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 保生产重点专项成果推荐
2020-08-04本刊编辑朱广清
文/本刊编辑 朱广清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防控疫情十六字方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一些突出短板必须补上。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春耕备耕时节,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领域项目中遴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荐给农业生产农村抗“疫”一线;统筹兼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为抗疫情、保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1. 优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良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技术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这个特别的春天,强有力地支撑了春耕播种。
春小麦新品种“新春48号”,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春耕备耕期间,创下顷刻间被销售一空的新纪录。新疆春小麦主栽区为冷凉区,受积温限制,该区种植业结构单一。为选育符合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春小麦新品种,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李建疆团队多年来一直将此作为科研主攻方向。2004年,该团队采用产量高、分蘖能力强的“新春18号”为母本、抗倒伏能力强的高代材料“P03J1/34”为父本进行杂交,2010年从上万份自然变异材料中筛选出“新春48号”。
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世界领先,然而骨干亲本创新不足;两系法不育系制种受光温条件制约易出现波动,三系法不育系受恢复系制保关系影响大,较难选育出优良组合。在鲜有利用恢复系制保并大面积应用成功案例的情况下,荃银高科陈金节团队规避两系制种受光温条件制约易出现波动的风险,将优势强大的恢复系93-11改造成为高配合力三系不育系,最终选育出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荃优华占”。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第二积温带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8%。然而该地区迫切需要兼具优质、稳产、多抗、香型、广适的综合性状优良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所聂守军团队,从育种关键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艰苦探索攻关,历经18年终于获得突破性成果—绥粳28。
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玉米重点产区之一。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叶斑病、穗腐病尤其锈病频繁发生,严重危害该地区玉米安全生产。从2005年起,秋乐种业首席玉米育种专家鲁海华团队利用国外优良种质与国内亚热带种质组配基础材料,经海南和河南交替加代种植自交选育,获得新品种“秋乐368”。该选育材料适应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高产且兼顾抗逆性,尤其是在抗锈病方面达到中抗及以上。
花椰菜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海岸,19世纪传入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90%的花椰菜杂交种子依赖进口,为此我国每年需花费外汇200万美金;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花椰菜种子“雪山”一度占领我国90%的市场。历经6年艰难攻关,孙德岭团队“津雪88”和“云山”两个品种诞生,不仅价格远低于“雪山”,而且抗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遥遥领先。随后,孙德岭先后主持育成五大系列40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椰菜品种,部分良种还出口至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各国。孙德岭团队还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确立了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的领先地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植棉区域,然而其机采棉质量与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缺乏专用棉花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多基因聚合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育成“中棉所96A”,集高产、优质、抗逆、早熟、适合机采等优良性状于一体,为全面提升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长江中上游的华南型黄瓜,曾经在湿度、温度及土壤营养等条件不适时出现苦味。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川绿11号”在长江流域得到较大范围应用。如今,无苦味瓜已成为该类型黄瓜新品种选育的必备性状要求之一。
同样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技术成果正在令浩瀚无边的海洋成为人们可以依赖的粮仓。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全雄罗非鱼“粤闽1号”、中国对虾“黄海5号”、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等,已形成系列优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全雄罗非鱼“粤闽1号”,苗种培育过程中自然雄性率达98.31%。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其生长速度比同期养殖的吉富罗非鱼快23.77%;在同等规格和相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其带皮出肉率比同期养殖的吉富罗非鱼平均高2.54%,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我国各罗非鱼主产区可控环境下饲养。
