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变数的德国战后改造计划

2020-08-03李伟

检察风云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德纳粹德国人

李伟

建于1961年的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

75年前,美苏英法四国开始对战败后的德国实施全面改造。这个涉及非纳粹化、去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庞大计划充满了矛盾和变数,也为德国发展成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强国埋下了伏笔。

近现代德国在经济、科学和思想方面巨匠如云,在军事领域也实力非凡,但它经历了二战的惨痛失败。今年5月8日,距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已过去75个年头。德国《焦点》周刊与俄罗斯《侧面》杂志联合推出专题报道,复盘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实施的改造计划。

各怀心思的四大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同盟国向世界宣布:占领德国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纳粹主义、严惩纳粹分子,确保德国未来再也不能威胁世界和平。苏联接管了包括首都柏林在内的德国东部,那里不但是传统的“粮仓”,还有高度发达的西里西亚工业区;美国接管了巴伐利亚,那里是农业区和高山地带;英国占领了德国北部和“欧洲工业的心脏”——鲁尔地区;法国占领了德国西南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地区,那里拥有煤钢工业发达的萨尔工业区。

事实上,美国在1944年就拿出了最初的占领和改造方案,由美国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主持制定,因此被称为“摩根索方案”。经调整后,该方案成为二战后同盟国针对德国的共同政策,其要点是分阶段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去工业化和民主化。现在看来,这是一场“赌博”,其他三国口头上均赞同美国的方案,但实际上推行与美国不同的政策,争取实现更加实际的目标。

被德國占领了4年的法国,对德国毫不掩饰仇恨,法国人希望德国最好回到1871年之前的诸侯林立状态;苏联把德国看作“西方进攻苏联的跳板”,因此想把德国变成“克里姆林宫铁腕控制下的卫星国”;近代德国曾两次打破由唐宁街精心维护的微妙的欧洲均势,两次大战将英国自维多利亚“黄金岁月”积累的财富和人力资源耗尽,因此,英国主张先实施惩罚,再将德国改造成和平国家。

美占区受困于人力不足,难以推行庞大的改造计划。苏占区也有很多问题,苏联军官缺乏管理经验,只能让亲苏的德国人来统治苏占区,但这些人要么曾长期流亡苏联,要么多年来一直被希特勒关在狱中,对德国社会并不了解。

英法占领区政府的效率高于美苏。法国可以利用数以千计的阿尔萨斯人和洛林人,他们会讲德语,曾被德国统治过。许多英国高级军官在一战后就参加过对德国的占领。因为英德之间长期以来有着牢固的贸易关系,英国能招募大批懂德语并熟悉德国的人来充实军管政府。

二战结束时,德军土崩瓦解,不但军队被彻底解除编制,而且其国内的兵工厂、兵营等各类军事设施都在盟军的战略轰炸和地面打击中被夷为平地。战争结束时,德国的非军事化既成事实。

非纳粹化:公正、全面还是务实

在非纳粹化问题上,美苏英法四国各行其是,执行迥然不同的政策。

英占区的非纳粹化政策主要聚焦于法律诉讼,法庭由职业法官主持,而不像其他三国那样指定政治人员负责。在对纳粹分子的起诉和判决过程中,英国人尽量做到遵循德国的刑法,有选择地起诉重要的纳粹分子,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四国的占领区中,虽然英占区人口最多(2270万),但只判决了22296名纳粹分子;相比之下,美占区(1800万人口)判决了169282名纳粹分子。德国《焦点》周刊认为,英国针对战后德国的非纳粹化方案是公正的,针对的是那些真正应该受到惩罚的人。

美占区制定了全面的非纳粹化计划,确定了359.6万名纳粹分子,要对他们进行起诉和审判。但美国人很快就发现,按照最初的速度,需要8年才能完成对所有纳粹分子的审判。于是,从1946年起,美占区不得不颁布一系列赦免令,使相关案件的数量逐步减少。最终,169282名纳粹分子被定罪。事实上,一些有钱有势的纳粹分子花大把的钱请律师为自己辩护,结果受到了较轻的判决。被美国占领军定罪的大多是之前在德国军政系统中职位较低的纳粹分子。

