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2020-08-04舒红兵陈晓安雷应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康养养老

舒红兵,陈晓安,肖 亮,兰 玛,雷应朝

(1. 中国工商银行 四川省分行管理信息部,四川 成都 610011;2.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康养产业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涵盖了诸多业态类型,不仅是产业链,又是生态链,更是民生链。近年来,国家对康养产业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伴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康养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民生补短板的重要内容,是多地产业布局的优先选项。四川省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强省建设,推动攀西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怡人的气候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攀西具有发展康养产业的先天优势。

目前攀西康养产业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政策碎片化、产业链不完整、专业人才匮乏、自身经济基础较落后、交通条件较闭塞、配套承载力不足、企业盈利不稳定等现实困难,仍属于金融支持的薄弱领域。在攀西这样一个民族性、区域性和产业性复杂的地区发展康养产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不可或缺。研究构建更加完备的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既能解决当地金融资源缺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又能为其它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综述

针对康养产业和康养领域的金融服务,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领域。

(一)对康养产业的界定

康养概念很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医学中。2014年12月份,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全国率先提出“康养产业”这一概念。目前,我国康养产业并无统一的标准化界定,政界和学界多将康养产业与老龄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或直接等同于大健康产业(王赵,2009[1];任宣羽,2016[2])。一些研究从资源载体或产品形态角度对康养产业进行分类,虽有差异但共性很多(吴耿安、郑向敏,2016[3];周亦波,2017[4])。

本文认为,康养产业是各类经济组织遵循新发展理念,依托不同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与养老相关需求所提供各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总和。

(二)对康养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理论界到实务界,都看好康养产业价值链延展对服务美好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直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美国健康产业作为第五大产业、占GDP的比重达15%不同,我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5%,未来仍有极大的追赶空间(曹国厂,2016)[5]。谢诗晓(2018)[6];郇波等(2019)[7],甄新伟、张初霞(2019)[8]分别指出了我国康养产业和医养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三)对金融支持康养产业的研究

目前,具体到金融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的研究较少,而从老年金融特别是健康保险角度探讨的比较多。金融创新通过各种传导效应,成为康养产业发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大助推器(高妍蕊,2017[9];姜艳,2018[10];潘家华等,2018[11])。反过来,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实践舞台、拓宽发展空间(李国平、朱昱玮,2018[12])。康养产业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投入较大(蒋永穆,2018[13]),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卜从哲,2018[14]),因此发展康养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潘家华,2018[1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程臻宇,2018[16]),促进政策资金与多种投融资渠道结合(罗忠林,2018[17])。总体来看,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仍在加速整合中,医疗保险跨省统筹仍在路上,以房养老未被社会大众认可,而北京等发达地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与攀西地区又存在很大差异。

(四)对攀西地区建设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

从攀西地区建设来看,无论是此前的多点多极发展战略,还是近年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四川省在区域经济地理布局上始终将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作为协同发展的经济区看待,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郑备(2006)分析了四川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空间协调问题,提出了攀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18];吴宏放(2011)提出了加快攀西城市群建设的基本路径[19];肖亮(2014)提出了攀西经济圈“双核、两圈、两轴”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20]。不过,庄耀翔、郭将(2018)[21],谢宜章等(2018)[22]等指出,区域经济合作中可能存在经济梯度、利益倾斜、机会透支等问题;赖琳(2018)探讨了攀西地区康养旅游竞合问题[23]。

从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研究看,四川康养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15)从资源环境和生态康养的“六个维度”,提出了攀西发展康养产业的政策建议[24];吴振明、周江(2016)探讨了攀西建成四川特色经济增长极的路径[25];刘祖金、张帆(2016)基于交通视角探讨了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26];王小军(2017)提出了加快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27];史晋娜(2019)则对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进行分析[28]。

总体来看,从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观点比较零散,针对性也不够强。

二、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康养产业的政策环境较为有利,经济基础有所夯实,社会需求正在释放,技术支撑日益强大。攀枝花市、凉山州正着力推进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构建“康养+”发展新格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康养产业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一)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

1.国家康养产业政策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从市场准入、土地保障、财税支持、机构设置、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康养产业发展[29]。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设了老龄健康司、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民政部则新设养老服务司。

四川省也结合自身情况,在《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2)》《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出了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

