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2020-08-04张浩
张浩
本文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确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从法律依据、管理过程、管理效果等方面,分析立法存在缺位,执法不到位和法治化学生管理秩序缺失的问题,并对今后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景进行展望。理念层面,确立法治化管理思维,人本管理、以法为本不断增强,法治理念不断健全;实践层面,学生管理聚焦法治主线,将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良法”“良境”“良序”,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化、法治化。
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服务社会的窗口。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高校必须要强化法制思维,按照法律作为准绳依法治校,才能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依法治校的关键是要在高校管理中确立法治思维,坚持法治理念为引领,严格按照法治的基本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学生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管理过程依法实施,坚决遏制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体和行为。本文基于依法治国战略,从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出发,剖析学生管理的现状,并对高校学生管理前景进行展望。
1 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对照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法律依据、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法律依据:立法存在缺位现象
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并初步出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体系。例如1980年出台的《学位条例》,后续相继出台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部门也做出积极的应对,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高校落实依法治校提供了抓手,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法律缺位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偏向于原则化。纵观当前有关教育的法律体系,法律中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规定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权限等进行规定,但是基于学生层面的内容比较少,这就造成了法律的缺位,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维权。
其次,法律法规制定滞后性。目前,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存在滞后性现象,没有做出及时的完善。以《高等教育法》为例,在该法律中出现多处“依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等表述,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授权性内容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
第三,学生管理的法律不完善。时代在发展,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复杂化,但是基于学生管理的法律还没有健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校纪校规等,在内容上还存在与上位法不相适应的内容,缺乏法律依据,导致法律效应的缺失。
1.2 管理过程:执法存在不到位现象
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推动下,高校领导的法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并且在学生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中得到显现,但是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
首先,学生管理理念滞后。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少管理人员受传统思想影响,存在严重的人治思想,教师在学生管理中一直處于“上位”,教师的权威性较大。这就导致学生管理中,法治效应得不到应有的实现。
其次,高校管理程序不完善。教育法赋予高校自主管理的权利,然而高校自主管理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约束,自由空间过大,这就造成高校和学生之间话语权的不对称,学生的合法权利遭到剥夺,例如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请求权和申述权等得不到保障。
第三,学生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定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具体化,这就造成司法监督无法实现的现象;此外,从高校内部来看,也没有针对学生管理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学生也无法参与监督之中。
1.3 管理效果:法治化学生管理秩序缺失
我国有关高校教育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维护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权益。但是,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主体性正不断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法治化的学生管理秩序还没有形成,具体来说,没有形成权利本位的法治化学生管理秩序
权利本位的学生管理秩序,建立在尊重学生合法、合理权益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纳入到管理体系中。然而,在实际的管理中,学生还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
2 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景展望
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必将朝着依法治校推进,无论是管理思维,还是学生管理的实践,都将朝着法治化管理推进。
2.1 理念层面:确立法治化管理思维
高校学生管理,首先在理念上将出现重要的变化,法治化管理思维将得到确立,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人本管理理念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依法治校的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管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以法为本理念增强。在人本管理诉求下,学生管理将基于学生主体性诉求,不断提高学生管理的规范性,这就使得依法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传统管理模式下,以人治的观念理念必然表现出不适应性,管理理念将从人治转向法治,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和评价的唯一标准将是法律。
法治理念不断健全。目前,部分管理人员的法治理念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全现象。随着高校法治管理不断深入,法治理念将不断健全,法治理念的“法律至上”“依法之治”“良法之治”精髓将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将成为管理的理念根基,学生管理中,法治思维将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2.2 实践层面:学生管理聚焦法治主线
随着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管理将聚焦“法治”主线,学生管理中体现出“法治”精神。
构建适合高校学生管理的“良法”。随着高校学生管理中相关法律缺位现象,立法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将基于依法治校的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将针对当前突出问题,以及法律缺位现象,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同时,针对学生管理新环境,一些不适应学生管理和教育发展的法律将不断完善,从而使教育法律更加符合教育,能够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实践。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境”。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基于这一目的,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将借助学校宣传平台、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等,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制素养,引导管理者、教师依法管理、依法从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服从高校管理。
构建适合高校管理的“良序”。依法管理的一个重要力点是管理程序置于法律体系规定下。随着依法治校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将构建适合自身管理的良好程序。学生管理行为和基本的实施程序,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坚持合理、合法,实施的管理行为、措施等,都必然越来越趋向“正当”,透明化成为常态,从而形成“公平、公正”的管理程序。
3 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法治思维不断增强。然而,高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不适应性和滞后性。但是,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诉求不断增强、依法治国进程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必将置于法治思维引领下,并很好地辅助实践,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化、法治化。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