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节选)
2020-08-04埃米莉·克里奇利
Was this a terror of things. And we work
for that. Noiselessly toiling,
trailing our hopes in the dust
for the birds to follow our meaning
seed. Loam in our heart.
Sky is untouched, but the river
follows the bends of our meaning
obviously. Jumps ahead to the place
—we will be when we come
down to earth
for a final time. Before the beginning.
We have that terror, that hook
at the end of the line. Knowing always.
Dog does not have to bear so much
freedom or pain. Is mere cipher
of line, hook
for this story thats leading. Until
we start back at the end.
This might be a line about water. But what
if its earth. What if all techne, all feeling
is buried in that. And we bury our line
in the river. Cannot but do that
each time. Knowing it
does us no good.
……
Line has caught up with itself
back on itself! Net has caught
nothing but eyes. A reversal
of fate, that dangerous fugitive line.
Does him no good coming over us
suddenly confident, suddenly
But we know this pattern
it comes from before. Leads
nowhere to dust. Know that
the sunset is tricking us into nostalgia
of good, or our dreaming is not
of our being. But ten thousand times
stronger than now
its debased. Toiling.
Strange notion of good.
& our rhythms, our knowledge
is changing.
Our rhythms are a cause
for their ends which have crossed
the line. Our nets spread,
we have never felt so alive. Cant
believe it is wrong. Cant get over
not seeing our techne debase us,
our stick, beating the blind
that leads
nowhere but dust. Only
back to the start.
……
We look to our
line & compound
that upon dust, eye upon
eye. And the passion we once had
for our living gets wordless
& soulless, our movements,
our wonder, mirrored back
in the ten thousand moments
that make up a life—strange & alive.
這曾是万物的恐惧。我们却为之
奋斗。无声无息地劳作,
在尘埃中,追逐我们的梦想,
希望鸟儿追随我们的意义
种子。沃土在我们心中。
天空未被触及,而河流却
明显顺着我们意义的弯曲
流淌。向前跃至一处
——我们将会,当我们
最后一次
脚踏实地时。在开始之前。
我们感到恐惧,陷入行末
的那个陷阱。始终知晓。
狗不必承受如此多的
自由或痛苦。仅仅是行中
的暗号,故事
不断牵引,引人入胜。直到
我们最后开始回顾。
或许,有一行关于水。然而,若是土,
该如何是好。倘若全部技艺、情感
皆因此被埋藏,又该如何是好。我们埋藏自己的行/线/系
在河流中。不得不每次
如此。心知,这
对我们一无是处。
…………
行/线/系已自我赶上,
自我回顾!网捕捉到的
仅是双眼。命运
反转,那险象环生、瞬间消逝的行/线/系。
对他一无是处,向我们迎面扑来,
顿感自信,出乎意料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图式
它来自从前。前往
无处直至尘土。心知
夕阳正戏弄我们,让我们怀旧
美好事物,或我们并非
梦见自我存在。它虽比现在
强大成千上万倍,
却被贬低。千辛万苦。
善的概念,奇哉,怪哉。
&我们的韵律,我们的知识
在不断变化中。
我们的韵律导致了他们
的终结,我们越过了
底线。我们的网延伸,
从未觉得如此活力四射。无法
相信它是错的。无法忍受
不见自己的技艺贬低自己,
我们的拐杖,敲打着通往
非是别处
而是尘土的“盲”然。仅仅
回到初始。
…………
我们望向自己的
行/线/系&混合物
在尘埃之上,眼叠着
眼。我们对生活曾有过
的激情,变得无言
&毫无灵魂,我们的行动,
我们的沉思,反射
在成千上万的时刻中
组成一个生命——陌生&活泼。