2.国内康养市场需求加速成长。人口老龄化攀升下的巨大康养需求。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见图1),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2600万。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65周岁以上人口为3.41亿,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34.9%和24.41%。

图1 2005-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情况

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全面健康的向往。我国国民中76%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70%有过劳死的危险,20%患有慢性病(庞国芳,2018)[30]。2019年全球约4.63亿20-79岁成人患糖尿病,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高达1.164亿,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31]。亚健康群体对森林康养、康复运动等康养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多。

我国现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现阶段我国推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日间养老;3%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公寓等机构专业养老。但这一模式面临着人口高龄化、疾病慢性化、家庭空巢化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形势,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不断被弱化,机构养老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全社会对健康养老产业的需求较为急迫。

3.攀西康养产业资源得天独厚。一是适合康养产业的“六度空间”[24]。温度上,攀枝花年均气温20.3℃,凉山州年均气温17℃,均属于人体最适宜的温度(18-24℃),年均日照超2500小时。湿度上,安宁河谷年均湿度在人体最适宜的健康湿度范围(55%-65%RH)内。海拔高度上,攀西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属于最适合人类健康长寿的海拔(1000-1500米)范围。优产度上,安宁河谷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粮仓、第二大蔬菜基地和唯一的亚热带水果产业带。洁净度上,攀西全域空气质量较高,环境较好,尤其适合呼吸系统病患者静养。绿化度上,攀西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的平均水平,负氧离子浓度较高,适合发展康养医疗。二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攀西大裂谷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神秘而美丽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物资源。攀西是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航天文化、“三线”建设文化以及红色文化都比较厚实和鲜明。三是三省市结合部区位优势。攀西位于重庆、四川、云南等西南3省市(2018年末3省市人口规模占全国的11.60%)的地理中心位置。

4.攀西康养产业先发优势彰显。一是康养诊疗和照护能力显著提升。攀枝花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和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两地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300多家,卫生技术人员3.6万多人,三级医院12家,康养床位3万多张。二是康养客群稳步扩增。2018年,凉山州接待游客达4595.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6.67亿元,过夜游客1333.42万人次;攀枝花市旅游总收入337.5亿元,同比增长20.8%,接待游客2566.36万人次。从外地入攀过冬的候鸟老人,由2013年的3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5万人次。来攀西置业的康养客户除省内及周边省市,还包括北京、上海等远距离省市客群。三是康养引资引智成果丰硕。攀西已打造了普达阳光等多个健康旅游综合体,引入米易太阳谷等项目,吸引法国DLBT集团等国际康养巨头和川投、川发展省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与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及北京301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院开展合作,设立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和陈孝平院士工作站,加强康人才培养与引进。四是“康养+”战略初见成效。攀枝花市持续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创新发展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新型业态,加快打造世界级钒钛材料基地和国际阳光旅游目的地。凉山州把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发展,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在带动农户增收和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较为明显。

(二)攀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顶层设计和发展定位的不足以及自身自然气候、人文环境、产业布局和承载能力,攀西康养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序开发,康养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偏弱。

1.顶层设计不健全。目前攀西康养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尽管口号有了、宣传做了、会议提了、媒体报道了,实际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但攀西尚未出台过一个完整、权威的康养产业发展决定或者规划。康养产业未明确纳入国家相关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及产业目录,缺乏规范且统一的产业发展标准和行业监管机制,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等行业规则尚不完善。中央和四川省下达的项目资金也没有单独的康养资金;国家部委文件更多是从养老和大健康角度出发,对康养地产的关注较少。我国多项老年政策制定的随意性、碎片化问题较为严重,使得当前我国康养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导致攀西农业、林业、体育、医疗、旅游、教育、餐饮等产业并未因为实施“康养+”战略而享有任何差异化的政策支持。而顶层设计上的不健全,自然而然反映在了行业管理机制不畅问题上,即攀西康养产业体制机制构建不到位。康养产业涉及卫健、民政、人社、医保、住建、文旅等诸多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工作重点不同,对康养客群认知难免存在本位主义,导致了管理职能难以到位、资源配置难以优化、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缺失、服务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康养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使得康养市场乱象频出。如部分养老地产缺乏配套的医疗、护理服务,脱离了养老属性,沦为了变相卖房;个别养老理财投资产品精准诈骗老人,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以“养老服务”为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老年人收取高额会员费、床位费等行为,致使养老产业成非法集资高发领域。