1945年9月26日,美占区政府发布法令,禁止纳粹党员及“外围分子”重操旧业,他们只能从事清扫垃圾之类的体力劳动。这很不切实际。在纳粹统治时期,数以千计的教师和数十万名公务员为了保住饭碗而加入纳粹党。美国在战后对他们实施的就业歧视政策造成了混乱。美国人开除了2.4万名前纳粹分子的公职,另有10.1万名白领被迫去干体力活。结果,美占区80%以上的教师和50%以上的医生被要求转行,从事体力劳动。美方原本还想让30万名公务员都转行,但发现美占区政府其实很需要这些人,只得作罢。后来,当局又不得不逐步让教师、医生等人员回归原来的工作岗位。

美占区指挥官卢修斯·克莱推动西德经济复兴

相比之下,苏联针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政策要务实得多。首先,在大批地主、工厂主、银行家和商人中,支持纳粹发动战争的人被逮捕、定罪;其次,大批出身于中下阶级的前纳粹分子,只要愿意参与苏占区的建设和社会工作,就会被留用。例如在图林根州,80%的医生曾是纳粹党员。

法国在这方面与苏联有些类似,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法占区的前纳粹分子。特别是对于工厂主、商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只要他们向法国占领政府效劳,就不会受到惩罚。

俄罗斯《侧面》杂志指出,二战后乃至整个冷战期间,东德和西德都互相指责对方“任用前纳粹分子”。事实上,在一些关键领域,前纳粹分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德和西德的战后重建都不可能“从一张白纸上重新开始”。

非纳粹化运动尽管有些混乱,但确实给战后德国人的思想打下了烙印,使那个时候的德国人意识到:政治可能变成一场危险的游戏。

去工业化的失败是德国的成功

“摩根索方案”最初打算把德国永远排除在现代工业国家之外,为此有计划地摧毁除简单的轻工业之外的一切德国工业。

美国主持制定德国去工业化的总体实施方案,但实际上,德国的鲁尔、西里西亚、萨尔三大工业区都不在美占区,美占区反而是以农业区为主。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布局,可以说是四大国互相制衡的结果,最终也使同盟国对战后德国的去工业化改造走向失败。

苏联对德国实施的去工业化措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它运走德国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以弥补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遭受的损失。但是,苏联显然对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运转原理缺乏了解——拆走工业设备很容易,但要把這些设备在苏联国内重新组装并投入生产,是非常困难的。

西方情报界认为,苏联最终将苏占区30%的工业设备运回了苏联,包括1300多家德国工厂的主要生产设备。为了重建苏联铁路,苏联还拆除了东德1.18万公里的铁轨,这相当于1938年德国全国投入使用的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后来苏联人意识到,让德国的工业设备就地恢复生产,再把产品运回苏联,更为有利。于是,从1948年4月起,苏占区停止了拆卸工业设备的工作,转而恢复工业生产。但是,由于苏占区的工业设备已经严重不足,导致东德的工业发展起点低、速度慢,长期落后于西德。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人的做法很实际,富有逻辑性。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拆卸法占区的工业设备作为战争赔偿,而是推动当地工厂尽快恢复生产,再把产品运回法国。

美占区政府在运行初期就发现,摧毁德国工业并不利于美国自身的长远利益。由于当时德国糟糕的经济状况,美国不得不出钱防止占领区发生大规模饥荒。据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纳税人反对“自掏腰包变相替德国人支付战争赔款”。于是,美占区组织工业企业复产,以尽快产出经济效益。

1947年,美英占领区联合调整了去工业化政策:从以全面摧毁德国工业为目标转变为以摧毁德国军事工业和过度集中的垄断性工业为目标,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德非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

