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在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04陈宁李准
陈宁,李准
1.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外四科,山东济宁 277606;2.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外二科,山东济宁 277606
虽然外科手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具有相对稳定的效果,但仍然会有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存在。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挽救性的手术方式, 其在治疗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 我们通过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的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地探讨相关患者的治疗模式。 随着未来手术技术的成熟与假体工艺的技术改进,创伤程度更好,术后活动度更加好的治疗方案必然成为今后的主流选择。 该次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所展开,选取该院2018 年1—12 月间收治的90 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所收治的90 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 并且按照手术方法差异将其划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观察组)和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对照组),每组45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29~59 岁,平均年龄(41.1±1.2)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龄31~58 岁,平均年龄(40.7±1.4)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出现了典型的关节疼痛、关节僵硬、行走跛行等现象。
排除标准:患者已经被确诊为其他骨科疾病。
所有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的对比方面, 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内容全部得到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后展开,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并做好术前髋关节Harris 评分。 术前行常规血常规、 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 线平片等检查,必要时进行CT 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案。 对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明确, 如果有感染或股骨头坏死现象或神经损伤则做好记录。排除手术禁忌后,术前30 min 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让手术能够达到最大需要浓度,常规备血。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 按照患者骨折分型差异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髋臼侧选择珍珠棉微孔压配固定,股骨侧选择骨水泥固定,并且按照股骨颈直径确定假体型号等。 在中心定位导向器的辅助之下,沿着股骨头、颈中心进入导针,之后将骨水泥置于股骨头表面与假体表面,然后持续加压至骨水泥固化。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手术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患者取健侧卧位,作以大转子为中心沿股骨干轴线直切口,暴露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在两者之间纵行切开。利用电刀向远侧、腹侧切开,附着于大转子上部分。在确定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的骨缺损类型后, 明确最终的内固定区域和股骨头坏死范围。 完成关节置换之后复位髋关节,检查患者的关节稳定性、活动情况后,确认无误后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两组患者在术后都进行心电监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给予抗生素和抗凝药物来预防感染。 术后1~2 周内可以在辅助下开展部分行走训练,术后12 周可以开始负重练习。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展开相应的随访工作, 了解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分析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
髋关节功能评定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以假体的松动、磨损、骨盆倾斜、股骨颈骨折程度作为判定依据。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指标
在术中各项指标的对比方面,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上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更好,说明患者手术指标较好, 能够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其他问题。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数据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index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数据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index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 值P 值150.0±11.4 204.7±10.9 3.356 0.004 698.0±22.7 941.4±19.9 3.780 0.001 110.2±6.3 95.5±5.8 3.268 0.005
2.2 髋关节功能
在髋关节功能方面,观察组的优、良人数比对照组更多,说明患者手术后的髋关节恢复状况优秀,活动度接近于正常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对比Table2 Comparison of hipfunction eu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髋臼骨折是因为高能量严重暴力所产生的创伤情况,例如交通事故伤、超高空坠落伤等[1]。 这种骨折类型是骨盆骨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关节内骨折,具有两者共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求。 临床治疗原则上遵循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 对于患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 但由于该手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即便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进行治疗,仍然会产生一些术后不良反应影响远期疗效[3]。 在相关的研究内容中也提到了髋关节置换术对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比较突出,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非重体力劳动者有更好的效果,假体10 年生存率达到了90%。但对于某些年轻患者而言,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效果不足的缺陷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恢复。如某些粉碎性骨折并出现关节面破坏的患者, 即便进行早期有效处理,仍然会产生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等现象[4]。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150.0±11.4)min、术中出血量(698.0±22.7)mL、 髋关节屈伸活动度(110.2±6.3)°,明显优于对照组(204.7±10.9)min、(941.4±19.9)mL、髋关节屈伸活动度(95.5±5.8)°(P<0.05);在髋关节功能方面,观察组的优、良例数比对照组更多,说明患者手术后的髋关节恢复状况优秀, 活动度接近于正常水平 (P<0.05)。 在髋关节功能方面, 观察组的优、 良例数41 例(91%)比对照组33 例(73%)更多(P<0.05)。 这与刘传法[5]的研究结果 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Ⅰ组的优良率100.0%高于Ⅱ组84.0%(P<0.05),基本一致。
观察组无论是在术中指标还是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都优于对照组,这说明手术的整个过程更加稳定有效。完善的术前计划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 同时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我们在手术前应做好各项检查,排除潜在感染因素。如果在化验检查中产生异常情况,不可贸然直接手术,需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6]。 在完善影像学资料的前提下,更好评估患者骨折类型和骨折愈合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骨缺损或内固定物妨碍现象, 也应该考虑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拟定其他手术计划[7]。
和常规THA 手术方法相比, 创伤性关节炎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 假体稳定性和内固定物的存在也是导致潜在感染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甚至会导致神经血管的损伤情况[8]。 在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如果患者畸形情况不严重,可以选择方便手术操作的入路,减少对软组织做松解的相关原则,保证之后的恢复效果,减少脱位现象[9]。
在并发症防治方面, 在术中利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利用常规抗生素和抗凝药物预防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于患者的假体类型和骨折愈合情况展开分析后, 在术后短期内就可以在床边进行肌肉收缩练习和关节被动活动锻炼。 所以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等不良表现, 在保守治疗一段期间后,均可以恢复正常生理功能[10]。当然,目前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方式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但是我们在确定避免手术创伤的方法之后, 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并发症控制,减少手术损伤,让治疗过程更趋向于微创治疗, 辅以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髌关节磨造和关节软骨愈合,并利于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 患者的微循环可以得到改善,其生活质量也可以得到保障,更快地适应社会角色,重新具备社会生活的相关功能。
综上所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恢复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