2.发展定位摇摆。近10年来,攀西康养产业的奋斗目标先后有四川省、西南地区、全国性和国际性康养旅游目的地。不同的产业发展定位,意味着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客群选择、不同的企业规模和品牌策略、不同的配套支撑和资源承载。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使得攀西部分康养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而成本较高。而高成本必然折射在高定价上,如华方米易颐养中心、都喜公主普达养生度假村等的康养服务价格基本上都在人均5000元左右。但2018年成都市、攀枝花市、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42、31044和26386元,面对过高的康养定价,康养客群的消费需求明显受到抑制。同时,攀西康养产业面临省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急需提升软硬件条件。携国际旅游岛政策红利的海南省,携京津冀一体化之利的秦皇岛市,携区位优势和经济辐射力的济南市、青岛市、深圳市等地均积极发展康养产业,给经济上落后、地理上偏僻的攀西带来很大冲击。从我国“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来看,2018年北方的秦皇岛市旅游接待总人数6251.24万人次,总收入824.87亿元,均两倍多于南方的攀枝花市。

3.交通瓶颈问题。交通是制约攀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外地康养客群进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颇高。攀西铁路运力不足,尚无1条高铁,主要客源地城市中除昆明与攀枝花间开通动车外,成都往返攀西的火车通行时间过长且票源紧张,重庆到攀西并无直达列车;高速公路尚未成网,仅有1条高速公路,凉山州17个县市中仅3个县市开通高速公路;当地机场进出航线较少、票价较高,且保安营机场独特的河谷高山气候极易影响航班正常起降。

4.工业与康养产业的矛盾。与凉山州将旅游业列为首位产业的单纯性相比,攀枝花市提出要打造钒钛与康养两张名片,但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工业污染问题不可避免会影响康养产业的市场形象,工业发展与康养旅游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作为国家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但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较散的企业分布、较短的经济效益时间都使得工业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攀枝花酸雨频率经常位于全省城市首位,冬季逆温层较厚导致冬、春两季PM2.5污染浓度较高。

5.季节性经营问题。攀西的气候特点使得康养产业呈现突出的季节性经营特征。攀西冬季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容易形成干旱天气,苗木不易存活;降雨则集中在每年6月份至10月份,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外地客源集中于冬季、春节,以享受阳光为主,宾馆酒店住宿需求旺盛。而在其它时间,外地客源下降明显,宾馆酒店订单平平,使得康养相关企业的员工和设施设备闲置率较高,盈收不稳定(见图2)。

图2 2017年攀枝花部分星级宾馆营业收入及客房出租率走势

6.康养产业承载能力较弱。攀西属欠发达地区,既缺经济规模支持,更缺人口支撑,使得康养产业承载能力较弱。2018年,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仅为1533.19亿元和1173.5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4%和7.5%,均低于全省8%的增速,合计占全省GDP的比例仅6.65%;常住人口分别为450多万和120多万。攀西经济上的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账,使得医疗和教育资源总体依然落后,县乡医疗卫生、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有效保障外地康养客群高峰流入时的水电气供应和粮油蔬菜供给。

7.配套环境仍存短板。旅游环境打造上,攀西虽然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特色产品的打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在全国树立起品牌影响力。域外客群对攀枝花的认知更多是工业城市形象,还停留在“三线”建设重要基地层面,对“中国阳光花城”的接受度还不足;对凉山的认知更多是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不自觉对其康养接待能力打上折扣。在四川力推“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这一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的背景下,攀西的旅游资源优势存在被矮化、弱化的风险,面临成都、雅安和乐山等地依托人文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康养客群的激烈竞争。人才培养上,攀西本地康养相关人才的培养依然有限,而攀西对域外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又明显弱于一线城市和省内除甘孜、阿坝之外的其它地区。而我国康养产业相关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师资力量有限,护理专业人员不原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使得老年护理人才更加缺乏。配套服务业上,虽然攀西已开始规划建设康养产业园区,但从普达阳光、米易太阳谷等项目的选址来看,康养项目分布较为零散,周边学校、医院、购物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并不齐全。调研发现,攀枝花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民居旅馆未能达到《攀枝花市康养民居旅馆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基本要求》规定。文化融合上,本地居民对外地居民在购物、乘车、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抵触感较强。社会治安上,攀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治安错综复杂,黄赌毒问题较多,防艾形势较为严峻。

