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修建川陕公路秘闻

2020-08-04何广华何明圆

红岩春秋 2020年7期
关键词:筑路广元民工

■何广华 何明圆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军强占东北,虎视华北,染指华东。同时,日本加快对华经济侵略步伐,重点开发华北,企图将东北与华北连成一片,构建日本在华经济基地。为此,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华北经济提携计划”,强迫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答应。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经济侵略行为,迫于巨大的军事压力,国民政府一方面与之周旋,另一方面按照计划加大国防经济基础建设,动员和组织金融界投入巨资,力争在战争前完成更多战备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浙赣铁路、钱塘江大桥、川陕公路等。

当时,国民政府设立重庆行营管辖西南各省区,揭开了建设抗战大后方的序幕。然而,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进出四川的交通非常困难,只有一条长江,而途中百里三峡滩多浪急,江窄山高,运输困难。为此,国民政府决定秘密修建川陕公路。

征集民工

川陕交界“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北有分隔南北气候的高耸秦岭,南有“剑门天下壮”的雄伟大巴山。纵深九百里,隔绝川陕,数千年来只能以栈道与骡马道通行。

1934年10月,蒋介石下令由成都平原向北打通大巴山,将公路修进陕西汉中,与正在赶工的西汉公路衔接,就成了凿通九百里蜀道的川陕公路。

川陕公路由国民政府总策划,川陕两省政府负责,四川公路总局承建,川陕公路总段工程处具体实施。川陕公路自成都经绵阳、剑阁、昭化至广元与陕西交界的七盘关止,总工程师是曾和詹天佑一起参加京张铁路、杭江铁路设计施工的万希成。

1935年6月12日,四川公路总局工程师洪文钰率队从成都出发,开始踏勘川陕公路全线,揭开川陕公路建设序幕。川陕两省政府制定的《川陕公路义务征工筑路实施纲要》规定:“凡征工区域内除老幼病残妇女外,均有应征义务,一切应用工具由民工自带,不得违抗。”要求公路沿途11个县成立义务征工筑路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席,负责提供民工。11个县总计派遣民工17万人,其中广元县5万人、昭化县2万人,占民工总数的41%。

沿途各县接到省府命令后,立即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召开会议逐一落实,并组成民工队伍,由县长亲自带队前往筑路工地。广元县政府令说:“各区民工务于9月25日到达工地,若有民工饿死者,由该管区保甲长顶替。”

◇古蜀道示意图

这一年,川北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地里庄稼受损严重,粮食普遍缺乏,不少人剥树皮、挖野菜充饥。筑路民工来到工地,有的带来一点粮食,几天就吃光了,有的空手而来,希望工程处发粮。但川陕两省事前明文规定,民工自带粮食修路。这样一来,工程处弄来的粮食只是作补贴之用,且不敷使用。民工饿着肚子干活,实在无法忍受,有的逃跑,有的生病,有的死去,严重影响工程施工。据广元县统计,短短数月,民工饿死、伤亡者达几百人。

万希成是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国铁路和道桥建设的先驱者。他在广元工区发现情况不妙,随即向四川省公路局报告:“有的食白泥充饥而毙命者,日有所闻。至于饿殍载道,无时无之。民工无粮逃散者甚多。这一来工期大受影响,请总局立即派人调查处理。”

四川省公路局接到报告,但没有钱买粮食支援修路,于是给重庆行营打报告,请求中央政府予以支持。重庆行营秘书长贺国光看了报告,电令四川剑阁地区专员田湘藩:“严令禁止,加以解决。”

田湘藩不敢懈怠,立即组织一批粮食运往工地,并坐滑竿前往广元工地视察。他召来几个县长在工地开会,说:“你几个的胆子实在大,想干啥?民工没吃的怎么干活?不管省里怎么说,现实问题必须由你们负责,要是完不成修路任务,要是耽搁了工期,知不知道什么罪?告诉你们,那是破坏国防建设,死罪!”

县长们唯唯诺诺,问田湘藩怎么办。田湘藩说:“什么怎么办?没有粮食,各自想办法解决,反正各县负责各县民工吃饱干活。”

凿开绝壁

川陕公路沿途雄关峙立,峻岭绵延。其中,广元境内山势陡峭,悬崖绝壁,根本无法修路。

第一处险境是七盘关。该地位于川陕交界处的七盘岭之巅,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只有从山脚到山顶盘旋七道而上的羊肠小道。经过中美工程师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绕开七盘关,从七盘岭山腰一侧另辟路径,逶迤盘旋而下,一举攻克七盘关。

◇1938年,故宫文物在川陕公路上艰难运输

◇1932年,骡车在秦岭山中

第二处险境是明月峡。这是川陕咽喉要道,山势奇险,峡高谷深。鉴于时间紧迫,筑路委员会组织民工在明月峡古栈道半壁绝崖上,用炸药、开山机等开凿出一道长864米、宽4.5米的凹槽,并在凹槽中设置了会车待避所,外侧设标桩为号,形成一道“老虎嘴”长廊,勉强可以通车,也是川陕路上最险的一段。

