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20-08-04胡桂清
胡桂清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树立,需要结合社会基础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进行,因此,在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文化是道德观念以及一些法理的来源基础,法理基础对法律的具体条文制定、制定标准等具有限制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发展教学的实际状况,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进行探讨,旨在提升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引言: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集体意识的基础,尤其是在文化传统较为深厚的国家中,传统力量的影响,仍旧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中较为明显。例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孝道,这种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仍旧是目前社会中老有所养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中,教师就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力量。从学生的知识累积、情感上培养,引导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兴趣,养成认识的习惯,并且培养认同情感。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教师需要对此更为重视。
1 结合传统文化展开教学研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的文化,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因此,首先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展开教学研究,对教学中不同部分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规划。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感受能力,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文化内容进行渗透,为了充分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模式需要多样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行为,积极的引导学生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与交流。
2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
2.1结合学生的现实认识基础渗透
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需要避免应用学生完全陌生的概念,这种渗透的效果不佳,学生对概念认识与理解的程度有所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等具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例如,学生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孝顺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这种认识的基础,引导学生产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明确认识。仅仅认识是不足的,小学生的行为能力相对较为有限,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行为,对自己的意识进行有效的表现。例如,要通过礼貌用语等方式,表示对师长的尊重等等。
2.2珍视传统文化中的体验元素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这意味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课堂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让儿童分组进行“骑马马”传统游戏的比赛活动,教者一开始就让儿童进入比赛,第二小组获得比赛第一名,其他小组成员都不服……要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结合传统文化说明规则重要性,尊重儿童对世界特有的看待方式,拉近儿童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对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行加工与意义建构,潜移默化地习得传统文化。
2.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
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并且随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这一培养的过程,是需要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完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制定阶段性的目标。首先,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某种道德的观念意识,并且通过行为方式对这种意识进行表达,上文中提到的方式就是其中一种。其次,为了深化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认识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表达。例如,通过课堂小组探讨的方式,说明自己在一种传统道德实践当中的心理感受,深化这种认知。最后,学生需要应用这种道德的观念,对自我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约束,并且体会到道德行为对生活带来的实际作用,从而在心理认同與实际作用上,认识到道德基础所具有的作用。在这样的连续不断的引导下,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就能够达成认同以,并且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
2.4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课本内容,展开课堂教学的渗透。在认识法治作用这一问题上,应用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实例,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指引。我国的各种观念构成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也具有重要的联系,由于大陆性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中,人们对不能违背“天时”认识清晰,这与法律意识产生的基础具有重要联系。此外,通过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能够使得学生观察到法律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假设一个游戏的情景,说明如果没有课堂规则,那么个人在课堂中实施的行为是什么,并通过发言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讨之中,要求学生设想没有课堂制度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其认识规则与法律,事实上一种公共利益保障的有效工具。
2.5从学生的认识角度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与教师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识思考角度,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修齐治平”具有重要价值,学生对这些具体的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引导其产生认知。例如,将儒家的传统观念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结合,这种行为就能够使得学生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其次,需要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兴趣,这也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传统观念的行为之一。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中国风动画片的形式,结合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故事,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兴趣。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2.6教师严格要求自我行为,为学生做出示范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事实上是一种信任的姿态出现的,这与学生的向师性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的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的道德水平,对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应用较高的道德标准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样道德水平就能够得到有有效提升,当学生比照教师行为认同某种传统文化道德意识之后,就能受到向师性的影响,下意识的对教师的 行为认同并且模仿。通过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 结束语
在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中,渗透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具有积极作用,教师需要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首先,认识学生的思想基础与思维方式,在此之上引导学生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产生认识。其次,在学生认知到某种观念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行为去实践自己的认识,并且深化这种认识。最后,教师需要通过自我基本道德修养能力的提升,让自己的道德基础与传统文化之间更为吻合,以此作为学生行为的范本,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会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