三、攀西康养产业金融服务供给状况成因分析

在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引导下,各家金融机构对康养产业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高。如工商银行将康养产业列入重点支持的幸福产业之一;农业银行将养老金融明确为7大战略新兴业务之一;多家保险公司除开发养老保险产品、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外,纷纷参与创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但当前,金融支持攀西地区康养产业的生态体系比较脆弱。从金融需求来看,攀西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地下管廊、停车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旺、建设成本高、资金缺口大。从金融供给来看,攀西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禀赋相对稀缺,资金外流倾向较为明显,保险公司参与程度低。2018年末,攀西各项存款合计3170.66亿元,贷款合计1721.57亿元,在全省的占比分别为4.10%和3.11%,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在全省的占比(6.65%)。截至2019年7月10日,四川省124家A股上市公司中,攀西注册企业仅攀钢钒钛和西昌电力两家。

金融机构对攀西康养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5难1缺”上。

(一)康养企业盈利难

图3 攀枝花康养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状况

攀西特有的季节性特点,康养产业资金投入巨大、财政支持相对不足,投资回报期较长、服务质量要求较高,且本地优质中小学偏少,医院床位相对有限,导致外地客群季节性康养居多,员工和相关设施设备在冬季与节假日之外的其它时间里闲置率较高,企业要么处于亏损状态,要么处于微利经营,导致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不足,难以满足银行还本付息要求。而财政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又存在公私有别的问题,并未形成以老年人或养老服务为中心的补贴理念,导致民办、公办养老机构生存“冰火两重天”(杜鹏、王永梅,2018)[32]。整体来看,攀西多数康养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分布零散、配套缺乏、客源不稳定等问题,尚未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产业分工,仍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多数康养服务机构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类型康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有核心主体价值和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设计,产品雷同度高,定位不准确,资源整合度不高,配套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导致客户体验和美誉度不高,要么处于亏损状态,要么处于微利经营(见图3)。而公建民营、长期租赁物业等等轻资产康养项目主体依托政府扶持可实现连锁化扩张,但总体处于薄利状态,纯商业化运作盈利仍有难度。受制于体量小、经营风险大、缺乏抵质押物增信手段、信息不透明、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健全、发展参差不齐、行业整体风险较高等固有因素,民营小微康养企业很难符合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即使获得融资,也需要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二)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

攀西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准福利机构的性质,存在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粗放、财务不透明等问题,盈利能力较低,偿债能力偏弱,难以获得承贷主体资格。为享受养老服务领域土地使用、水电气优惠及相关政府财税优惠政策,多数养老机构选择注册成为社会服务类养老机构,因而在公司治理架构、营收能力与盈利状况等方面都较难满足银行的授信准入条件,难以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承贷主体。公益性特征也使得攀西康养企业土地等资产抵押存在障碍。《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三款均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抵押。

(三)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

由于政策上对康养地产项目没有明确界定,商业银行更多以一般房地产的信贷准入标准审视攀西康养地产,而房地产业又属于银行信贷严控领域,这都导致攀西很多中小康养地产企业难以获得银行授信。攀西引进的康养企业中不乏央企和国企,但基本上未专注于康养,以康养为名开发房地产的居多。当前,攀西部分康养项目前期投资额巨大,以房地产开发模式介入养老,以房地产销售平衡养老项目投入的可持续性存疑,部分项目的开发商并无养老运营经验,核心照护服务缺失;部分项目定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偏差,项目建设规模远超市场容量;部分企业涉及多领域跨业经营,过度融资和关联风险突出;部分康养企业的住房项目投资失败,民间融资涉诉最终导致银行致使贷款劣变,既给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严重负担,又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资产交易流转难

攀西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完善,资产交易流转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处置养老机构固定资产时面临较高的社会道德风险,出于社会声誉考虑,大多不愿将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即使养老机构土地、房产权属清晰,但出于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抵押资产在处置变现时存在较大困难。

