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及塑造
2020-08-03李迅
李迅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城市历史河网水系的特点、滨水区的时空演变秩序以及近现代城市化对历史河网及滨水空间影响的分析,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明确了城市“滨水”的概念及构成形式,探讨了滨水空间的生态性,边界性,可及性,渗透性等特征。试图用一种整合的方法,对于城市滨水区域的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宏观的控制。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river network system in Ningb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waterfront, and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urbanization on historical river network and waterfront spac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omposi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boundary, acc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of waterfront spa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macro control for the planning, urban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 with an integrated method.
关键词:滨水空间特性;整合塑造方法;宁波
Key words: waterfront space characteristics;integration molding method;Ningbo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20)21-0193-02
0 引言
水之于宁波恰如血脉和灵魂。它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生命,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历史上宁波市境内水网密布,共有大小河道3200多条,总长1.2万多公里。万里江河及其滨水空间是宁波人繁衍发展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波的水系支撑着宁波的经济,决定着宁波的兴衰。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运输方式、灌溉方式、供水方式、生活方式的出现是河道原有的功能逐步萎缩,许多河道被污染,被废弃,被填埋,滨水空间逐渐地丧失。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宁波城市滨水区的再造与重塑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1 城市滨水区的时空演变秩序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宁波中心区(城三区)演变经历了从城厢到江东再到江北岸的发展过程。老城城厢得四明山水脉之便,农业发达,故最早形成人口聚居。江东得东钱湖及塘河引灌之利,农耕条件良好,也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聚居,而江东和城厢之间联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在奉化江就建有东津浮桥连接东西两岸。江东沿江和东津浮桥的延伸地带的土地逐步开发。江北岸受海水倒灌影响,土壤盐份大,且缺乏淡水补给,不利粮食种植,人口稀少,发展相对缓慢。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被迫开埠后,以外滩为核心的江北岸才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沟通着江北岸和城厢,姚江两岸建起了新浮桥。至此,宁波形成了城厢、江东、江北共同组成的城区地域。从空间扩展方式上看:一方面,城市用地以州衙行政中心和月湖水上枢纽为核心,沿着城内河道四周网状辐射,在老城内形成块状河、湖滨水空间。另一方面,城市用地以沿江口码头区为核心,平行于岸线发展,形成了沿老城东北城墙外奉化江西岸和姚江南岸,江东奉化江东岸和江北岸发展的大量带状沿江滨水空间。
2 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
2.1 生态性 江河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排泄雨水,调节气候,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等。随着近几年国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对河流的盲目治理破坏了自然植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填埋城市的水系用来造地、修路和盖房。二是将城市河道、江岸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三是纷纷为河道、湖泊做硬质驳岸和砌底。四是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五是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排入江河。宁波城厢旧有的水网基本不复存在,仅保留了几条主要的河道。城市水网的不畅通导致河水的污染,所以城市水系最重要的是恢复江河的生态环境。
2.2 文化性 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态,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载体。城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不仅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需要的空间,也是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要场所。依江河而生存的古人,利用水的浇灌发明了水稻,利用水的资源性及水运的方便性发明了舵,橹,桨,网等,人们依水建造了房屋和码头,创造了所谓的江河文化。而地处江南的村镇河网密布,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从江河取水,在江河边洗刷,游弋,玩耍,垂钓。对宁波而言,几乎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集中在三江六岸的滨水区中。文化应当有一种时间累积出来的厚重与难人寻味,否则就会显得轻浮无力。
2.3 边界性 城市之江河其空间特征也具有边界性。就象建筑的外墙界定室内外空间,道路界定街区一样,江河如同边界界定了不同的地理区域,这种边界性空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可见性。滨水空间的边界性使其具有开阔的视线,特别在江河上或在对岸上,我们能够更好的认知城市。在城市中滨水的空间并非是隔离江河两岸的屏障,在城市中滨水的空间并非是隔离江河两岸的屏障。人们可以通过摆渡,桥梁联系江河两岸。这也成为人们在运动中观赏城市的极好机会。如若两岸的建筑形式有所呼应,视线和运动有所穿透,“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主要的屏障。即便是的话,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两岸的区域构造在了一起”,边界不再是屏障,而是凝聚的逢合线。在巴黎塞纳河上观光你会感觉在一个整体的城市里穿梭,但上海的黄埔江两岸的形象就对比非常强烈,这种反差反映了城市的跳跃式发展。德国柏林的市政厅则跨越了江河,使东,西柏林联系了起来。尽管近几年政府着力打造三江六岸城市形象,但在市民城市印象地访谈问卷结果表明,三江口的整体形象依然不够清晰,识别性不够强。
