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究
2020-08-04柳卓君张博
柳卓君 张博
“新工科”作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指导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在这种理念背景之下,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把握“新工科”的内涵与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突出“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探究提升人文素养的路径,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未来社会需求、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兼具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专业特征显著,他们掌握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技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但存在人文学科知识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和国家战略人才的大规模形成。
1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1.1 “新工科”的定义
“新工科”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已经组织高校进行了深入研讨,2017年后就形成“天大行动”、“复旦共识”和“北京指南”,以立德树人为引领, 以应对变化、 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以继承与创新、 交叉与融合、 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未来多元化、 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工科在建设上以理念的率先变革带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新工科反映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方案,更加强调积极应对变化,更加强调主动塑造世界,新工科应走出“ 适应社会” 的观念局限, 主动肩负起造福人类、 塑造未来的使命责任。
1.2 新工科背景下人文素质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学习我国历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陶冶情操、锤炼意志为目标的审美及劳动教育。
1.3 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1.3.1 丰富的人文知识
由于新工科不仅强调传统工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还强调与科学、经济、管理、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从跨学科育人角度来看,“新工科”不仅仅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能为社会文化大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元素、新的价值和新的理念,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
1.3.2 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新工科背景下,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学习和融合,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世界上不同面孔、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和差异,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
2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现实意义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2 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新工科只是原来工科的一种发展形式,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育逐渐由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逐渐由原来的“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样”向“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样”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都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更强调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教学。
2.3 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国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强调以下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 批判性思维、 全球视野、 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素养。这些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本身也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
3 东莞理工学院提升人文素质的路径和实践研究
3.1 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建设,轻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人文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知识结构的完整,健康情操的养成。]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文素质在培养教育重视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不断完善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在同时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涵盖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行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从科学视角进行编排,通过知识传递、价值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设置人文课程的选修标准和课时标准,保证学生人文教育的时间,并在培养方案中对学分和课时进行明确的规定。
3.2 优化校内和校外教师资源,改善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资源,改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校内的师资队伍更多地以知识传播为主,但是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让学生理解内容和方式,还要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构建全球的视野和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整合社会不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优秀人才的對话。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学校设立了知行学院,以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性优雅之意,开设知行课程,知行课程主要进行大学生通识教育,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资源,不断引进校外人文学科教师资源,优化升级、统筹整合教师资源。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业务水平和学术修养,不断丰富学生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准确理解教育。
3.3 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隐性功能
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隐性功能是提高人文教育的重要动力。学校校园文化始终贯彻“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社团活动和知行学院课程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 结语
人文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背景下在坚持未来工程人才培养的标准对大学工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应加强高校人才人文素质提升的培养,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