(五)信贷风险分散难

养老服务机构投资回收周期长,经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造成银行业对养老服务行业信贷授信更为谨慎。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明朗,企业盈利模式未经历市场检验,部分企业借养老项目名义从事房地产开发,增加了项目投资辨识难度及风险。多数类似长期持有型物业经营的重资产康养项目自身经营净现金流在贷款期内无法覆盖本息,需要依靠项目销售或股东综合经营收入平衡资金。攀西当地政府虽高度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上下了很多功夫,但各级财政对康养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有限。攀西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基金,但风险承载力有限。

(六)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

1.医保跨省异地结算仍存障碍。虽然川渝滇黔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系统已于2019年底启用,但目前仍处调试阶段,且首批参与试点的医院和药店覆盖有限。而医保跨地区结算上的诸多障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衔接尚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省外康养客群来攀西消费。

2.当前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结构严重失衡。2008年至2017年,我国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在三大支柱中的比重远高于其他老龄化阶段相近的国家,保持在65%水平上,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占比保持在18%左右,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占比较小、参与度较低,养老功能名不副实。税延商业养老险试点政策虽已出台,但个人税延养老保险刚起步,全国参保人数不足10万人,而金融产品作为第三支柱的相关政策还有待明确。

3.商业保险的参与不足。保险具有与养老产业天然的融合优势,已经成为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但政府尚未将商业养老保险列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发展行业,并制定专门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黄洪,2019)[33]。国内保险公司目前对攀西康养产业的介入较少,也尚未在攀西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四、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的本性是流向洼地,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因此改善金融对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的支持状况,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3方合力,以革命性思维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金融服务格局,着力打造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主导、金融支持的康养产业市场体系。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

1.完善顶层设计,明晰攀西康养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定位。一是制定更高层级的攀西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攀西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性推进“康养+”战略[34]。二是明确康养产业牵头部门(可在省级和市州层面分别成立康养产业发展办公室)和配合部门职责,避免低价供地和泛房地产化,严厉打击以养老服务名义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保健品”等违法行为,突出解决康养产业发展中的形象不好、政策不活、配合不足等问题。三是完善以实施家庭照护支持政策为基础、以发展专业照护机构为支撑、以建设适老照护环境为保障,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为依托,构建照护为重点、预防照护康复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的全方位政策衔接,提升攀西康养产业治理的法治化、市场化能力。四是明确工业与康养产业的区域界线,明确康养与钒钛产业间的布局界线,将康养产业布局集中于环境污染相对较小、植被覆盖率更高、可开发用地更充足的安宁河谷地带。五是科学评价攀西康养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准确评估所扎根的经济社会环境、可吸引的潜在客群规模与层次、可承载的消费群体峰值,明确攀西康养产业的发展定位和阶段路径、客群定位和配套支撑、品牌定位和产品设计,明确攀西主要城市的发展定位,明确攀西康养产业不同规模、不同业态企业的发展定位。六是在四川省已出台的康养森林基地评定地方标准和攀枝花市已发布的康养产业地方标准等基础上,推动在更高层面出台康养产业标准和职业标准体系,加强康养企事业单位认定,加快人才认证、服务认证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增强攀西康养产业信息透明度。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攀西康养产业的外部营商环境。一是加大向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购买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养老等服务的力度,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适度扩大康养土地供给,并在不改变规划性质的前提下,允许盘活利用城镇现有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办公用房、培训设施及其他设施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二是突出解决制约康养产业发展中“进不来”这一卡脖子问题,以实现体系化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景点间、市区到郊县、县城到乡镇、景点到医疗机构的公共交通便捷性,大幅压降周边城市客群的往返时间。三是全面放开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资限制。保障康养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提升区域医疗、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打破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壁垒,积极支持各类公办医院在扩、改、迁建中投资建设医养结合康养中心,支持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攀西建设医保结合的养老综合体,支持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中兴建康养设施,支持域外学校来攀西投资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老年学校,鼓励养老机构探索各类跨界养老商业模式,鼓励地产与养老、医疗机构配套结合,发展以普惠为主,以中高端并行的康养综合体。四是着力破解制约康养产业医疗消费的关键性问题。积极抢抓国家正在推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机遇,推动跨省结算的便利化,提升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托管凉山及昭通部分县级医院的协同效率,实现社保连通、结算畅通,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允许病人合理流动,搭建政府智能云平台,让大数据与大健康、大养老实现无缝对接,突出解决康养产业发展中医疗消费“住不起”“账难报”等问题。五是大幅提升医疗、教育、水电气、宾馆、粮油蔬菜、污水垃圾处理等康养产业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进域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升本地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学质量;发挥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引领作用,着力改善县乡医疗服务条件,构建多样化的康养专科医院,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有效缓解康养客群看病“三长一短”(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问题;大力解决城市建设欠账问题,加快地下管廊建设,提升水电气等在康养高峰期的供给保障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宾馆酒店、民宿民居与农家乐整体服务和接待能力,积极引入知名高端酒店品牌进驻,加快打造一批品牌连锁经济型酒店、度假精品客栈;加强康养客群流入的动态监测,及时指导商户在康养消费旺季做好粮油蔬菜等物质的储备和供应,有效平抑市场物价上涨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充分用好相关省级基金及专项资金,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六是加快康养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空间,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形式,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康养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康养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待遇保障机制,完善资质管理、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体系,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突出解决康养产业“没人干”的问题。[35]七是为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或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对银行向攀西康养产业相关企业发放的贷款给予利率补贴和风险损失补偿。支持保险公司依法依规在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院、门诊、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健康保险等具有医养结合保险产品,将职业责任险的参保范围从医务人员拓展至各类护理人员,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八是擦亮特色品牌,继续在中央级媒体上宣传好“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和“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等康养品牌,抓好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主动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城市推介会、精品赛事、节庆活动等,吸引更多客群来攀西常住,引导域外资本来攀西投资[36]。九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巩固森林覆盖率、提高乔木存活率,维护森林康养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净化社会治安环境,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涉黄、涉黑、涉赌、涉毒及社会治安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