2.4 渗透性 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滨水空间由于处于城市与江河的过渡区域。除了其自身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以外,它与城市也应该有很好的联系。我们应当首先找出来自于城市的视觉轨迹,或是在滨江道路上,或是在附近的主要建筑上。在规划“滨”空间时则相应考虑建筑的布置,绿化植物的配置等等。乔木可以让出来自道路视线,灌木则让出了空中的视觉通道。这种类似景观分析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从多方向看到江河。当然一味的开敞也会破坏“滨”空间的安谧气氛。“滨”空间与城市寻找关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宁波市开辟了20余处滨水公园。多元化、个性化是良好滨水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2.5 可及性 “可及性”的概念目前并非仅局限于城市的认知理论,而是在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及景观设计中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滨水地区大多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休闲、娱乐、锻炼及文化是滨水地区改造的主要功能。所谓的“亲水性”是滨水空间可及性的最终目的。正像美国后现代代表人物查尔斯·摩尔所说:“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脱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沿江河的公路由于受江河的阻挡,它与城市道路基本呈“丁”字形,所以道路上的机动车速度相对较快,它往往成为市民去滨水地区必须跨越的障碍。世界上很多滨水城市都面对这一问题,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分离与分流沿江河的道路固然是解决的办法,但由此带来城市其它道路的压力增加,而且代价很高。美国巴尔的摩和中国上海采用高架及地下人行隧道,但人流的活动受到限制。对于目前很多地方在提倡所谓的“滨江大道”,是与可及性背道而驰的。
3 滨水空间的塑造
城市的基本特点来自于场地的性质,只有它的内在的性质被认识到或加强时,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城市。整合是一种城市设计的手法。“整合是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种城市要素内在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种功能的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态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对于滨水地区的整合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其次是认识上的综合,需要运用把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城市滨水构成主要整合的要素包括自然与人工要素,滨水功能要素,交通要素,空间要素等等。江河作为城市物化结构的自然要素,我们首先应当保持其自然要素的特点,其次是要与城市的人工要素协调共存。对于功能要素我们应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保护好城市的文脉,赋予城市滨水区新的公共性内容,用城市发展的眼光给予重新定位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对于交通要素我们应立足于城市交通的基础,改善滨水地区的可及性。注重空间要素的延续性,强调视线联系的整合。
宁波深厚的水乡底蕴是其个性创造的源泉。对于河流沿岸风景,公众往往表现出对于自然风光地强烈偏爱,自然是有机多样的,美蕴藏在动态、细微的变化中,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无视自然肌理,試图短期内营造出的人为秩序感的做法。其次是空间功能的整合,土地使用性质的单一化是造成滨水区功能隔离与分化的根本原因。许多滨水区由于缺乏市民参与,以商业办公为主的滨水区,缺乏居住人口,形成滨水空间的浪费。宁波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应当更多地在实现复合功能和社区营建上下功夫。城市滨水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往往破坏了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根据宁波市城调队数据,市民对于“三江六岸工程”交通问题关心的认同度高达77.8%。交通的立体化和多元化是滨水空间成功开发的关键。为了增强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滨水地区应当突出水面开敞的空间形态特点,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开发压迫滨水地区;在岸线实体形态上适当的做多级跌落处理,丰富滨水地区空间层次,实现越靠近滨水地区尺度越近人。
城市滨水空间塑造主要是按其濒临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如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景观)。对临近范围内较大型水体区域进行的不同整体规划与设计。滨水空间塑造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主要空间塑造手法有以下几点:
①功能上:现阶段城市滨水区已经从工业港口转变为一个休闲、游憩场所,这就使得滨水区由过去封闭、杂乱的工业空间转变为一个开放、有序的公共空间。在滨水区设置影剧院、购物中心、高档社区、湿地公园等,以轴线连通滨水区与城市中心区,形成完整的滨水走廊。②植被上:滨水区植被非常丰富。滨水区的设计常常采用常绿植物装饰城市道路,构建视觉走廊。滨水地区一般多山地、丘陵及自然湿地,在进行空间塑造的时候,常以此为基础,通过人工修缮,打造滨水绿地景观。③铺装上:滨水区地质构造较差的地段,多以硬质铺装为主,点缀绿化、小品,塑造怡人的滨水步行空间。地质较好的地段,多以湿地为主,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节点。④装饰上:临水区域多设置广场以及亲水平台、亲水栈道,其上布置景观小品、雕塑、休闲座椅等,打造市民休闲、集会空间。
对宁波而言,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仅仅停留在战略整合上是不够的。在绿色、人文、安全的总体框架下的城市设计整合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首先是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城市的特色来自对城市自然基质演化的理解和反馈。
参考文献:
[1]黄婷,张立峰.防城港河西文化广场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7(10).
[2]郭旖旎.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3(06).
[3]范梓琪,刘玥彤,林志翔.生态智慧型社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大运河淮安段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