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贫人生的N种打开方式

2020-08-04王磊曹健张亮靳赫

决策探索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养兔刘基西吉县

王磊 曹健 张亮 靳赫

人一生能有多大概率遭遇贫困?有人不期而遇,一出生就贴上了贫困的标签;有人衣食无忧,却义无反顾地主动选择与贫困相斗。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记者在塞上大地走进这些与贫穷相遇的人生,听他们讲述与贫穷为战的故事。

从“50后”到“00后”,从驻村第一书记到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从选调生到贫困户……他们只占各自身份群体的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甚至上百万分之一,尽管战贫人生的打开方式各不相同,然而奋斗的底色却是一样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宁夏贫困地区因他们从荒芜走向多彩,因他们由绝望到迎来新生。

1/1230000

“人不能一辈子当井底之蛙”

“树挪死,人挪活。”截至目前,宁夏已经组织实施了6次大规模移民,123万与王昌学一样的移民,向水而迁,逐梦而行,命运的改变就发生在这或远或近的迁徙中。

娶媳妇难,是王昌学对老家隆德县桃源乡后垴村最深刻的记忆。可如今,他拍着胸脯自豪地说,不光自己娶了媳妇,我大哥的媳妇、我三个儿子的媳妇,都是我给说下的。

后垴村为啥娶媳妇难?一个字,穷。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往这个山沟沟里嫁。20世纪80年代初,王昌学在社办企业当养蜂工,也算是村上有头有脸、有见识的人。第一次去上海学习养蜂技术,见到街上姑娘穿的连衣裙,他几乎惊掉了下巴:“女人还可以这样穿衣服!”

1983年,宁夏开始吊庄移民,“吊庄”二字形象地将移民的形式描绘出来,“把村庄整体吊起来,搬到另一个地方再放下”。见识过外面世界繁华的王昌学听到这个消息后,想也没想就报了名。老一辈安土重迁,王昌学的母亲怎么也不肯让儿子走:“到外面咋活呢?”

“政府敢组织这么多人往出搬,我们哪有不敢走的道理?”王昌学一狠心,带着老婆孩子偷偷跑了。来到移民安置地石嘴山市,王昌学眼里“遍地都是黄金”。住在城郊的他起初在洗煤厂打工,一天赚两块五毛钱。攒了点钱后,他买了辆拖拉机从贺兰山上拉石头卖给建筑工地,一车石头赚3块钱。

这些钱在当年是什么概念?王昌学说,没搬迁前,村里的老人见到两元面值的钞票都不认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这么大面额的钱。

后来,又攒了些钱的王昌学办起了养兔场,总之什么赚钱干什么。攒了钱,盖了房,安了家,王昌学“衣锦还乡”。看着自己偷跑出去的儿子又“风风光光”地回来了,老母亲也终于肯安心地搬出大山了。

如今,王昌学的三个儿子都已成了家,儿孙满堂的他也没闲着,在附近小区找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看着这些满口普通话的孩子们,王昌学感慨,如果在山里一直没搬出来,儿子们找媳妇都难,更不会有这些娃娃们了。

1/340000

“看病欠下的债,一定要还上”

2020年一季度,宁夏共有34万多名农村低保户。这些享受国家政策兜底的低收入群体,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人站出来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摆脱贫穷的命运。

王昌学移民搬迁后养兔子赚了钱,没有搬出大山的西海固“00后”低保户薛乾同样靠养兔子实现了自食其力。

夜色笼罩山村,装了几百只兔子的卡车穿行在山间的硬化路上。20岁的薛乾坐在副驾座上,满脑子想的都是“养兔大业”。

“一只母兔一年至少产仔40只,每隔42天就能卖一批小兔。从2018年下半年养兔起,我已经赚了20多万元。”戴着高度近视镜,这位“00后”理科“学霸”算起账来飞快。

然而,薛乾的求学梦在16岁那年戛然而止。2016年夏天,薛乾考上了固原市最好的高中,而一场噩梦也悄然降临。上课时,薛乾经常毫无意识地睡着,一场感冒发烧就让他的下肢水肿,腹部鼓胀。原来,8岁那年查出的肝病,隔了近十年变本加厉地复发了。他被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父母开始带着他四处求医。18岁那年,薛乾终于等到了合适的肝源,换肝成功,但是家中为此背负了几十万元债务。为了还债,父亲在家养牛、开小卖铺,70岁的奶奶下田种地,还在技校上学的弟弟也辍学回家打工。肝脏移植让薛乾无法负荷高中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让他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辍学后,村干部给他办了低保。可薛乾无法接受年纪轻轻就要靠国家低保养活的事实。