中国对虾“黄海5号”,作为我国首个抗对虾白斑综合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新品种,其抗对虾白斑综合病存活时间、收获体重和养殖存活率分别提高了30.10%、32.05%和13.51%,对中国对虾“育繁推”种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三疣梭子蟹相比,成活率平均提高31.2%,体重平均提高18.8%;与“黄选1号”相比,成活率平均提高10.7%,体重无显著差异;能显著提高对养殖水体低盐度变化的适应力,适合在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其河口人工可控的海水池塘中养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顶的成果中,林木与竹林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在农村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开始搜集国内外柚木种质资源,开展引种造林技术研究;20世纪70年代,系统开展了柚木遗传改良研究。课题负责人周再知远赴海南、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市,深入一线,走入林区,详细调查了解柚木培育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内容。目前,课题组已在柚木采种、育苗、造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取得全面进展,选出国家审定品种“热林-7029”,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柚木大径级无节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
2. 疫情防控中统筹兼补“三农”短板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绿竹笋经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降低,岳晋军团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开发了一套绿竹散生化促成高效栽培技术,提早出笋时间,弥补市场售笋空档期。同时,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增加竹笋产量,延长笋期。该技术的实施,将竹笋产量从每亩500千克提高到75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增加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专项各项目承担单位响应号召,积极行动,系统梳理已有技术成果,迅速开发适合此次疫情防控的应急技术和标准,统筹兼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农村卫生院开启“平时-疫时”切换模式。基于既往医疗建筑和轻型房屋产品系统有关科研技术积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平时-疫时”结合模式切入,对农村卫生院展开设计研究与建筑工业化产品研发,打造农村用“平-疫”结合并可周转自保障型卫生院:疫情期间,农村卫生院成为“方舱医院”;疫情过后,经全面消毒可成为农村村民活动中心。
为武汉方舱医院提供应急移动厕所。“乡村厕所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牵头单位同济大学于2月4日接到紧急通知,武汉建设方舱医院急需移动厕所!15天内,武汉、仙桃等地的方舱医院以及武汉、随州广水、潜江、北京、上海、昆山、江阴、苏州、常熟等地的高铁站台、高速道口等疫情防控一线,陆续接收了同济大学协调项目参与单位—上海华杰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应急移动厕所500余台。鉴于新冠病毒爆发凸显的公共厕所建设改造与清洁消毒的短板,结合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同济大学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隔离救治区水冲式移动厕所清洁消毒技术规范》,并于2月7日通过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正式发布执行。
《乡村地区防疫小指南》防疫措施30条。“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项目组结合村镇规划、乡村住宅、健康人居等领域技术积累,针对乡村地区疫情特点,及时开展普及乡村地区防疫技术服务,形成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乡村地区防疫小指南》,凝练了30条防疫措施以及相关图示,对各地村民健康风险排查和社区空间规划布局及时提出建议,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村民开展防疫工作的相关指导文件做出有效补充。
疫情防控人口大数据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由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大数据平台,具有疫情人流风险、敏感人群轨迹分析、疫情人流风险预警、疫情发展态势预测等功能。其中,复工复产大数据平台采用智慧足迹全量人口外推专利算法,确诊、疑似、密接人群流动的区域风险等级模型、返乡劳动力迁徙和城市腹地模型、劳动力供需对接匹配等模型,以天为单位,提供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5个城市、国家级552个重点园区和典型企业返程率和返岗率等指标、重点省市劳动力滞留和供需对接情况,总计提交数据报告逾1.7万份,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疫情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对疫情防控提出了科学指导与合理化建议。
口蹄疫是一类动物疫病。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项目团队利用口蹄疫毒株库技术、疫苗种毒反向遗传构建技术、种畜场净化技术等,创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标记疫苗。该成果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动物结核、布病是严重影响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准确诊断是“两病”防控关键环节。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开发出系列布病诊断新方法和牛结核病体外高通量诊断技术。此项成果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动物“两病”诊断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多年来,饲料工业的发展一直依赖于粮食及其副产品。徐春城团队以地域性资源丰富的农作物秸秆、食品加工副产品等非粮型饲料资源为主要原料,开发了非粮型发酵全价混合饲料调制关键技术。非粮型发酵全混合饲料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吸收,不仅能有效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缺乏、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解决因焚烧、野外堆放造成的农业、工业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