德国《焦点》周刊指出,四国针对德国的去工业化措施,与最初的目标相悖,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对于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德国来说,这是成功的:去工业化清除了德国工厂设施和管理体制中陈旧过时的东西,从而为德国成长为欧洲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西德民主化让位于经济复兴

二战后,在德国西部,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沉醉于空想中,以为美国推行的民主能够很容易地输入并奏效。在巴登—符腾堡州,美国军管政府积极举办市政厅讨论会,以便使德国人了解民主是如何在美国小城镇中发挥作用的。在这种由美国人发起和主持的讨论会上,美国人鼓励德国人公开、坦率地批评当地的官员。

然而,在斯图加特一个小镇上发生的一件事使整个计划一蹶不振:一个德国人走上讲坛,滔滔不绝地抨击当地的镇政府。第二天,警察来到他家,不由分说拉他去见镇长。镇长立即以“公开辱骂官员罪”罚了他相当于25美元的罚金。之后,这个州的德国人再也不去参加市政厅讨论会了。

美国向德国灌输的民主带有抽象和虚幻色彩。对于德国人来说,民主与他们所处的现实风马牛不相及,他们看不出民主与自己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民主不能给他们带来盘中餐、御寒衣,不能重建被炸毁的房屋,也不能提供就业保障。德国战败后,民众挨饿流浪、意志消沉,他们既无暇也无心去考虑政治。在这些人中强行推行民主,反而使他们增加了对美国的敌意。很多人直截了当地问美占区的官员:“你们言行一致吗?”

美占区最高指挥官卢修斯·克莱将军认识到,美国强推的民主化计划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德国人只有在经济状况良好时才会接受民主,占领政府不可能通过强制手段来改造德国人。民主化应该让位于经济复兴,只有稳定经济,使人们得到就业保障,过上体面的生活,民主才能找到生存的土壤。1946年春,克莱将军表示:“德国经济正日益恶化,这将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更会阻碍德国的民主化进程。”

为了防止经济继续恶化,1948年2月6日,美英两国在德国成立了联合政府。由于缺乏经济方面的专家,美英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德国人,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经济管理委员会,其负责人就是战后西德经济腾飞的设计师路德维希·艾尔哈德博士。

尽管当时在欧洲驻军很少,但美国有庞大的经济力量,足以与苏联争夺欧洲的控制权。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点燃了西德经济复兴的希望。1949年3月,一封法兰克福人写给西德政府的信刊登在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充分表达了马歇尔计划全面实施后西德人的情绪:“亲爱的先生,如果一个人必须有一个主人,那么最好是个富主人,而不是个穷主人。”

信奉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艾尔哈德坚信,德国在生产力方面并不短缺,需求也很旺盛,即便出现短期的短缺现象,有西方国家作后盾,也足以应付。他认为,德国经济一团糟的原因在于旧马克已经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基本信用。经过周密的准备,1948年6月20日,西德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并取消了一切配给制和物价控制。这两项措施结合起来,很快就恢复了市场的正常职能。新马克把囤积的物资调动起来,摆到商店的货架上。取消配给制和物价控制使供求法则开始发挥作用。

到1949年春天,西德的物价开始下降,新马克也在外汇市场上变得坚挺起来。当时的英国《卫报》发表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英国还在以‘战后初期为由实行价格控制,而德国已经放开了。现在德国工人吃得普遍比英国工人好。究竟是谁赢得了战争?”以货币制度改革为标志,德国的经济奇迹开始了。

1949年9月,基督教民主联盟总理候选人阿登纳以730万票对700万票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奉行工业国有化并反对马歇尔计划的社会民主党候选人舒马赫,正式就任西德第一任总理。占领军没能成功灌输给德国人的民主化,在美英帮助西德战胜经济危机后,戏剧性地实现了。从此以后,实行宪政的西德通过埋头发展经济,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西德纳粹德国人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幸运的卢克之道尔顿叔叔[2]
幸运的卢克之美丽新世界[9]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西德侨报与德国华侨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