1.支持康养龙头企业并购扩张,提升智能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随着社会迈入智能开放共享商业时代,以社保支付方和保险公司为核心的价值网络将逐步向以病人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网络转变,技术进化、网络智能、精准医疗和国际化将深刻影响康养产业的产品内涵、价值模式、市场空间,这也对攀西康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提升康养产业集中度和美誉度为目标,通过并购重组与集聚效应,推动康养和医疗、教育、旅游、文化、商业等产业的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进而提升攀西康养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37]。

2.创新共赢商业盈利模式,着力破解季节性问题。专注康养主业,积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康养客群的市场调研,精准识别客户、定向吸引客户、专业服务客户,开发有竞争优势、有人才保障、有品牌信誉、有配套支撑的康养项目和康养产品,规范发展康养地产,大力推进康养产业供给侧改革。牢记“做生意是要本钱的”,在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培养核心人才团队、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下功夫,通过群落化、联动式发展破解单点式发展问题,构建康养可持续盈利模式。积极培育文化、体育、信息、家政、住房租赁、汽车租赁、夜间经济等消费领域和消费商圈,为康养客群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需求提供更多资源,打通衣、食、住、行、用、游、购与医、养、康、体、育、学等康养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康养客群延长就医、疗养、旅游、购物的时间,推动形成康养、文旅与休闲三位一体的供给侧产品结构,宣传好攀西在夏季气温相较成都和重庆更为凉爽的优势,让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三)转换切入点,走出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新路径

1.跳出项目融资局限,拓展承贷主体范围。如前所述,当前攀西纯康养项目不一定能满足银行的抵质押和还本付息要求。但跳出单个项目或项目公司本身,从项目公司控股股东的企业整体角度看,金融机构完全可根据集团公司的经营状况予以支持。金融机构可根据集团公司的经营状况予以支持,从而借力其域外知名企业的母公司信用支持攀西经济社会发展。银行应积极支持股东实力雄厚、综合偿债能力强、行业地位较高、综合实力较强、具备长期养老服务运营经验的集团公司在攀西投资建设甲级医院、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等各类康养项目以及为康养配套的学校、交通基础设施、水电气供应、农产品种养殖和深加工等项目,特别是中央基建投资、产业基金、PPP模式等扶持的养老服务项目[38];积极响应具有稳定现金流和消费客群的各类医疗机构在攀西投资兴建医养结合康养产业项目中的融资需求,支持攀西公办医疗机构扩、改、迁建项目;加强与政府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有效整合内外部信息,从康养产业价值链出发,依托核心骨干企业的信用,开发适应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破解民营康养企业融资难问题。

