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的源头活水
2020-08-04陈颖
陈颖
时间回到2017年。时年59岁的刘政社是卢氏县朱阳关镇壮子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想扩大肉牛饲养,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但却苦于没有资金。
听说村里成立了金融服务部,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服务部递交了5万元的农户贷款申请书。
没想到的是,四天后这笔贷款就到账了。他兴奋得合不拢嘴:“咋也想不到贷款能这么快、这么方便,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刘政社能迅速获得贷款的背后,得益于卢氏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
卢氏县是河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县。2017年年初,河南省在卢氏县开展了旨在破解扶贫小额贷款“落地难”問题的金融扶贫试点工作,通过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形成了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于是河南在全省所有贫困县复制推广了“卢氏模式”,形成了金融扶贫的河南样本。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谁来管贷款”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字下面是一个“贝”字,古代以贝壳为货币,故称为贝币。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贫困人口要增收致富,资金是关键。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脱贫工作便有了源头活水。
早在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核心内容是“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给予贴息支持”(简称“两免一贴”)。对这些好政策,农村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像“玻璃门”,可望而不可及。金融机构也普遍认为贷款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从河南全省来看,2016年小额信贷扶贫获贷率仅4.55%。
破解国家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题,必须架起银行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管到底”的转变。2017年年初,河南省以卢氏县为试点,建立起农村金融扶贫三级服务体系,真正解决“谁来管贷款”的问题。
时任卢氏县常务副县长孙会方说:“卢氏金融扶贫的三级服务体系,就是把行政的力量、金融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县、乡镇、村分别成立金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站和金融服务部,形成‘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共同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
据了解,村级金融服务部由村支书、驻村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及包村信贷员组成,负责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申贷初审工作,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短板。乡镇金融服务站则由主管扶贫工作的乡镇副书记、乡镇扶贫办主任和驻乡镇金融机构负责人组成,负责政策宣传、信用信息加工、申贷复核、上传下达、督促管理等工作。县级金融服务中心成员包括县扶贫办、县金融办、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及各金融机构业务人员,负责贷款申请的受理、批转、督办,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工作,以及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平台的建设与业务运转等。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行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各司其职、上下联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贫作用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要想富,找支部,村村建有服务部,发展产业能贷款,金融服务最保险,群众只跑一次路,贷款四天拿到手。”这几句顺口溜成了卢氏县贫困户办理贷款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11日,卢氏县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7.5亿元,帮助成千上万名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路,也让不少合作社和企业壮大了规模,增强了带贫能力。
对此,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喻新安认为,三级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填补了银行服务基层的空白,织密了农村金融“毛细血管”,增进了政府与银行的协同,真正把“小银行”开到了农户家门口,不仅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也使金融机构显示出其温度、情怀与担当;不仅带来了扶贫贷款的落地,也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破解银行“贷款贷给谁”的困惑
刘政社能这么快速地拿到贷款,在于他被评为信用户A级。
而像刘政社一样,没抵押没担保,仅凭借个人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就能快速拿到贷款的,截至当年10月底,卢氏县有60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小额信贷3.0724亿元,而2016年只有1592户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信贷8818万元。短短10个月时间,贫困户户贷率急剧提升,卢氏县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功不可没。
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是为了破解银行“贷款贷给谁”的困惑。
“‘两免一贴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本质是信用贷款,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普遍缺失。”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处长李天忠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银行不敢放贷、贫困户贷不来款的原因,“要使扶贫政策顺畅落地,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2017年3月,一场农户信息采集大行动迅速在卢氏县352个行政村展开。该县按照“三好三强、三有三无”的定性标准和据此设定的144个定量指标,组织3000多人对全县农户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和信息采集,并通过扶贫、公安、法院、金融等部门,获取了农户的治安、借款、诉讼、房产、大型生产机具等10大类信息。
“在这套信用评价体系中,相对于农户的房产、权属等资产类指标,农户诚实正直、吃苦耐劳等个人品质类指标更为重要。”人民银行三门峡市支行副行长徐庆炜说。“三好三强、三有三无”内容是,遵纪守法好、家庭和睦好、邻里团结好,责任意识强、信用观念强、履约保障强;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致富项目,无赌博吸毒现象、失信欠贷或者好吃懒做的行为。不符合者一律不予授信。
