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割裂的国际石油市场

2020-08-03姚虹聿

检察风云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产油国欧佩克减产

姚虹聿

紧急救市效果不佳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期国际油价经历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幅度的“自由落体式”下跌,原油期货价格更是跌成负值,在全球市场上掀起触目惊心的剧震。自从19世纪后期石油逐步登上世界能源舞台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来,即使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油价也未曾跌得如此惨烈。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加上俄罗斯等一些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在4月上旬紧急达成“史诗级”减产协议。但是此举并未起到有效支撑国际油价的作用。

据俄罗斯《观点报》报道,这是因为“欧佩克+”实际上只握有国际石油市场的半壁江山。沙特和俄罗斯期待“欧佩克+”之外的产油国也减产,因为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要求所有产油国都参与救市。两国主要将矛头对准美国。

在经历了“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于201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2019年底至今年初,美国的原油日产量达到1300万桶,高于沙特和俄罗斯。如果这次疫情没有出现,那么美国2020年的原油日产量将增加到1430万桶。虽然美国本身是石油消费大国,但自2015年解禁石油出口以来,其石油出口量增长迅猛,2019年已逼近每日300万桶,约为沙特石油出口量的三分之一。除了美国,加拿大、挪威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也不断增加。

“欧佩克+”预计,全球石油减产规模达到每日2000万桶以上,才能起到救市的作用,但目前“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虽然加拿大、挪威等国表示愿意采取措施确保国际油市稳定,但很显然,它们要跟着美国行动。

心有不甘的俄罗斯对美国表达了强烈不满,并表示不会进一步减产石油。它的理由非常充分:“如果我们(‘欧佩克+)减产的同时美国等国却在增产,这件事情怎么可能持续下去?”

经济法规迥然不同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俄罗斯认为,要减产就应该让全球的产油国都参与。如果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不减产,那么“欧佩克+”减产越多,就等于把越多的市场份额拱手让出。

那么,美国能带领加拿大、挪威等产油国与“欧佩克+”协同行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美国政府想这么做,它也很难做到。这是因为不同国家针对石油产业有着迥然不同的经济法律体系。

首先看俄罗斯,其能源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俄罗斯的反垄断体系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持有特殊的态度,形成特殊的规制思路——着眼于该行业在国家层面发挥的作用。俄罗斯颁行于1995年的《自然垄断法》列举了所有合法的“自然垄断行业”,其中包括石油产业。俄罗斯政府以“合理原则”对石油产业进行监管。

再看沙特,该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于2004年,2019年9月进行了最新的修订。沙特反垄断法规定,获得政府批准专营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组织和国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享受“反垄断豁免”,石油企业位列其中。另外,法律规定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价格的干预。但是,实行政府价格管制的商品和服务除外。临时立法或者部长会议的决议,可以对某些商品的价格进行干预。

“欧佩克+”成员国对于石油企业的管控大都与俄罗斯和沙特类似,其国内大部分(甚至全部)从事石油开采和出口业务的企业都是由政府背书的国有企业。因此,“欧佩克+”各国政府可以让本国企业“按要求增产或减产”。

全球产油国遵循两种迥异的经济法律体系,导致世界石油市场被割裂。当新冠肺炎疫情强烈冲击国际油价,这种矛盾愈发突显出来。

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美国于1890年颁布实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被视为全球反垄断法的开山鼻祖,它最初的主要规制对象正是美国的石油企业。在美国工业革命热潮中出现的托拉斯企业以美孚石油公司为代表,它控制了全国90%的炼油工业,舆论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由此催生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美国又颁布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们作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补充,共同构成了美国反垄断法律法规的主体。

在反垄断法律的规制下,美国石油企业一直立足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其产量和定价完全自主,美国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其生产行为。美国的反垄断法律还严格限制企业参与“价格串通”,任何有关价格和产量的垄断协议都是被禁止的。也就是说,不仅美国政府不可能与“欧佩克+”达成石油减产协议,而且美国石油企业也不能与别国企业达成类似的协议。

两种体系分庭抗礼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产油国遵循两种迥异的法律体系,导致世界石油市场被割裂:一方是以“欧佩克+”为代表的价格托拉斯体系;另一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体系。这两种互不相容的经济体系并存于同一个石油市场中,必然相互损害。

每当“欧佩克+”以国家力量达成协议,通过限制产量来支撑国际油价,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就必然会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出产更多石油,从而推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供应增加,对国际油价造成下行压力,令“欧佩克+”减产救市的效果大打折扣。接下来,“欧佩克+”会复产,甚至试图报复,发动不计成本和自我损害的价格战,大幅增产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其目的是迫使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国际石油市场两种体系之间的博弈,是无解的周期性矛盾。过去,美国出于政治因素严格保护本国的石油资源,禁止出口,等于将国际市场的主导权让给了“欧佩克+”,所以两大体系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美国石油出口禁令解除后,拥有丰富储量和先进技术的美国油企很快成为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大玩家。与此同时,加拿大和北欧国家石油企业的产量也不断增加,这使得自由市场体系开始与价格托拉斯体系分庭抗礼,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当新冠肺炎疫情强烈冲击国际油价,这种矛盾愈发突显出来。

美国并非无所作为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美国,从特朗普总统到国会议员都强调,油价暴跌后,美国企业为了减少亏损,会自行削减产量,用不着政府指手画脚。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对待石油价格问题的态度是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特朗普乐于看到油价走低,因为这“有利于消費者”“有利于美国经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目前仍比“世界工厂”中国消耗更多的石油。但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石油行业维系着上百万的就业岗位,而且这个行业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如果油价低到令美国石油企业亏损乃至破产,进而造成大量失业,那么对特朗普政府来说就大事不妙了。虽然近年来开采技术不断提升,但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仍高于中东地区的油田。据估测,如果油价在每桶30美元以下,那么美国页岩油企业将入不敷出。事实也的确如此,近来美国已有一些页岩油公司宣布削减产量。

《卫报》指出,在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动荡方面,虽然美国倾向于发挥自由市场体系的作用,但它在政府层面并非无所作为。首先,此前沙特和俄罗斯之间正在进行价格战,增产抛售石油,是美国通过对双方进行外交施压,才最终促成了“欧佩克+”减产救市;其次,沙特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在油价下跌的时候从市场上购买更多原油以增加战略储备。这在客观上可以削减美国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供给。美国政府接受了建议,白宫向国会要求增拨30亿美元资金,用于购买美国企业出产的石油。这使得美国政府的原油库存创下了201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产油国欧佩克减产
无人机洒药相邻藕塘减产 谁来担责?
预防“倒春寒”保证果树不减产
二铵减产 复合肥增产
错打农药导致西瓜减产咋赔偿