2.跳出初创融资束缚,转向扩大再生产融资。对于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经营风险较高、市场影响力较弱、现金流波动性较大、商业模式不成熟的康养企业,银行信贷作为借贷资金确实很难进入。但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经营管理基础和市场影响力,且前期已形成较为稳定现金流和消费客群的康养企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完全可以支持它们提升经营档次、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拓展经营范围。

金融机构可大力支持具有明显规模和诊疗优势的公立医院,择优支持差异化竞争力突出、具有民办公助性质的营利性医疗机构龙头及具有国际先进医疗管理经验和高端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独资医院。稳妥支持与社保、民政或卫健部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运营主体择优支持民办康养企业发展,优选项目股东实力强、管理规范、项目运作经验丰富的核心客户,优选项目资本金比例高、项目目标市场定位准确的康养服务项目。大力支持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养生领域转型以及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建设,重点跟进当地政府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服务站转型成为养老养生机构的项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以康养客群入住的现金流为依托向相关服务机构发放信用贷款。

3.跳出法人融资局限,关注个人金融需求。满足康养客群的金融需求,就是支持相关康养企业在攀西创业兴业。金融机构要从战略层面挖掘市场潜力,做好国民养老意识的培育,充分发挥养老金融、金融投资、精算服务、风险管理等优势,综合年金领取、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法律顾问、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养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养老资产管理体系,引导个人客户投资养老,支持攀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9]。各类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要积极构建金融+康养+科技的综合服务体系,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推进康养相关行业商户上线运营,在为攀西康养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便利和金融知识的同时,帮助企业拓展康养消费场景、深度挖掘客户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促动“商户、消费、康养”三方联动;除协助攀西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康养相关政务服务外,可挖掘与各类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业务合作空间,积极借助银社一体化网点,提供智慧医养护一体化金融服务。不断扩展金融社保卡的应用场景,积极向公共交通、图书借阅、休闲旅游、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应用拓展。借鉴杭州等地的先进经验,支持在攀西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协助建设居民健康服务综合信息网。

商业银行要在老有所居(如住房信贷)、老有所养(如理财产品)、老有所医(如健康银行)、老有所学(如老年课堂)、老有所游(如特色出国金融服务)、老有所乐(如老年文化才艺大赛)和老有所享(更多惠老敬老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康养个人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满足域内外客群在攀西的购房需求,加大跨地区公积金贷款支持力度,进而支持攀西康养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在目前面向老年客户推出的专项理财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基础上,为康养客群提供健康管理、财产保障、法律顾问、增强型健康体检、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指数、养老理财计划、养老基金定投产品在内的财富管理服务。通过与各类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及网点敬老服务,为康养客群提供窗口优先、费用优惠等老年专属权益以及挂号、问诊、体检、洁牙、咨询等衍生权益在内的全方位健康便捷服务,打造“金融+健康”一站式服务平台。

保险公司要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在总结评估成都等地试点经验基础上,在攀西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充分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面向康养客群推出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团体养老保险等产品及配套的健康管理服务。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群体养老保障需求,积极探索发展相关综合养老保障计划。

信托公司可推出养老金信托、保险金信托、养老财产信托、养老消费信托等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投资理财和康养消费需求,完善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综合服务。

4.跳出信贷融资局限,开拓综合金融服务。银行信贷只是金融服务的一个方面,而且准入条件和监管要求较严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可以联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在支持攀西康养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金融机构要以促进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畅通、助力医养护协同发展为宗旨,为攀西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受托管理、账户管理、资金托管、投资管理、养老金代发、顾问咨询等全面金融服务。创新康养产业动产、不动产、股权等抵押担保模式,探索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推广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投贷联动、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养老资产支持证券、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要跳出传统信贷思维,探索利用银行卡、银团贷款、投贷联动、股权融资、内保外贷、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工具,提供商行+投行、融资+融智、境内+境外、线上+线下、保险+投资、市场+商户、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本市场的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全体系、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对攀西医院、学校、铁路、机场、公路、水利、通讯、物流、水电气供应、旅游景区、地下管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可通过直接购买、投资建立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或投资参股与其它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积极介入攀西康养产业。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为养老机构的运营提供风险保障,从而为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保障(林熙、林义,2010)[40]。借鉴宁波经验,在攀西试点全域旅游综合保险。

猜你喜欢

康养养老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推进康养产业党建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