埃米莉·克里奇利,英国当代实验派诗人、学者。1980年出生于希腊雅典,成长于英格兰多塞特郡。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硕士就读于布里斯托大学,专业方向为现当代诗歌,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学位论文题目为《质疑、复杂、精神错乱:反思语言诗歌中的女性角色》(Doubts, Complications and Distractions: Rethinking the Role of Women in Language Poetry)。诗人T.S.艾略特、格特鲁德·斯泰因、约翰·贝里曼、艾兹拉·庞德以及语言诗歌派诗人对其诗风有着深远的影响。诸多诗集由柏艺勒(Boiler House)、巴克(Barque)、毛细管间(Intercapillary)、堕落(Corrupt)、豪德法尔(Holdfire)、力矩(Torque)、蛎鹬(Oystercatcher)、都西(Dusie)、巴德(Bad)、阿尔豪斯(Arehouse)等英国诗歌出版社出版。2011年写在边缘出版社(Penned in the Margins)出版了其作品选集《爱/诸如此类/& OK》(Love / All That / & OK)。此外,她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涉及诗歌、哲学、女性主义等主题,并主编了《无所不在II:北美与英国女性诗人的语言创新研究》(Out of Everywhere 2: Linguistically Innovative Poetry by Women in North America & the UK),已于2016年由现实街道出版社(Reality Street)出版。克里奇利目前就职于格林尼治大学英语与创意写作学院,职称为高级讲师。2017年最新诗集《万物》(Ten Thousand Things)由柏艺勒出版社出版。该诗集从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的视角探讨了母性、人性、环境以及三者如何相互影响等话题。
实验派诗歌2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不过,这支流派更强调先锋性、创新性,以此来凸显作品意义的含糊性、矛盾性与多元阐释性。实验派诗人,犹如科学家一样,进行思想实验,不刻意追求某种审美标准,不断探索、尝试新思路与新方法,大胆采取各式各样的诗歌形式,不以与传统割裂为目标,而意在不断开拓疆界,并致力于跨学科合作,比如将解构主义哲学、电声音乐学、水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实验性诗歌中,并在诗歌朗诵时采用多模态的表演形式(包括肢体语言)。当然,先锋性与实验性,在程度和实践上也因人而异,比如学识背景、兴趣爱好、社会思潮、传播媒介与科技等因素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埃米莉·克里奇利因深受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其长诗《万物》则彰显了一定的实验性。2017年11月30日,诗人埃米莉受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英语文学院创意写作高级讲师、英国当代著名实验派诗人佐伊·斯格尔丁(Zo? Skoulding)博士之邀,在威尔士艺术联盟成员机构庞堤欧(Pontio)艺术文化中心进行了诗歌朗诵与诗学分享。诗人朗诵了自己的诸多得意之作,其中以《万物》压轴。据诗人坦言相告,此诗创作于一个不眠之夜。当时,她心情忧郁,思绪万千,想起诸多往事,尤其是过往不幸的爱情与婚姻,并想起了一直以来深爱的海德格尔人生哲学,以及不久前所观看的杰克·韦克-沃克的電影《万物》(该电影亦深受《道德经》的影响。不过,在诗人看来,该影片含有某些涉及厌女主义的隐喻,因此,《万物》可看作诗人的隔空响应与反驳)。故此,所有思绪便在那一午夜时分得到彻底涌现、爆发与解放:诗人便打开电脑,“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巨作。
此宏伟诗篇《万物》,既极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尤其道家思想,又富有为动物争取权利与解放的西方生态思想,既反映了诗人女性主义思想,也揭示了她反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尤其是该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上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此诗开头以铃木大拙、保罗·卡鲁斯英译的《道德经》第一章内容作为引言,接着为致谢部分,告知读者其创作灵感来源。正文共289行,分为33个片段或章节(此举乃效仿《道德经》的章节布局,诗人还特意交代出版社每页只放一个片段)。诗中标点符号,以逗号、句点居多。即使看似疑问、反问的语气部分,诗人也摒弃问号不用。究其原因,便可在她于2017年接受另一位诗人夏洛特·纽曼(Charlotte Newman)的采访中得到答案。据埃米莉所言,陈述句与问句之间可以互表互鉴:句意看似明确却又值得质疑,如此反复,意义的模糊性、矛盾性便大大增加。此举,正如她直言不讳,乃深受《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先秦典籍中因不用标点符号而导致句法模糊的启发。3诗人深爱这种模糊性和矛盾性,并希冀读者切莫只顾诗行本身而忽视了言外之意。此诗,语言犀利、幽默嘲讽,却不失严肃性,擅用双关语、多关语(比如Man、lying、line)和典故(诗中多处,读者可以联想到《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相关句子)。另外,诗人在诗中采用了所有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she、he和it)来指代狗,以此为动物言说,意在打破人类至高无上的优越性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鉴于此,在汉译中,笔者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文的标点符号、断行和人称代词,在双关语和多关语上,将一词多义并置或置于括号中。此外,诗人深受艾略特的影响,笔者在汉译《万物》过程中,也感觉到诸多《荒原》的影子。因此,《万物》一定程度上堪称当代版的《荒原》。不过,二者就人类获得救赎的方式有本质区别:异于艾略特诉诸宗教来拯救人类的思路,埃米莉趋向于人类自我救赎,倡导人与非人实体之间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vity),将人类自我融入到如“道”一样的神秘势力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埃米莉可以算是西方的“道家诗人”。至于诗中具体内容、修辞手法以及精彩之处,由于笔者精力、能力有限,故希望读者能背上自己的知识行囊去探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