“养兔子不需要啥体力,我能干!”听说邻村人养兔赚了钱,薛乾让父亲买了50只兔子在家试养。一个月后,兔子虽然死了一半,剩下的兔子却产下几窝小兔。薛乾自己上网查询养殖技术,向淘宝卖兔药的商家咨询。几个月后,薛乾的兔子繁殖到300只。经人介绍,他把兔子卖给了回乡创业的“养兔大王”杨小龙,赚了两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薛乾在杨小龙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把养兔子当成事业来干。跑销路、学技术,薛乾去年不仅用自己养兔赚的钱和贷款建了一栋现代化养兔基地,还成立了一家肉兔养殖合作社。

今年,薛乾跟杨小龙两人忙着对接各大线上消费扶贫平台,帮更多村民打通销路。“家里还有几十万元债务,但是我觉得三五年内,凭着努力,一定可以还完,也必须拿下。”小伙子信心满满地说。

1/871

“胸有家国,不枉青春”

清华、北大、人大、南开……宁夏已有871名来自全国多所名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作为选调生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18年6月,南开大学的畢业典礼上,杨轲捧着硕士学位证走下台。阳光正好,一如他雀跃的心。

这天之后,作为选调生的他阔别都市繁华,直接来到贫困村宁夏青铜峡市同兴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从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山村长大,他对西海固的贫穷和落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逃离农村并非是这个年轻人奋力读书的最终目标:“教育改变了我,而我想改变农村。”

同兴村全村近5000人,全部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搬迁而来。摆脱贫穷,是村民最迫切的希望。在南开大学学习公共政策专业的杨轲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一切得从头学起。

烂泥滩村已然旧貌换新颜。2018年年初,村子正式更名为涵江村。已经退休的秦振邦又被返聘回涵江村,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过花甲的他干劲儿十足,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好的日子。

1/183

“我要见证西吉县脱贫的歷史时刻”

自1997年以来,福建省已累计派183名干部远赴宁夏挂职。这些挂职干部努力给宁夏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商机,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理念和福建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更带来了“闽宁协作山海牵手奔小康”的兄弟情谊。

秦振邦驻村的烂泥滩变身“涵江村”,多亏涵江区的资金支持。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这不,莆田市涵江区副区长刘基棠挂职来了。

“西吉粉丝一直保持着纯手工的加工技艺,耐煮耐泡,柔润嫩滑。哎呀,我都忍不住要先吃一口了。”3月22日下午,西吉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基棠操着一口带有浓浓福建口音的普通话在网络直播间里直播带货。

当着30多万网友的面,刘基棠一点也不怯场,大口吃起马铃薯粉丝,末了还不忘竖起大拇指,补一句“好吃”。

2018年12月26日,刘基棠从福建出发来到宁夏。一下飞机,凛冽的北风瞬间便让他感受到了两地的不同。

“出发那天,福建的气温将近20摄氏度,而西吉的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当时我就意识到,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开始了。”刘基棠说。

西吉县是宁夏最后一个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为真正激发西吉县脱贫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刘基棠决心在西吉县培育出一批立得住的扶贫产业。

挂职期间,有人建议刘基棠在西吉县发展模式成熟、风险较小的传统产业就行了。可刘基棠说,来这里不光要带来资金和项目,还要带来福建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番考察后,刘基棠瞄准了艾草产业。2019年刘基棠帮助西吉县引进福建企业,建设艾草种植基地,并带领农户种艾草,想要放手大干一场。然而,由于气候和技术等原因,试种的5000亩艾苗成活率却仅有三成多。刘基棠为此着急得睡不着觉。

经过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多次邀请专家前来指导,今年西吉新种的近1万亩艾苗成活率接近九成,一举打破了产业发展瓶颈。

挂职前,刘基棠在涵江区分管工信、商务等方面工作,对于电商等新业态十分熟悉。在他看来,西吉县好产品不少,关键在于怎样更有效地对接市场,于是他带头走进了直播间。

刘基棠的带货直播结束当晚,西吉县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负责人就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说:“你可能不认识我,但我要感谢你。我们的产品全卖完了,正在加班生产,这种事这么多年没碰上过。”

今年年初,两年挂职期已满的刘基棠自己要求留了下来。西吉县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个时候离开,他不放心,也不甘心。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妻子和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只能在晚上以视频通话的方式和他相见。

“西吉县倾注了我的心血和汗水。即使挂职结束了,我依然会关注这里,不管以后我在哪里,如果这里有需要,我愿意继续贡献我的力量。”刘基棠说。

猜你喜欢

养兔刘基西吉县
刘基隐居考述
山西吉县:建设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春季养兔防病重四点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冬末春初 养兔抓五要点
《山顶上的足球场》
躁人之死皮皮猪卡通
刘基的隐与显
西吉县实施胡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前卫老头”刘基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