第三处险境是千佛崖。位于广元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17000余座。修川陕公路时,因凿崖开路,绝壁炸石,10000余座以上的造像被毁。

第四处险境是剑门关。剑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蜀北屏障,秦川咽喉。山峰“千里无土”,大多为裸露的岩石,形成一道天然城墙。为修公路,当年拆毁了雄踞千年的古关楼,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

经过10多万人历时一年的艰苦努力,1936年6月15日,川陕公路在鞭炮声中基本竣工通车。川陕公路穿越秦岭与大巴山,南起四川绵阳,逶迤北上,经剑阁、昭化、广元,出川入陕,抵达终点宁强县七盘关。

天堑变通途,其背后是民工巨大的付出。修筑川陕公路过程中,由于缺乏重型开山机具,爆破之后,还得动员民工人工修筑。

20世纪30年代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分为“包商筑路”与“征工筑路”两种。包商筑路效率高、质量好,但价格昂贵,征工筑路却能将成本压到最低。首先开工的北段西汉公路采用包商筑路,由裕庆公司招工修建,极盛时招工3万人,但成本太高。于是,南段穿越大巴山的绵(阳)广(元)段改为征工筑路。

◇川军经川陕公路赴抗日前线

绵广段是蒋介石亲自督促的重点公路,严令半年修筑完成,由重庆行营直接督责。时任剑阁行政督察专员田湘藩奉令部署,征集民工。

剑阁专署9个县,6个县在大巴山里,人口稀少,征工严重冲击民生。6个山区县里,以剑阁县征工最多。剑阁全县18岁到40岁的男性壮丁共30730人,征工19714人。被征召筑路的民工,不但生活自理、粮食自备,还得自带工具。一般民工自备“锄头一把,箢篼一搁,扁担一根,绳索一付,食粮20天及碗筷蓑笠等备用物”,还要优先征召铁匠石匠,“各自带应用工具”。

1935年9月20日,按保甲征集的民工整队到工地开工,炸药开山,民工整路,不到一个月就整出路基。10月18日,四川省公路局派出货车2辆、客车1辆,由成都平原驶入大巴山,走走停停,第四天开到剑门关,证实绵广公路已经能开汽车。

田湘藩以为即将大功告成,于是颁令限各段工程于11月6日之前完成,交由工程处验收,让民工“解役归农,以事种植,各区除留1000名民工继续整理路线外,其余遣散”。

然而,新式公路还要进一步整修到国道标准,其中最严格的是路面。当时公路分六级,川陕公路只是“泥结碎石”的第三级路面。即使要达到第三级公路,重重验收都是难关,必须全面加强。于是遣散民工无限延期,代之以蒋介石亲批的《义务征工奖励方法》,将工程奖金大幅提高。只是规格太高,土方石方实在挑不完,验收一拖再拖。

“天天强调检验收方……施加压力,开山放炮,架设桥梁涵洞,抢修路面。”广元县第四区派出的筑路民工中队长孟继光回忆,当工期拖到冬季,“民工随身的衣服不能御寒,特别是晚上裹着破旧的棉絮连身滚,冻得通夜难眠。营养卫生谈不上,由感冒发展成重病的人越来越多,见不到一点药影子。多数原为精强力壮的庄稼汉,被折磨得面黄肌瘦。有的病卧在破烂堂屋的乱草堆里,痛苦呻吟不忍闻睹。就在这种情况下,每天都得被强迫出工。”

翻越秦岭的北线西汉公路由裕庆公司包揽,于1935年6月初步完工,同样遭遇验收不合格问题,拖到当年12月才合格通车。而由民工修筑、凿通大巴山的南段绵广公路,则到1936年6月才通过验收。其后接通南北两线的广元至宁强段火速动工,有了两线施工经验,工程进展神速,于1936年12月顺利通车。

◇黔南事变战局形势图

川陕公路南北线全长合计801公里,桥梁262座。1937年2月,四川省主席刘湘与陕西省主席孙蔚如相会于剑门关,共同主持全线通车典礼。

创造历史

川陕公路的修通,使之成为抗战中连接西北与西南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百万川军奉命开赴抗战前线,兵分两路,一路从重庆登船,沿川江而下,过三峡,出宜昌,鏖战两湖;一路乘车北上,过剑门,翻秦岭,兵临西北,成为抗战前线生力军。同时,沿江沿海的西迁大军,如政府机关、大学、银行、工厂、报社、书馆等,也沿这两条路进入四川,建立起强大而稳固的抗战大后方。

