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SLE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水土流失研究
2020-08-04陈学林文仕知杨丽丽何功秀
陈学林, 文仕知, 杨丽丽, 何功秀, 周 沁, 夏 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湖南长株潭(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城市群生态绿心区[1],是该地区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以长株潭绿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国内外植被盖度估算方法,最终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NDVI)[2]和USLE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为主要方法和模型。前人研究证明,NDVI和USLE土壤侵蚀模数具有模型简单,可操作性强,结果可靠,应用性强的特点[3],结合2018年“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遥感数据,定量分析长株潭绿心区水土流失情况,以期进一步促进绿心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区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交汇处的核心地带,位于株洲盆地、湘潭—湘乡盆地、长沙盆地3个盆地之间的边缘高地上,地貌以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00~300 m之间(不含湘江),其中海拔高度120~260 m之间的丘陵接近一半。土壤以红壤为主,保水能力差。整个区域位于25°~30°中低纬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气候变化较大,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夏冬季旱涝及降水变化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 ℃,年均降水1 400 mm左右。区域特点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类型丰富,水文资源充足,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经过绿心区西部、南部。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达52 287 hm2,其中,长沙30 569.10 hm2,占58.46%;株洲8 235.91 hm2,占15.75%;湘潭13 481.99 hm2,占25.78%[4]。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源自“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包括:分辨率为6 m的SPOT 7多光谱遥感数据,建立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最新1∶10 000地形图,无人机影像,绿心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数据,土地类型(耕地、非耕地等)分布图,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的土壤质地空间分布数据等。
2.2 研究方法
植被指数[5]是对地表植被状况进行简单、有效的度量,能够广泛用来定性和定量评价[6]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全文采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包括:
(1)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广泛应用于遥感图像的植被研究,包括植被状态、植被空间分布密度,在前人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它是植物生长状态以及植被空间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7]。NDVI是指近红外波段(NIR)与红光波段(R)的反射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红色和近红外波段的差值是对植物量的一种精确衡量,因为植物叶绿素光合作用吸收红光,植物量越多,长势越好,吸收的红光就越多,反射的红外光也越多,所以NDVI对植被有极强的响应能力[8]。计算公式为:
(1)
式中: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 NIR为近红外波段;R为红外波段;其值变化范围在[-1,+1]区间内,植被覆盖度越高,其值越趋近于1;如无植被覆盖,则趋近于0。同时,因为NDVI值是波段比值之间的反映,会受到外在因素条件的影响,如气候、遮挡物、影响辐射反馈的干扰情况等。
(2) 植被指数反演长株潭绿心区植被覆盖度。在确定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建立盖度反演模型[9]计算研究区域覆盖度。NDVI可以表达为3种不同类型的回归方程,包括线性回归方程、一元二次回归方程、一元三次回归方程。通过对不同模型之间相互拟合,增加模型与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减少误差,并利用相应绿心区实地植被覆盖度样点数据分析验证,实现最优模型。
