗研发要靠三股力量
北京科兴的例子证明,大型传染性病毒疫苗研发是一个综合性、长周期、高成本的社会工程,不能只靠商业公司自行探索。
科学家、政府机构、生物医药企业构成了疫苗研发的三股力量,而且缺一不可。政府为疫苗研发提供资金及审批等政策支持;科研机构进行临床前研发;生物医药公司则负责临床研究、批量生产。
“但能不能做到疫苗上市,不取决于我们的研发。”清华大学医学院钱天翼博士说。他所在的张林琦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新冠病毒研究。他表示,科研院校更多是临床前研究,一般由学校或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他们团队目前收到了600万元资金支持。但疫苗要推出上市,这600万元无疑杯水车薪,最终还是需要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接手。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之路可供借鉴。
1980年前后,两名科学家开始研究埃博拉病毒,他们曾多次向美国政府机构申请资助,但申请被一再拒绝,因为该病毒当时仅出现在贫穷的非洲国家,疫苗研发缺乏动力。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加拿大政府捐赠了200万美元。到了生产阶段,整个计划由BARDA(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局)和默克公司接手,才得以进行。而前者为此投入了超过1.75亿美元。
2018年春,当埃博拉病毒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省暴发时,疫苗投入使用。2019年12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终于批准了针对18岁以上人群的埃博拉病毒疫苗Ervebo上市。
从1976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暴发到疫苗上市,已经过去了40多年。正因为这个病毒在历史上多次暴发,大药企在后期才有动力进入。
在整个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曾数次指责医药行业,称药企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是当时尚未做出埃博拉疫苗的原因之一。
研发广谱的抗冠状病毒疫苗成为当务之急
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它跟SARS冠状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类(病毒),但不是同一种。那么,如果此前研发出SARS疫苗,是否会助力当前研发新冠疫苗?
张林琦教授对此表示,目前研究发现,人体对于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和对于SARS病毒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差别。从疫苗本身来讲,还是要从头做起,并不能用SARS疫苗替代或进化成为新冠病毒疫苗。所以即使当时SARS疫苗研发成功,也只能在技术实施过程中为目前的新冠疫苗研發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帮助。
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表示,过去50年,科学家发现了44个病原体,但只有6个疫苗成功研发上市。“即使现在抗新冠病毒的疫苗成功上市,但如果将来新冠病毒发生严重突变,这些‘有效的疫苗可能会变得无效。因此,研发安全、高效、广谱的抗冠状病毒疫苗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在药物攻关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姜世勃建议,我国科技部是否也能组织中国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和多家制药企业,在全国挑选最有潜力的抗新冠肺炎候选药物进行联合攻关。
“如果支持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今后就可以更从容地应对新发与再现的冠状病毒疫情。”姜世勃说。
(《解放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