早在十多年前,西方国家大型育种公司已经实现了禽白血病净化。由此,建立我国的无禽白血病感染种鸡群,是赵鹏团队的“中国梦”。在借鉴西方国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该团队对我国不同类型鸡群禽白血病毒感染的排毒规律等净化相关要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比较验证,2018年形成了国家标准《原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检测规程》。禽白血病净化技术体系在我国复杂饲养条件下创立了无疫苗可用而成功控制动物疫病的新模式。
3. 智能装备成抗疫情强农林重要技术依托
智能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焦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重点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
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吉林模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苑严伟团队推出的我国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及手机APP,具有精准感知、远程监管、智能统计三大特征,已成为当前我国互联网+农机智能装备融合的范例。顺应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浪潮,该团队运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耕、种、管、收农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实时感知农机作业状态与作业质量,形成了作业质量在线检测、作业数量远程监管和作业补贴在线发放的“吉林模式”。目前,该平台已在吉林、内蒙古、山东、广东、云南等22省市开通服务,接入终端用户3.2万,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并成为吉林、青岛等省市的官方平台。
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打破国外垄断。早在2004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南农业大学就在我国率先开展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系统研究,突破了10项关键技术: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线控换档、线控油门、机具操控、自动避障、主从导航、车载终端和系统集成,取得了导航定位、导航控制和自动驾驶作业三大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雾防飘移。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研发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突破了喷药量与沉积飘移控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了大田喷雾防飘移方法、喷杆高度调控在线探测方法和喷头流量独特调控方法,创新设计了施药参数全程监控物联网系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成果与林业专项诸多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凸显重要作用。
冻干果蔬发往武汉医务第一线。真空冷冻干燥科技含量高,被认为是目前最优良、最先进的干燥技术之一。2019年,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技术最先进、产能最大的智能化FD冻干生产车间,配套国际上最先进的冻干生产线10条,整个车间采用智能全自动控制,可生产加工冻干果蔬、冻干汤粥料等多种产品,日产能达42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复工仅3天,该公司将价值200万元的清菲菲红枣湘莲银耳汤发往武汉医务第一线。
马铃薯贮藏病害综合防控防治同步。马铃薯贮藏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和控制贮藏期马铃薯病害发生蔓延,降低薯块感病腐烂,保持贮藏品质,提高加工、鲜食、种用价值。
宁夏大学团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以田间防治与窖内防治相结合,物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同步防治方法。通过病害综合防控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可安全贮藏薯块6~7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林业专项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春季造林延后,常规生产中应用的落叶松裸根苗由于萌芽和抽梢错过造林最佳时机导致造林失败。容器苗不受造林季节限制,在疫情期间发挥优势补救了造林失败造成的损失。陈东升落叶松研发团队从2010年起持续开展落叶松优良品系容器育苗技术研发,于2016年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温室容器育苗技术体系。
水产病原微生物诊断仪在海水养殖、海洋微生物腐蚀、赤潮、压舱水评估、海产品加工和BOD中的广泛应用
从2009年起,兰再平团队开始了杨树人工林自动化滴灌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到2016年,该团队将现代化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滴灌用于栽培杨树人工林智能化调控,形成了“杨树人工林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林场、苗圃等林业生产单位不能及时组织大量人工开展人工林的灌溉与施肥等生产活动,管理人员开启手机APP或电脑远程控制智能滴灌系统,就能实现对杨树人工林的灌溉与施肥管理。
杜仲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杜仲机械化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系规模化机械化高效播种育苗技术,可大幅提高播种效率。疫情期间,杜仲团队提出一系列抗击疫情支撑春季生产的管理技术要点和对策,其机械化播种与造林,大大减少了疫情对林农和相关企业造成的损失。
油桐属根系发达的速生经济林。可是油桐苗木移栽会影响树形培育,进而影响出油率。研究团队根据油桐遗传力强、变异小的特征,创新了可显著提高春季造林成活率、大幅度降低育苗成本的直播造林技术。疫情期间,该团队创新了油桐延迟沙藏播种及造林技术,在邵阳市油桐基地直播造林,1000亩油桐成活率达95%。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一直借用农业植保机械。2000年,周宏平团队开始研究林木保护技术与装备及其智能化,其“林业病虫害防治低量高射程喷雾技术与装备引进”创造性地突破了“高射程”“强穿透”“高附着”“快速高效”等核心施药技术,有利于我国林业病虫害高效立体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