(3) 野外调查和建立遥感解译标识。野外调查和建立野外遥感标识[10],是水土保持监测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可以强化现场实地情况与卫星遥感数据关联,现场验证植被盖度反演和土壤侵蚀结果。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拍照、无人机航拍、人工实地测算检验等。经技术手段采集,内业处理照片1 000余张,共实现77个有效数据点,土地类型和覆盖类型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4) 利用USLE模型进行长株潭绿心区土壤侵蚀量计算,实现水土流失定量评价。 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是指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11],是国际通用的水土流失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多因子计算,综合研究区域的各地形、地类、植被、土壤、水文信息,测定土壤流失量,并结合国家《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2],确定土壤侵蚀程度分级分类治理。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表达为:
A=R·K·S·L·C·P
(2)
式中:A为土壤年侵蚀量(t/hm2);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J·mm)〕;S为坡度因子,无纲量;L为坡长因子,无纲量;C为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无纲量;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无纲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
利用77个植被覆盖样地数据,选取其中52个样点真实数据,通过SPSS 22.0代入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归一化指数(NDVI)建立3种不同的回归拟合曲线,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和精度验证。即以选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为自变量(X),植被覆盖度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模型拟合,基于NDVI的3种回归曲线方程见表1。
表1 基于NDVI不同形式回归曲线方程
模型验证,检验指标选择较多,本文选取常见的确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预估精度(P)4个精度评价指标[13],并利用其他25个未参与模型构建的数据代入曲线方程,将所得植被覆盖度在评价指标中一一反映。其中,确定系数(R2)表示因变量(X)与自变量(Y)之间的拟合程度,如拟合程度越好,R2值越接近1;拟合程度越差,R2越接近0;均方根误差(RMSE)代表着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反映预测值的精密度,如值越小,则精密度越高;平均绝对误差(MAE)能更好反映预测值误差的实际情况,其值越小,误差越小;预估精度(P)是反映拟合真实值与预测值程度指标,如值越大,拟合程度越好[14]。
结果如表2所示,在确定系数(R2)中,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为0.832,大于一元二次曲线(Y2)的0.827,大于回归曲线(Y1)的0.795,且最为接近1,说明其拟合程度为三者最佳;在平均绝对误差(MAE)中,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为0.089 2,小于一元二次曲线(Y2)的0.092 0,小于回归曲线(Y1)的0.096 8,其值最小,说明其存在的误差最小;在均方根误差(RMSE)中,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为0.116 3,小于一元二次曲线(Y2),小于回归曲线,其值最小,说明其精度为三者中最高;同理,预估精度(P)中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88.92%是3个曲线中最大值,拟合程度最佳。
表2 NDVI不同种类回归曲线结果
同时,再进行从一元一次回归曲线到一元三次回归曲线的逐次拟合验证,所得的结果为:
(1) 一次回归:
y=0.956x-0.015,R2=0.779,F=175.920
(2) 二次回归:
y=0.570x2+0.383x+0.040,R2=0.792,F=93.5
(3) 三次回归:
y=0.465x3+0.801x2-0.322x+0.032,R2=0.794,F=61.488
从初始次到一元三次回归曲线之间的变化,确定系数R2表明的拟合程度,仍然较一元二次和初始次更接近1。因此,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为本研究最优模型(Y=植被覆盖度,X=NDVI)。
植被盖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利用模型对长株潭绿心区植被盖度反演,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区域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具体研究分析。
3.2 绿心区植被盖度分布特征
根据水利部2008年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将不同土壤侵蚀等级对应研究区长株潭绿心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将绿心区实际覆盖情况进行相应分类。 标准共分为5个等级:覆盖度范围在0~30%为第1级(裸地、低覆盖),30%~45%为第2级(中低覆盖),45%~60%为第3级(中覆盖),60%~75%为第4级(中高覆盖),75%~100%为第5级(高覆盖)[15]。
3.2.1 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模型计算,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越趋近于1则覆盖程度越高,越趋近或等于0则无植被覆盖,如湘江水系默认为0。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湘江沿岸地区即洞井镇与暮云镇南部、昭山乡西部,荷塘乡西北部植被盖度明显较其他地区偏低;白马垄、昭山乡南部、柏加镇及云田乡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区域内其他地区偏高。呈现此空间分布,主要是因为湘江沿岸及附近地区依水而居,人口聚集度较大,适宜开展生产生活及城市建设开发,受人为因素干扰,植被破坏程度较高,而绿心区中部以林地林业为主,植被天然保护程度较好。