当时,中国军队超过300个师,因为正面战场采取守势,由内蒙古河套到中越边界,万里战线都要部署重兵,地广而兵分,兵力始终左支右绌。但初具雏形的西部公路网,却利于调动兵力。

1944年盛夏,日军进军贵州,其前锋深入独山,距离贵阳不到200公里。由贵阳北上,经遵义下綦江,重庆遥遥在望。而中国军队主力都在前线,大后方兵力空虚,国民高层筹划向西康撤退,形势非常严峻。

就在日军攻占独山当天,他们发现中国军队“似已由河南方面派遣四到五个军,向重庆成都方面南下”,黔桂省界则冒出三个军。率先由四川赶到独山前线的中国军队第91师第273团在黑石关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双方交火。日军惊觉华北生力军已经抵达战场,马上取消贵阳攻势,全线撤退。

由陕西向贵州急进的中国军队,实际上有五个军,两个军空运,三个军经由川陕公路南下。率先赶到贵州的第29军,沿川陕公路徒步行军39天,于10月底抵达合川,全程2600里。此时,部队已经精疲力尽,第29军急派参谋舒绍基到遵义的川黔公路车站,拦到80辆车,连夜抢运部队上前线,赶在日军攻占独山城的同一天抵达战场。

有了川陕公路,一支在陕西的部队即使徒步行军,也能从华北赶到华南,快速投入重点战场。川陕公路给日军造成的战略压力,解除了独山危机。

川陕公路的修筑,创造了20世纪30年代工程的奇迹。1940年初冬,茅盾从延安到西安后,乘坐八路军的军车经宝鸡,再沿川陕公路前往重庆。后来,他根据这次见闻写下《秦岭之夜》和《拉拉车》两篇散文。在《拉拉车》中,茅盾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川陕公路的状况:

从宝鸡到广元(四川),要经过那有名的秦岭,秦岭虽高,并不怎么险;公路盘旋而上,汽车要走一小时光景方到山顶。你如果不向车外望,只听那内燃机的沉浊而苦闷的喘息声,你知道车子是在往上爬,可不知道究竟爬了多少高。但你若向外一望,才知道秦岭之高是可惊的,再向远处看,你又知道秦岭之大也是惊人的。

在这条路上,有一种特别的车子,——一种特别的人力车,人们称之为“拉拉车”。这是两轮车,轮即普通人力车所用者,也有的是木制,极简陋,但仍用橡皮轮胎;座位不作椅形,而为榻形,故不能坐,只能卧;——总之,这就是在轮轴上起放宽约二尺许、长约五尺的几块板,极像运货的“塌车”,惟较小而已。川陕道中,尤其宝鸡至广元一段,客车不多,商车亦不愿载客,因岂不如载货之利厚。向公路局登记挂号待车,往往候至一月之久尚无眉目,于是此等“拉拉车”应运而生,大行其时。客人随身倘有两件行李,便可以把铺盖打开,拥被而卧,箱子可作靠枕,或可竖立,权作品风。颠簸之苦是没有的,倘风和日丽,拥被倚箱,一壶茶,一支烟,赏览山川壮丽,实在非常“写意”。

◇四川省广元市剑门关关楼

缺点是太慢,自宝鸡到广元,通常要“拉”十多天,倘遇风雪,不得不在小村里“抛锚”,那就等上个三五天,七八天,都没准儿。

不仅如此,川陕公路还带动了川北山区经济发展。秦岭大巴山交通,自古依靠栈道,三国时开辟骡马道,设置驿站,延续至民初。川陕公路开通后,交通一夕改变。汽车运输昂贵,千年马帮改头换面,卸下骡马驮鞍,拉起骡车,装上橡胶轮胎。普通一辆骡车,两辕三匹骡马,车轮由木滚铁轮改为气胎胶轮,每辆车荷载量达到1吨多。山区特产的砖茶、药材与山货大量输出,川陕两地转运的棉花货畅其流,老百姓无论种茶或拉车都能赚钱。

公路带来的源源客流,使沿线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剑阁县城,“每天满载省内外之旅客和农工商的过往汽车100余辆,商贾云集,灯火辉煌。小商小贩摆摊设点,动动叫卖,香烟食品比比皆是”。到了传统山货集散地广元县城,出现了轻工业。山区产棉,广元大华纱厂就地纺成棉纱。产业开始升级,经济活络,资金调度需求大,金融业也进入山区设点。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于广元城闹市区的中正路率先开设分行,六年间又新增八家银行,中正路成了银行街。

川陕公路承载浓郁的历史记忆,也创造了历史。抗战期间,西部公路网迅速延展,甚至由新疆到缅甸都通行无阻。战时物资调运有保障,大后方的战略布局也活了起来。

猜你喜欢

筑路广元民工
“风城”广元
张广元书法作品欣赏
赞云南大山筑路人斯那定珠
澳大利亚:用烟头筑路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民工买保险
背我上楼
民工
察尔汗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