在此基础上,卢氏县按照以分定级、按级授信的原则,对信用户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每户基础分100分,实行加分、扣分和治安失信欠款一票否决制,根据不同的分值将农户分为A级、AA级、AAA级和AAA+级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纯信用贷款。信用户可向村金融服务部提交贷款申请,三级金融服务平台把关后,协调银行、担保公司机构几天时间就能放款。
与此同时,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农户的重要财产信息随时更新,部门提供的专项信息和信用等级一季度一更新,农户基本信息每年更新一次,让农村信用评价数据更加准确,金融机构贷款更有依据。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就是财富。”李天忠说,“建立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信用评价体系,补齐了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短板,打通了农民利用金融资源发家致富的‘金桥。”
打造产业支撑体系 推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联动
“原来贷不来款,发愁,现在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了,贷款方便了,可俺还是发愁,贷的款能干啥?”东明镇当家村贫困户马继章说出了他的困惑。而跟马继章有着一样困惑的,全县仍有贫困户16301户50628人。
16301户贫困户贷款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金融扶贫本质上是产业扶贫,要围绕卢氏的特色产业选项目、建机制,真正使产业支撑体系实起来,解决贫困户‘贷款干什么,怎样用得好的问题。”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
卢氏县依托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围绕果、牧、菌、药、菜等特色产业优势,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力争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河南昊豫实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卢氏鸡,鸡肉和鸡蛋具有高锌、高碘、高硒、低胆固醇的特点,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过去,由于缺资金、场地,公司扩大养殖规模进展缓慢;现在,公司已在14个乡镇成立了38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从最初的5万只提升至190万只。”在公司董事长王雪霞眼中,“好机制”不仅激活了好政策,更产生了倍增效应。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河南昊豫实业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与一些贫困村联合成立养鸡合作社,贫困户以各自的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和昊豫公司共同使用这笔资金。公司负责建设鸡舍、投放鸡苗,并提供饲料和技术支持,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贫困户从中获得土地流转金、股金分红、工资等方面的收入。“我们有能力保证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王雪霞说。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金融扶贫归根结底是在推动产业扶贫。”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星说,通过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贫困户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可以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共享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确保贷款投向产业发展
“刘政社们”拿到了贷款,如何确保他们将贷款用于脱贫项目?又如何确保他们按时还上这笔贷款?如何化解银行在放贷中面临的金融風险?……
“过去不还贷款,现在无法授信,银行十分无奈,政府更加着急,产业发展无望,如何拔掉穷根儿?”正是用这样一段顺口溜,在“六集中”活动(集中政策宣传、集中清收贷款、集中评级授信、集中贷款发放、集中依法处理、集中产业发展活动)开展当天,孙会方生动地向群众讲解了信用与信贷相互促进、助力摆脱贫困的因果关系。
“短短10天时间,朱阳关镇的乡亲们就主动还款逾360笔,总金额达385万元。对于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逾期贷款较多、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的乡镇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卢氏农商银行行长谢川十分感慨。
在以往,银行的扶贫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有企业抵押担保,风险整体可控。但现在要免抵押、免担保直接投向贫困户,若不能有效防控逃贷、赖贷、废贷风险,“不敢贷”的现实将难以改变。
为此,卢氏县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熔断机制,全面加强贷前信用提示、贷中用途管理和贷后违约追责,织密“安全网”,设好“防火墙”,促使银行实现了从“不敢贷”向“放贷快”的转变。
“县里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扶贫贷款投放‘突击队。”中国农业银行卢氏支行信贷部经理李小勇见证了机制所发挥的撬动作用,“以前放贷,银行要承担全部风险。但是现在,县里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公司、省担保集团开展合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后风险,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经办银行、省农信担保公司、省担保集团,按照20%、10%、50%、20%的比例分担。风险防控成本大为降低的同时,我们也从内部明确了尽职免责条款,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放贷积极性。”此外,中原银行卢氏支行也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专门小组开展入户调查。在他们的努力下,横涧乡雷家村的数十户贫困户有望批量获得扶贫贷款。
除风险分担机制外,项目资金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引人注目。按照“宽授信、宽启用、严管理、严惩戒”的原则,卢氏县全面加强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使用扶贫信贷资金的用项和效果监管,凡超过50万元的扶贫贷款必须提交产业项目实施方案,确保贷款投在产业发展、用在脱贫上。
对守信者增信,对失信者惩戒。风险防控体系正是河南省金融扶贫试点探索的核心。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黄琦博士说,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农村金融编织了一张坚固的风险保障网,农村金融被安全激活,金融资源积极向贫困群体渗透,金融“活水”帮助贫困户加速脱贫奔小康。
河南省在卢氏县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复制推广到全省贫困县后,已经产生涟漪效应。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政府批准包括卢氏县在内的14个县退出贫困县。河南省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子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时间已经过半,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号角更加嘹亮高亢,让我们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矢志不渝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