图1 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3.2.2 不同覆盖等级面积分布特征 将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等级按面积进行计算,主要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第Ⅴ级(高覆盖度)区域面积在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中比重最大,占50.87%,为26 598.40 hm2,第Ⅱ级(中低覆盖度)区域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各覆盖面积等级占比顺序为,第Ⅴ级(高覆盖度)占50.87%,第Ⅰ级(低覆盖度)次之,为18.83%,第Ⅳ级(中高覆盖度),12.54%,第Ⅲ级(中覆盖度)较低,为9.15%,第Ⅱ级(中低覆盖度)面积最少,为8.61%。
图2 不同植被覆盖等级面积比例分布特征
从植被覆盖面积上分析,第一,长株潭绿心区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覆盖度地区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比重优势明显;二是结合空间特征,除小部分地区外,整体受人为因素扰动程度较低;三是研究区整体地形平坦,高植被覆盖度和地理优势有利于减轻土壤侵蚀强度,便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开展,良好的植被是实现绿心区保护的重要前提[16]。
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及商品价格,同时,购买能力又决定了消费者将选择什么样的商品。因此,当收入增长速度大于酒类产品的价格增长速度时,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加,就越有可能购买高价格的酒;相反,当酒的价格增速超过消费者收入增速时,消费者的酒类产品购买能力下降,将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优惠的酒类。
3.3 绿心区土壤侵蚀因子估算
3.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降雨是水力侵蚀的重要原因,而绿心区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降雨充沛,加强了侵蚀发生。以全国降雨监测站点数据,制成站点图层,加权平均后裁剪研究区域降雨矢量图,依照水利部水土流失监测要求,使用统一土壤侵蚀R因子计算公式,计算研究区R因子空间分布,其范围在6 181.64~6 725.33 〔MJ·mm/(hm2·h)〕之间。降雨R因子区域内分布,呈现绿心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西低东高,降雨侵蚀力越大,侵蚀强度越大。
3.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侵蚀程度产生影响,土壤可蚀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的破坏和搬运。以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全国普查数据,包括砂土,粉砂土和黏土,用栅格计算得出,土壤质地越细或越粗,则K值越小,质地越适中,则K值越大。区域内存在明显差异,范围值在[0,0.039](t·h)/(MJ·mm),总体分布呈西部低,中部高,绿心区西部有湘江水系,值为趋近于0,中部地势相对高,可侵蚀值增大。
3.3.3 坡长坡度因子LS坡长坡度因子LS以DEM高程图为基础计算,同时也是两者叠加作用,是先计算两者后的乘积,范围值在[0.018,18.21],总体呈现中部高,四周低,与DEM高程数据相吻合。坡度越大,冲刷力越强,坡长越长,增加坡面径流,从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
3.3.4 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本文基于SPOT7多光谱遥感数据,在前文已验证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最优一元三次回归方程基础上,计算植被覆盖度,再将植被覆盖度在ArcGIS上转为栅格,求植被覆盖管理因子,因为C值与植被覆盖度存在明显数学关系,参考蔡崇法等[17]建立的植被覆盖度和C值的公式计算,其值在[0,1],分辨率为6 m,代表了植被和管理因素对区域的综合作用。
3.3.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水土保持措施之下,土壤流失量与对应顺坡耕作条件下的流失量之比,是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流失发生的影响。其值在0~1之间,此因子主要是依据前期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进行赋值,支撑项目中水利部对不同地类赋值有明确标准,一般措施程度越强,值越高,可为1,赋值后转换栅格数据计算。
3.4 绿心区土壤侵蚀特征
3.4.1 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依据 《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和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运用遥感和USLE土壤侵蚀模型进行图层栅格乘积计算,得出长株潭绿心区土壤侵蚀量即侵蚀模数[18]。根据不同侵蚀量,确定侵蚀等级,一共6级,包括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本研究区域主要为水力侵蚀地区,标准微度即500 t/(km2·a)以内,属于可允许侵蚀范围内,默认为未发生侵蚀[19],得到绿心区水土流失总面积及各侵蚀强度面积情况。
长株潭绿心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 654.24 hm2,占绿心区总面积的6.99%。其中,长沙市土壤侵蚀面积2 038.62 hm2,占长沙市总面积的6.67%,占绿心区土壤侵蚀面积的55.79%;株洲市土壤侵蚀面积467.98 hm2,占株洲市总面积的5.68%,占绿心区土壤侵蚀面积的12.81%;湘潭市土壤侵蚀面积1 147.64 hm2,占湘潭市总面积的8.51%,占绿心区土壤侵蚀面积的31.41%。
3.4.2 长株潭各地区土壤侵蚀特征 如表3所示,研究区中度侵蚀面积与所占比重均为最大,为1 279.12 hm2,强烈侵蚀面积次之,为1 037.23 hm2,随后极强烈侵蚀为619.39 hm2,轻度侵蚀为382.42 hm2,剧烈侵蚀面积最小,为336.08 hm2。以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为主,最为严重的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整体面积较小,两者之和比例尚未超过总侵蚀面积30%,说明整体侵蚀强度不大,在可控范围内,同时类似于采矿用地和裸土地等地类,极强烈及以上极端侵蚀状况较少,这与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矢量)处理时的情况保持一致,现场土地利用验证亦可证明。
表3 长株潭绿心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
同时,对长株潭3市比较分析,湘潭市在前文表明侵蚀比重为三市中最大,长沙市与湘潭市均以中度侵蚀为主,占31.97%和42.26%,是湘潭市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株洲市虽然整体土壤侵蚀情况较好,但必须注意,极强烈侵蚀为严重侵蚀,所占株洲地区侵蚀总面积的21.94%,大于长沙的19.94%和湘潭的9.61%,须进行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和治理,防患于未然。
3.4.3 空间分区管制下土壤侵蚀特征 根据《湖南省长株潭绿心区总体规划》(2010-2030)将湖南省长株潭绿心区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控制建设3个区,其面积分别为 26 368.88,19 955.76,5 962.36 hm2。空间范围内主要分为非耕地、坡耕地和工程建设用地[20]。
(1) 禁止开发区。如表4所示,在禁止开发区,长沙市面积为12 987.78 hm2大于湘潭市7 628.92 hm2和株洲5 752.18 hm2,但却发生了占51.18%的总侵蚀面积,侵蚀占比更高,更加显著;3个城市中,长沙非耕地和工程建设用地发生侵蚀比例最大,分别为49.75%和53.52%,湘潭市在坡耕地发生的侵蚀比重最大,为43.19%;长沙市与湘潭市在工程建设用地土壤侵蚀面积更广,为515 hm2和330.60 hm2分别大于两市的非耕地和坡耕地。说明在禁止开发区,侵蚀主要源头在工程建设用地,即便暂未开发,但无保护裸露状态下,也必然侵蚀加重,应加强控制,减少侵蚀发生。
表4 长株潭绿心区禁止开发区土壤侵蚀地类面积及比例
(2) 限制开发区。如表5所示,长沙市限制开发区情况较为突出,总侵蚀面积大,为405.18 hm2,占比51.86%;在非耕地和坡耕地中,侵蚀程度也明显高于株洲和湘潭,分别为72.64%和55.45%;值得注意的是,株洲与湘潭工程建设用地发生侵蚀面积均大于非耕地和坡耕地,为40.6和171.8 hm2,且湘潭工程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更高,为55.28%,尤其需要加强湘潭市在特定区域的土壤侵蚀治理。
表5 长株潭绿心区限制开发区土壤侵蚀地类面积及比例
(3) 控制建设区。如表6所示,控制建设区整体侵蚀情况与禁止开发区相近,长沙市有58.30%的控制建设区面积,侵蚀发生面积达67.01%,且长沙、湘潭两市均为3种地类侵蚀比重最高的地区,长沙市占非耕地侵蚀比例79.29%,工程建设用地64.68%,湘潭占坡耕地侵蚀48.76%。
表6 长株潭绿心区控制建设区土壤侵蚀地类面积及比例
3种空间区域,长沙和湘潭均侵蚀状况较差,长沙市主要集中在非耕地和工程建设用地发生侵蚀,湘潭市主要集中于坡耕地;同时3种空间范围内,工程建设用地是侵蚀发生共同地类,面积与比例远远高于非耕地和坡耕地。因此,针对不同市域,湘潭市应重点关注坡耕地治理,对坡耕地现场勘查,长沙市应侧重非耕地侵蚀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面积是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建立与验证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确定一元三次回归曲线(Y3)为最优模型(Y=植被覆盖度,X=NDVI),反演植被覆盖度,计算不同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为52 287 hm2,整体植被状况较好,高覆盖度(75%~100%)面积占绿心区总面积占50.87%,为26 598.40 hm2,中低覆盖度(30%~40%)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高盖度等级面积占比超其他四个等级面积的总和,良好的原生植被能有效削弱侵蚀强度,保持水土;空间上植被覆盖呈现为绿心区西部低,中部、东部高,其西部有湘江水系(默认为0)经过,且人口密度较大,植被受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破坏,中东部以林业生产为主,植被较好。
长株潭绿心区总侵蚀面积为3 654.24 hm2,占区域总面积6.99%,湘潭市土壤侵蚀面积占地区总面积8.51%,长沙次之,为6.67%,株洲侵蚀总比例最小,为5.68%。土壤侵蚀结合植被状况,绿心区整体侵蚀状况在可控范围内,地区分布特征显著,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占绿心区总面积2.45%和1.98%,剧烈侵蚀面积最小为0.64%。长沙市与湘潭市均以中度侵蚀为主,分别占各自地区侵蚀面积31.97%和42.26%。株洲市虽整体侵蚀程度较低,但极强烈侵蚀发生比重为3个城市中最高,21.94%大于长沙市19.94%和湘潭市9.61%。株洲市应加强预防特定程度侵蚀发生,如采石采矿。工程建设用地在不同地市范围和不同空间类型,均为侵蚀面积最大,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土地开发建设,造成的必然破坏与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结合实地验证,地类荒弃、停工、无保护措施反而加重侵蚀发生。作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地,更应加强施工区域采取治理措施,对绿心区生产建设行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实现地区生态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